相关剧目下载:
【知识点滴】京剧板鼓的演奏方法及职能作用
板鼓是京剧乐队中的一项打击乐器。通常是以双箭击鼓或单箭挎板击鼓两种形式演奏。从京剧乐队中板鼓的职能范围来讲,即是乐队指挥者,又是首席领奏乐手。司鼓者击打板鼓发出“点子”的节奏音响来操纵、指挥乐队,这种指挥性的演奏是我国民族戏曲演奏的特长。它是由历代前辈艺人不断吸收、创造、实践、发展形成的特有的演奏形式。
一、板鼓演奏的姿式与手法
对于演奏专业来讲,要特别强调必须掌握正确的姿式与手法,它是演奏基础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式手法,是提高演奏技术的现实基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保证演奏技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演奏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而持久,具备攀登更高的演奏艺术颠峰的条件。故切不可视为无足轻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阐明如何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式手法,下面分为“静式”与“动式”两个问题来讲。“静式”讲述坐姿与持双箭和单箭挎板的方法;“动式”讲述在“静式”要求基础上,以双箭和单箭挎板击打的方法与要领。
(一)“静式”:
坐姿端正,头、颈、胸、腰取直,放松,呼吸自然,目视前方。右脚蹬踏在坐椅前放置的小木凳上,右膝头对准板鼓中心方向,调节好板鼓高低,其高度无硬性规定,大致根据自己的肢体高度低长短而定,只要右膝垫击部位与鼓面基本持平即可。肩、臂放松,双臂不夹腋窝,小臂平抬,双手放在右膝头后部的垫击部位。双手持箭并齐,各向内侧微扣,呈“扣范儿”或“圆范儿”。
双手持箭方法:以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鼓箭后端约一寸的尾部,拇指在上按箭,食指与中指在下托箭,五指自然握拢。拇指与鼓箭基本形成一条线,防止向两侧捏斜。拇指、食指、中指捏箭不宜过死,只要捏住尚能灵活甩动,击打时不易脱手即可。
左手挎板方法:坐姿与右手持单箭方法同前。右手放在右膝垫击部位。左手轻握“底板”,食、中、无名、小指同握在“底板”外缘,拇指大关节里侧靠住“底板”内缘,拇指竖起挑起板绳,拇指大关节向外抻开,使“盖板”背面紧靠在拇指大关节外侧,“底板”和“盖板”的上端呈现交叉口。“底板”下端板桥尖突撞击“盖板”下方中间点是交叉点。交叉点撞击处是否准确,对于响板的发音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交叉点准确,手握“底板”的上端必须高于盖板上端,下端的交叉点才准确。总之,左手挎板时要松肩、小臂自然向前抬平,不要夹腋窝,不要坠肘,整体保持松驰、端正。
(二)“动式”:
在进入“动式”的击打训练时,要在“静式”的要求基础上,保持“静式”的姿式与方法进行严格的击打训练。掌握了“静式”的规范要求,才能更好的保证“动式”训练,进一步掌握“动式”的方法和要领;通过“动式”的严格训练又可以使“静式”不断熟练,巩固和深化,两者是辩证关系。“静”、“动”为一体,最终达到掌握板鼓演奏的正确姿式与手法的目的。
1、双手持箭击打方式与要领:双手持箭“扣范儿”在右膝上的垫击部位。扬腕、立手、抬箭,双箭交替甩动直下击打鼓门,使其发出均匀、清脆的音响。在击打当中要注意掌握如下方法和要领:
(1)双箭击鼓要始终保持“扣范儿”姿式和手法,时刻防止击打时变形走样。为什么如此强调“扣范儿”呢?“扣范儿”是经过前辈鼓师门长期演奏实践的摸索、经受考验、不断总结得出的最科学、最有效的最佳姿式和手法。“扣范儿”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调动手腕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少小臂或肘关节不必要的活动,使手腕发力集中,手腕的灵活性强,便于控制力度的轻重及速度的快慢变化。只要能坚持“扣范儿”的严格训练,就会习惯掌握击打的正确姿态式与手法。
(2)双手持箭击鼓,以小臂作支撑,主要依靠手腕关节活动,使小臂肌肉拉紧支撑(忌僵)传感活动于手腕,甩动双手发力击打。感觉上应发力在手上,力量要贯通在箭头上。
(3)扬腕立手,双箭向两眼方向抬起落箭击鼓。起箭时避免过于向两侧分箭或向内并箭。始终要保持端正、自然、直线击打、落箭有力。落箭击鼓后的瞬间仍要保持“扣范儿”。
(4)准确有效击打“鼓心”(鼓门)。
