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剧目下载:
【知识点滴】京剧音乐:二黄腔系
一、我们说京剧是唱“皮黄”腔的,这里面包括了西皮和二黄两个腔调系统。从这一讲开始就来分别一一加以介绍。今天先谈二黄腔系。
【二黄】腔系是京剧的基本声腔系统之一。它包括“正”二黄(一般不提“正”字)和反二黄两大部分。
“正”二黄就是平常所说的“二黄”。二黄腔的京胡定弦是“5[下加低音点]―2”弦(即里弦为5[低音点],外弦为2),实际上也就是说,5[低音点]和2是二黄腔的主音。一般情况下,二黄唱腔的下句往往落在5[低音点]音或2音上(所谓“落音”就是指该句或该分句唱腔旋律的终止音)。落5[低音点]音时,形成徵调式;落2音时则形成商调式。也就是说,二黄腔的调式一般是商调式与徵调式交互存在的。
二黄腔的旋律多级进或准级进式的行进,极少有三、四度以上的大跳。因此它的唱腔往往显得比较平稳、舒缓。特别适合于表现内心的思考、抒情和相对平静的叙述等内容。例如《洪羊洞》中杨六郎的“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唱段、《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朔风吹林涛吼……”)的唱段等。
传统二黄的板式变化较西皮腔少。只有〔二黄导板〕、〔回龙〕、〔二黄慢板〕、〔二黄原板〕、〔二黄摇板〕、〔二黄散板〕等几种。其中的〔导板〕、〔摇板〕和〔散板〕唱腔是自由节奏的,〔回龙〕、〔慢板〕、〔原板〕都是“上板”(即有固定节奏)的唱腔。
在这些唱腔中,〔二黄原板〕是这一声腔体系的基础唱腔。其它板式都是在它的旋律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的。
标准的〔二黄原板〕前面有8小节的起唱过门,正式的唱句往往分为三个分句。每个分句间都有小过门来过渡。第一个分句和最后的分句有时可以拖较长的腔。二黄腔的下句还常常采用“叠句”或叫做“叠字句”(也叫“垛字句”)的方式,增加分句的数量,有时可以多到七八个分句,最后再收住。上句则极少有这样处理的。
二黄腔的〔导板〕和〔回龙〕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因为〔二黄导板〕只有一句,位置是在一段唱腔的开头处,如果它的后面只有不上板的唱腔的话,就可以没有〔回龙〕腔,而由一句〔摇板〕或〔散板〕来补足它的下句;如果它后面有上板的唱腔的话,往往就要用一句〔回龙〕腔来补足它的下句,因为〔回龙〕腔也只有一句,而且是下句(并且常常是采用多分句的垛字句方式处理)。例如上面说的《智取威虎山》中《誓把反动派一扫光》一段,“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就是〔导板〕,紧接着的“望飞雪(分句)漫天舞(分句)巍巍丛山披银装(分句)好一派北国风光”就是〔回龙〕腔。
传统的二黄腔没有〔二六板〕、〔流水板〕和〔快板〕,现在在一些新戏里已经开始有人创造了这样一些新的二黄板式唱腔。
二、京剧的反二黄唱腔
京剧的二黄腔系除了“正”二黄(一般不提“正”字)之外,还包括“反二黄”腔调。反二黄的腔调是从二黄腔中派生演变出来的。
【反二黄】腔调系统,是“正”二黄腔调的移位与发展。我们说过,二黄腔的京胡定弦是“5[下加低音点]―2”弦(即里弦为5[低音点],外弦为2);而反二黄腔的京胡则在实际调高与二黄相同的情况下,定弦则是“1―5”弦――里弦作为1,外弦作为5(即里外弦的音值与二黄相等,而该弦的唱名发生了改变)。而且,反二黄唱腔的骨干旋律与同名的二黄唱腔的骨干旋律总是相似的,这样,反二黄的每一种唱腔旋律,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二黄腔旋律下移4度(或曰上移5度)的产物。换句话说,反二黄与二黄,在唱腔的基本调式上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它们的调高――当然,由于调高的不同也就带来了反二黄唱腔旋律新的发展条件,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二黄腔的旋律多级进或准级进式的行进。而反二黄除了骨干旋律与二黄近似之外(这里所说的“骨干旋律”大多是唱腔中的较低音区的旋律――这部分唱腔几乎可以说是直接从二黄腔里移来的),在相对较高的音区里的反二黄唱腔旋律就完全不是这样了。由于骨干唱腔的音高下移了4度,这就在较高的音区里为演唱者提供了较大的活动余地。于是,反二黄唱腔的特殊性就在这个音区出现了。一般二黄腔的最高音可唱到5或6,而反二黄则可以唱到高音的1[高音点]或2[高音点]。所以在反二黄唱腔中的7以上的音区的旋律都是二黄腔中不可能出现的。这里的反二黄唱腔往往采用了大量非级进的、上下大跳的构曲方式。因而使得反二黄唱腔往往给人以十分高亢、激越的印象。这在著名的《李陵碑》、《宇宙锋》等传统剧目的唱腔中都可以听到。现代戏《杜鹃山》中柯湘唱的《家住安源》和《黄连苦胆味难分》、《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唱的《只盼着深山出太阳》都是反二黄的典型唱段。