行箭起落,手触右膝上的垫击部位,是落箭的自然托垫,顺势而就的。垫击是为起到校准击箭保持准确击打鼓心平面水准的作用,是保证有效击打鼓心的手法之一。如果托垫击箭校准偏高,落箭后就打不出“嗒”的最佳音响,而是“哆”的音响;倘若击箭校准偏低就会打到鼓心的缘木上,发不出鼓音,发出的是膛木声音。因此垫击部位的高低要调整的适度。垫击不是故意加力砸腿,否则就会出现“嘭嘭”的“砸台板”噪声效果!击打力量最终要放在箭头上,不要放在“砸腿”上。
击箭前端要准确平击鼓心平面,击实,吃满鼓心直径,才能击奏出沉实有力、清脆响堂的鼓音。否则发出声音偏薄。
(5)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箭不要捏死,即能灵活甩动又不至于脱手而出。击鼓时手法要富于弹性感觉,而不是死打硬按的感觉。
双箭的基本功是板鼓专业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的基本功,其中包括有长时间的双手轮奏(亦称“撕边”),快速短轮(亦称“捻搓儿”)及左右手相互变换,协同的击奏技巧与动力,通过训练进一步消化和巩固“静式”与“动式”的要求要领,增强击奏力度、速度、音准、节奏感和持久的耐力。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求达到掌握扎实、过硬的板鼓基本功,为今后的学习、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功夫(关于如何练习板鼓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技巧部分另述)。
2、左手挎板击打方法与要领:
挎板的击打手法从表面上看比较简单,实际上要掌握好是比较复杂的。在击打同时要了多方面的协同问题,也就是在击打中要解决好左手摇动、握板、挑绳、准确撞击交叉点等问题,才能掌握好正确的击板方法,保证发出清脆明亮的最佳板音。左手握板击奏要注意掌握好如下方法与要领:
(1)击板运动是以左小臂作支撑,手腕关节为活动轴,左手发力握板摇动击打。应避免小臂横向摇摆,影响手腕活动。
(2)击板之前的起式瞬间,要使“底板”和“盖板”的下端各向不同方向运动摇开,然后乘双板落势而撞击。撞击点一定要准确击打在交叉点部位。
(3)握板手形应呈“斜竖形”,也是击打惯力形成的自然方向和形状。其优点是能加强控制“盖板”摇动。如果握板呈“直竖形”或“扣竖形”,“盖板”就会失去摇动控制,影响“摆度”和“摆速”,造成击打不及时。
(4)击板时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轻握手心与底板中间呈空心状。不能四指用力握死,否则响板不能发音,握板空心是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击低音板时,四指要合拢;击高音板时,四指要稍开放些;击中音板的手法要适中。这是根据板的发音高低,所采取的调节共鸣的不同握法。
(5)握底板:竖起拇指挑住板绳(带),板绳须搭过拇指大关节外侧,以关节撑开活动,撑住板绳及“盖板”,击打时就可以控制住“盖板”向两侧摆动,稳定“盖板”上下摆动和准确的撞击点。
(6)击板时是用“底板”去击“盖板”,发力击板要有弹性。撞击后借回弹力使两板自然弹开。不可撞击后贴住不起。绝对不可以“盖板”回击“底构”,造成反向击打,乱了摆动控制,造成击打不及时,影响节奏的稳定和音响的准确度。
单箭挎板是板鼓非常重要的一项演奏形式,运用非常广泛。如领奏锣鼓、唱腔、曲牌、念白、数板等等,在京剧中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作为板鼓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好单箭挎板的高超技艺。
二、京剧板鼓的职能与作用
长期以来,板鼓在就乐队中保持着传统的权威性。这是由于乐队所有声部乐器,都是根据板鼓演奏指挥的动向、要求,引奏出各声部和谐的音乐效果。剧情或人物的锣鼓、唱腔、曲牌,从进入至发展变化,其中节奏快慢,音响强弱,情绪起伏一直到结束,都是遵循板鼓点子特有的音乐手段及其明确的音乐语音来指挥或控制乐队,奏出感人至深的戏剧效果。板鼓既然是指挥,那么其作用远非其它乐器可相比。在戏曲伴奏中唯有板鼓的指挥演奏始终贯通全剧。它在乐队之间,乐队与演员之间,频繁的起着引导、衬托、交融、调节、统一的作用。因此这就决定了司鼓者必须熟悉吹、打、拉、弹各种乐器的性能与运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奏与协调关系,同时还要熟悉赏的表演要求。
板鼓在京剧艺术中作用之大,必须要求板鼓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达到比较高、比较全面的程度。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条件,基本功扎实、技巧娴熟、专业知识丰富,有较好的音乐素养,熟悉赏的唱、念、做、打、舞。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作知识和音乐设计能力(为新编剧目设计锣鼓)及培养乐队、训练乐队的能力。一个鼓师的水平高低,对整个演出团体的艺术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起着关键性作用。
板鼓的地位、作用之重要,在于司鼓指挥乐队去完成剧情、人物服务的使命,所以司鼓者必须掌握全剧,深入剧情了解剧中人物,通过乐队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化和发展,有力的渲染戏剧气氛,以商超的伴奏程式手段将戏推向高潮。从戏幕拉开到闭幕,各场人物的上下场、抬手投足、动作表情、念白唱腔等,无不在板鼓的启引下开始――展伸――结束。司鼓掌握着全剧节奏的尺度,剧情的高低起落的层次,人物表演的喜、怒、哀、思各种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可以说板鼓的指挥演奏掌握着全剧的命脉,具有驾驭整个舞台的能力,是总揽全剧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从板鼓演奏的职能、技术高度、艺术修养等诸方面来看,要求可谓博大精深。为此,不能简单片面的将板鼓看成是一项单调的、众属性的打节奏的器乐。实践证明司鼓就是戏曲舞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我们前辈老师称鼓师为“三军司令”、“总提调”、“万响归皮”,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的前辈老师曾讲过:“十年能出一个好演员,十年出不了一个好打鼓的。”虽然如此,并不等于板鼓技艺高不可攀。事实证明我院自建校以来至今,在音乐科、音乐系的历届毕业生中不断出现过好的或较好的板鼓专业人材。学生只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抓紧一切时间,严格按照老师的指导与课程要求去勤学苦练,认真实践,努力提高演奏技能及全面的知识修养,就完全可以掌握好板鼓演奏技艺,成为一名优秀鼓师。
【备注】
文章来源:《戏曲艺术》2007年第1期,作者:耿连军
板鼓是京剧乐队中的一项打击乐器。通常是以双箭击鼓或单箭挎板击鼓两种形式演奏。从京剧乐队中板鼓的职能范围来讲,即是乐队指挥者,又是首席领奏乐手。司鼓者击打板鼓发出“点子”的节奏音响来操纵、指挥乐队,这种指挥性的演奏是我国民族戏曲演奏的特长。它是由历代前辈艺人不断吸收、创造、实践、发展形成的特有的演奏形式。
一、板鼓演奏的姿式与手法
对于演奏专业来讲,要特别强调必须掌握正确的姿式与手法,它是演奏基础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式手法,是提高演奏技术的现实基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保证演奏技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演奏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而持久,具备攀登更高的演奏艺术颠峰的条件。故切不可视为无足轻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阐明如何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式手法,下面分为“静式”与“动式”两个问题来讲。“静式”讲述坐姿与持双箭和单箭挎板的方法;“动式”讲述在“静式”要求基础上,以双箭和单箭挎板击打的方法与要领。
(一)“静式”:
坐姿端正,头、颈、胸、腰取直,放松,呼吸自然,目视前方。右脚蹬踏在坐椅前放置的小木凳上,右膝头对准板鼓中心方向,调节好板鼓高低,其高度无硬性规定,大致根据自己的肢体高度低长短而定,只要右膝垫击部位与鼓面基本持平即可。肩、臂放松,双臂不夹腋窝,小臂平抬,双手放在右膝头后部的垫击部位。双手持箭并齐,各向内侧微扣,呈“扣范儿”或“圆范儿”。
双手持箭方法:以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鼓箭后端约一寸的尾部,拇指在上按箭,食指与中指在下托箭,五指自然握拢。拇指与鼓箭基本形成一条线,防止向两侧捏斜。拇指、食指、中指捏箭不宜过死,只要捏住尚能灵活甩动,击打时不易脱手即可。