传统二黄的板式变化较少,而反二黄的板式就更少了。最初只有〔反二黄慢板〕、〔反二黄原板〕、〔反二黄摇板〕、〔反二黄散板〕等有限的几种。连〔反二黄导板〕都没有。所以在演唱大段反二黄成套唱腔时,往往要由“正”〔二黄导板〕起头,在正二黄的〔回龙〕行腔过程中再转调到反二黄旋律上来――《李陵碑》、《乌盆记》等剧都是如此。20世纪初,梅兰芳在自己的名剧《廉锦枫》中第一次创造了反二黄的〔导板〕和〔回龙〕。这些板式与二黄的同名板式一样,其中的〔导板〕、〔摇板〕和〔散板〕唱腔是自由节奏的,〔回龙〕、〔慢板〕、〔原板〕都是“上板”(即有固定节奏)的唱腔。
在这些唱腔中,〔反二黄原板〕是这一声腔体系的基础唱腔。其它板式都是在它的旋律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的。
标准的〔反二黄原板〕前面也有8小节的起唱过门,正式的唱句往往分为三个分句。每个分句间都有小过门来过渡。第一个分句和最后的分句有时可以拖较长的腔。反二黄腔也像二黄腔一样,下句常常采用“叠句”或叫做“叠字句”(也叫“垛字句”)的方式,增加分句的数量,有时可以多到七八个分句,最后再收住。上句则极少有这样处理的。
反二黄腔的〔导板〕和〔回龙〕也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反二黄导板〕也只有一句,位置是在一段唱腔的开头处,如果它的后面只有不上板的唱腔的话,就可以没有〔回龙〕腔,而由一句〔摇板〕或〔散板〕来补足它的下句;如果它后面有上板的唱腔的话,往往就要用一句〔回龙〕腔来补足它的下句(当然也可以直接演唱〔反二黄慢板〕或〔原板〕的下句,不用〔回龙〕);〔回龙〕腔也只有一句,而且是下句(并且常常是采用多分句的垛字句方式处理)。
传统的反二黄腔没有〔二六板〕、〔流水板〕和〔快板〕,现在在一些现代戏里已经创造了这样一些新的反二黄板式唱腔。例如《杜鹃山》中《黄连苦胆味难分》一段里除了第一句“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愤”是〔反二黄原板〕外,其后的“黄连苦胆味难分。他推车你抬轿同怀一腔恨,同恨人间路不平……”等几句就都是新创造的〔反二黄二六〕板式了。
一、我们说京剧是唱“皮黄”腔的,这里面包括了西皮和二黄两个腔调系统。从这一讲开始就来分别一一加以介绍。今天先谈二黄腔系。
【二黄】腔系是京剧的基本声腔系统之一。它包括“正”二黄(一般不提“正”字)和反二黄两大部分。
“正”二黄就是平常所说的“二黄”。二黄腔的京胡定弦是“5[下加低音点]―2”弦(即里弦为5[低音点],外弦为2),实际上也就是说,5[低音点]和2是二黄腔的主音。一般情况下,二黄唱腔的下句往往落在5[低音点]音或2音上(所谓“落音”就是指该句或该分句唱腔旋律的终止音)。落5[低音点]音时,形成徵调式;落2音时则形成商调式。也就是说,二黄腔的调式一般是商调式与徵调式交互存在的。
二黄腔的旋律多级进或准级进式的行进,极少有三、四度以上的大跳。因此它的唱腔往往显得比较平稳、舒缓。特别适合于表现内心的思考、抒情和相对平静的叙述等内容。例如《洪羊洞》中杨六郎的“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唱段、《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朔风吹林涛吼……”)的唱段等。
传统二黄的板式变化较西皮腔少。只有〔二黄导板〕、〔回龙〕、〔二黄慢板〕、〔二黄原板〕、〔二黄摇板〕、〔二黄散板〕等几种。其中的〔导板〕、〔摇板〕和〔散板〕唱腔是自由节奏的,〔回龙〕、〔慢板〕、〔原板〕都是“上板”(即有固定节奏)的唱腔。
在这些唱腔中,〔二黄原板〕是这一声腔体系的基础唱腔。其它板式都是在它的旋律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的。
标准的〔二黄原板〕前面有8小节的起唱过门,正式的唱句往往分为三个分句。每个分句间都有小过门来过渡。第一个分句和最后的分句有时可以拖较长的腔。二黄腔的下句还常常采用“叠句”或叫做“叠字句”(也叫“垛字句”)的方式,增加分句的数量,有时可以多到七八个分句,最后再收住。上句则极少有这样处理的。
二黄腔的〔导板〕和〔回龙〕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因为〔二黄导板〕只有一句,位置是在一段唱腔的开头处,如果它的后面只有不上板的唱腔的话,就可以没有〔回龙〕腔,而由一句〔摇板〕或〔散板〕来补足它的下句;如果它后面有上板的唱腔的话,往往就要用一句〔回龙〕腔来补足它的下句,因为〔回龙〕腔也只有一句,而且是下句(并且常常是采用多分句的垛字句方式处理)。例如上面说的《智取威虎山》中《誓把反动派一扫光》一段,“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就是〔导板〕,紧接着的“望飞雪(分句)漫天舞(分句)巍巍丛山披银装(分句)好一派北国风光”就是〔回龙〕腔。