左手挎板方法:坐姿与右手持单箭方法同前。右手放在右膝垫击部位。左手轻握“底板”,食、中、无名、小指同握在“底板”外缘,拇指大关节里侧靠住“底板”内缘,拇指竖起挑起板绳,拇指大关节向外抻开,使“盖板”背面紧靠在拇指大关节外侧,“底板”和“盖板”的上端呈现交叉口。“底板”下端板桥尖突撞击“盖板”下方中间点是交叉点。交叉点撞击处是否准确,对于响板的发音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交叉点准确,手握“底板”的上端必须高于盖板上端,下端的交叉点才准确。总之,左手挎板时要松肩、小臂自然向前抬平,不要夹腋窝,不要坠肘,整体保持松驰、端正。
(二)“动式”:
在进入“动式”的击打训练时,要在“静式”的要求基础上,保持“静式”的姿式与方法进行严格的击打训练。掌握了“静式”的规范要求,才能更好的保证“动式”训练,进一步掌握“动式”的方法和要领;通过“动式”的严格训练又可以使“静式”不断熟练,巩固和深化,两者是辩证关系。“静”、“动”为一体,最终达到掌握板鼓演奏的正确姿式与手法的目的。
1、双手持箭击打方式与要领:双手持箭“扣范儿”在右膝上的垫击部位。扬腕、立手、抬箭,双箭交替甩动直下击打鼓门,使其发出均匀、清脆的音响。在击打当中要注意掌握如下方法和要领:
(1)双箭击鼓要始终保持“扣范儿”姿式和手法,时刻防止击打时变形走样。为什么如此强调“扣范儿”呢?“扣范儿”是经过前辈鼓师门长期演奏实践的摸索、经受考验、不断总结得出的最科学、最有效的最佳姿式和手法。“扣范儿”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调动手腕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少小臂或肘关节不必要的活动,使手腕发力集中,手腕的灵活性强,便于控制力度的轻重及速度的快慢变化。只要能坚持“扣范儿”的严格训练,就会习惯掌握击打的正确姿态式与手法。
(2)双手持箭击鼓,以小臂作支撑,主要依靠手腕关节活动,使小臂肌肉拉紧支撑(忌僵)传感活动于手腕,甩动双手发力击打。感觉上应发力在手上,力量要贯通在箭头上。
(3)扬腕立手,双箭向两眼方向抬起落箭击鼓。起箭时避免过于向两侧分箭或向内并箭。始终要保持端正、自然、直线击打、落箭有力。落箭击鼓后的瞬间仍要保持“扣范儿”。
(4)准确有效击打“鼓心”(鼓门)。
行箭起落,手触右膝上的垫击部位,是落箭的自然托垫,顺势而就的。垫击是为起到校准击箭保持准确击打鼓心平面水准的作用,是保证有效击打鼓心的手法之一。如果托垫击箭校准偏高,落箭后就打不出“嗒”的最佳音响,而是“哆”的音响;倘若击箭校准偏低就会打到鼓心的缘木上,发不出鼓音,发出的是膛木声音。因此垫击部位的高低要调整的适度。垫击不是故意加力砸腿,否则就会出现“嘭嘭”的“砸台板”噪声效果!击打力量最终要放在箭头上,不要放在“砸腿”上。
击箭前端要准确平击鼓心平面,击实,吃满鼓心直径,才能击奏出沉实有力、清脆响堂的鼓音。否则发出声音偏薄。
(5)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箭不要捏死,即能灵活甩动又不至于脱手而出。击鼓时手法要富于弹性感觉,而不是死打硬按的感觉。
双箭的基本功是板鼓专业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的基本功,其中包括有长时间的双手轮奏(亦称“撕边”),快速短轮(亦称“捻搓儿”)及左右手相互变换,协同的击奏技巧与动力,通过训练进一步消化和巩固“静式”与“动式”的要求要领,增强击奏力度、速度、音准、节奏感和持久的耐力。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求达到掌握扎实、过硬的板鼓基本功,为今后的学习、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功夫(关于如何练习板鼓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技巧部分另述)。
2、左手挎板击打方法与要领:
挎板的击打手法从表面上看比较简单,实际上要掌握好是比较复杂的。在击打同时要了多方面的协同问题,也就是在击打中要解决好左手摇动、握板、挑绳、准确撞击交叉点等问题,才能掌握好正确的击板方法,保证发出清脆明亮的最佳板音。左手握板击奏要注意掌握好如下方法与要领:
(1)击板运动是以左小臂作支撑,手腕关节为活动轴,左手发力握板摇动击打。应避免小臂横向摇摆,影响手腕活动。
(2)击板之前的起式瞬间,要使“底板”和“盖板”的下端各向不同方向运动摇开,然后乘双板落势而撞击。撞击点一定要准确击打在交叉点部位。
(3)握板手形应呈“斜竖形”,也是击打惯力形成的自然方向和形状。其优点是能加强控制“盖板”摇动。如果握板呈“直竖形”或“扣竖形”,“盖板”就会失去摇动控制,影响“摆度”和“摆速”,造成击打不及时。
(4)击板时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轻握手心与底板中间呈空心状。不能四指用力握死,否则响板不能发音,握板空心是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击低音板时,四指要合拢;击高音板时,四指要稍开放些;击中音板的手法要适中。这是根据板的发音高低,所采取的调节共鸣的不同握法。
(5)握底板:竖起拇指挑住板绳(带),板绳须搭过拇指大关节外侧,以关节撑开活动,撑住板绳及“盖板”,击打时就可以控制住“盖板”向两侧摆动,稳定“盖板”上下摆动和准确的撞击点。
(6)击板时是用“底板”去击“盖板”,发力击板要有弹性。撞击后借回弹力使两板自然弹开。不可撞击后贴住不起。绝对不可以“盖板”回击“底构”,造成反向击打,乱了摆动控制,造成击打不及时,影响节奏的稳定和音响的准确度。
单箭挎板是板鼓非常重要的一项演奏形式,运用非常广泛。如领奏锣鼓、唱腔、曲牌、念白、数板等等,在京剧中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作为板鼓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好单箭挎板的高超技艺。
二、京剧板鼓的职能与作用
长期以来,板鼓在就乐队中保持着传统的权威性。这是由于乐队所有声部乐器,都是根据板鼓演奏指挥的动向、要求,引奏出各声部和谐的音乐效果。剧情或人物的锣鼓、唱腔、曲牌,从进入至发展变化,其中节奏快慢,音响强弱,情绪起伏一直到结束,都是遵循板鼓点子特有的音乐手段及其明确的音乐语音来指挥或控制乐队,奏出感人至深的戏剧效果。板鼓既然是指挥,那么其作用远非其它乐器可相比。在戏曲伴奏中唯有板鼓的指挥演奏始终贯通全剧。它在乐队之间,乐队与演员之间,频繁的起着引导、衬托、交融、调节、统一的作用。因此这就决定了司鼓者必须熟悉吹、打、拉、弹各种乐器的性能与运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奏与协调关系,同时还要熟悉赏的表演要求。
板鼓在京剧艺术中作用之大,必须要求板鼓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达到比较高、比较全面的程度。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条件,基本功扎实、技巧娴熟、专业知识丰富,有较好的音乐素养,熟悉赏的唱、念、做、打、舞。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作知识和音乐设计能力(为新编剧目设计锣鼓)及培养乐队、训练乐队的能力。一个鼓师的水平高低,对整个演出团体的艺术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起着关键性作用。
板鼓的地位、作用之重要,在于司鼓指挥乐队去完成剧情、人物服务的使命,所以司鼓者必须掌握全剧,深入剧情了解剧中人物,通过乐队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化和发展,有力的渲染戏剧气氛,以商超的伴奏程式手段将戏推向高潮。从戏幕拉开到闭幕,各场人物的上下场、抬手投足、动作表情、念白唱腔等,无不在板鼓的启引下开始――展伸――结束。司鼓掌握着全剧节奏的尺度,剧情的高低起落的层次,人物表演的喜、怒、哀、思各种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可以说板鼓的指挥演奏掌握着全剧的命脉,具有驾驭整个舞台的能力,是总揽全剧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从板鼓演奏的职能、技术高度、艺术修养等诸方面来看,要求可谓博大精深。为此,不能简单片面的将板鼓看成是一项单调的、众属性的打节奏的器乐。实践证明司鼓就是戏曲舞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我们前辈老师称鼓师为“三军司令”、“总提调”、“万响归皮”,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的前辈老师曾讲过:“十年能出一个好演员,十年出不了一个好打鼓的。”虽然如此,并不等于板鼓技艺高不可攀。事实证明我院自建校以来至今,在音乐科、音乐系的历届毕业生中不断出现过好的或较好的板鼓专业人材。学生只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抓紧一切时间,严格按照老师的指导与课程要求去勤学苦练,认真实践,努力提高演奏技能及全面的知识修养,就完全可以掌握好板鼓演奏技艺,成为一名优秀鼓师。
【备注】
文章来源:《戏曲艺术》2007年第1期,作者:耿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