传统的二黄腔没有〔二六板〕、〔流水板〕和〔快板〕,现在在一些新戏里已经开始有人创造了这样一些新的二黄板式唱腔。
二、京剧的反二黄唱腔
京剧的二黄腔系除了“正”二黄(一般不提“正”字)之外,还包括“反二黄”腔调。反二黄的腔调是从二黄腔中派生演变出来的。
【反二黄】腔调系统,是“正”二黄腔调的移位与发展。我们说过,二黄腔的京胡定弦是“5[下加低音点]―2”弦(即里弦为5[低音点],外弦为2);而反二黄腔的京胡则在实际调高与二黄相同的情况下,定弦则是“1―5”弦――里弦作为1,外弦作为5(即里外弦的音值与二黄相等,而该弦的唱名发生了改变)。而且,反二黄唱腔的骨干旋律与同名的二黄唱腔的骨干旋律总是相似的,这样,反二黄的每一种唱腔旋律,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二黄腔旋律下移4度(或曰上移5度)的产物。换句话说,反二黄与二黄,在唱腔的基本调式上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它们的调高――当然,由于调高的不同也就带来了反二黄唱腔旋律新的发展条件,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二黄腔的旋律多级进或准级进式的行进。而反二黄除了骨干旋律与二黄近似之外(这里所说的“骨干旋律”大多是唱腔中的较低音区的旋律――这部分唱腔几乎可以说是直接从二黄腔里移来的),在相对较高的音区里的反二黄唱腔旋律就完全不是这样了。由于骨干唱腔的音高下移了4度,这就在较高的音区里为演唱者提供了较大的活动余地。于是,反二黄唱腔的特殊性就在这个音区出现了。一般二黄腔的最高音可唱到5或6,而反二黄则可以唱到高音的1[高音点]或2[高音点]。所以在反二黄唱腔中的7以上的音区的旋律都是二黄腔中不可能出现的。这里的反二黄唱腔往往采用了大量非级进的、上下大跳的构曲方式。因而使得反二黄唱腔往往给人以十分高亢、激越的印象。这在著名的《李陵碑》、《宇宙锋》等传统剧目的唱腔中都可以听到。现代戏《杜鹃山》中柯湘唱的《家住安源》和《黄连苦胆味难分》、《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唱的《只盼着深山出太阳》都是反二黄的典型唱段。
传统二黄的板式变化较少,而反二黄的板式就更少了。最初只有〔反二黄慢板〕、〔反二黄原板〕、〔反二黄摇板〕、〔反二黄散板〕等有限的几种。连〔反二黄导板〕都没有。所以在演唱大段反二黄成套唱腔时,往往要由“正”〔二黄导板〕起头,在正二黄的〔回龙〕行腔过程中再转调到反二黄旋律上来――《李陵碑》、《乌盆记》等剧都是如此。20世纪初,梅兰芳在自己的名剧《廉锦枫》中第一次创造了反二黄的〔导板〕和〔回龙〕。这些板式与二黄的同名板式一样,其中的〔导板〕、〔摇板〕和〔散板〕唱腔是自由节奏的,〔回龙〕、〔慢板〕、〔原板〕都是“上板”(即有固定节奏)的唱腔。
在这些唱腔中,〔反二黄原板〕是这一声腔体系的基础唱腔。其它板式都是在它的旋律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的。
标准的〔反二黄原板〕前面也有8小节的起唱过门,正式的唱句往往分为三个分句。每个分句间都有小过门来过渡。第一个分句和最后的分句有时可以拖较长的腔。反二黄腔也像二黄腔一样,下句常常采用“叠句”或叫做“叠字句”(也叫“垛字句”)的方式,增加分句的数量,有时可以多到七八个分句,最后再收住。上句则极少有这样处理的。
反二黄腔的〔导板〕和〔回龙〕也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反二黄导板〕也只有一句,位置是在一段唱腔的开头处,如果它的后面只有不上板的唱腔的话,就可以没有〔回龙〕腔,而由一句〔摇板〕或〔散板〕来补足它的下句;如果它后面有上板的唱腔的话,往往就要用一句〔回龙〕腔来补足它的下句(当然也可以直接演唱〔反二黄慢板〕或〔原板〕的下句,不用〔回龙〕);〔回龙〕腔也只有一句,而且是下句(并且常常是采用多分句的垛字句方式处理)。
传统的反二黄腔没有〔二六板〕、〔流水板〕和〔快板〕,现在在一些现代戏里已经创造了这样一些新的反二黄板式唱腔。例如《杜鹃山》中《黄连苦胆味难分》一段里除了第一句“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愤”是〔反二黄原板〕外,其后的“黄连苦胆味难分。他推车你抬轿同怀一腔恨,同恨人间路不平……”等几句就都是新创造的〔反二黄二六〕板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