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剧目下载:
【知识点滴】京剧行话九十四句(一)
01、【笑场】
亦称喷场。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02、【误场】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延误了上场。
03、【冒场】
和误场相反。指演出时,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04、【怯场】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05、【晕场】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造成表演慌乱。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06、【冷场】
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是舞台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演出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应中断。
07、【救场】
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补救,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08、【翻场】
演出时,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引起不满,当场给对方予斥责,使演出中断。
09、【把场】
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以稳情绪。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又借此招徕观众。
10、【饮场】
京剧戏班的旧俗。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常由检场人员上台递送茶水,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此俗遂除。
11、【捧角】
亦称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文揄扬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12、【明场】
相对暗场而言。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都称明场。
13、【暗场】
相对明场而言。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而放在幕后进行。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例如《打渔杀家》萧恩公堂受刑一节,即是作暗场处理的,通过幕后差役数打板子的声音来交代。
14、【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京剧戏班的旧俗。演出结束,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15、【听场】
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16、【候场】
指演员将上场之前,守侯在出场处幕后,作好准备。
17、【垫场】
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是救场的一种形式。
18、【楞场】
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缺乏思想准备,不能随机应变,造成演出中断。
19、【赶场】
有两种情况。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保证准时上场。如《铁弓缘》中陈秀英女扮男装成王富刚的形象,《四进士》中,光棍,看堂师爷三角由一人兼饰,也需赶场,又称作一赶三。二指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地点演出。常常是算准了时间,一场演出结束后,再赶往下一个场子。
20、【满宫满调】
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声音饱满,气力充沛。
21、【走板】
也称丢板。演员行腔时,节奏不稳,或快或慢,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22、【夯儿】
行内暗语。亦称吭儿。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23、【左嗓子】
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遇到小腔转弯处,往往唱不好。
24、【三条腿】
京剧唱词分上下句,词句成双,其押韵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锣鼓【扫头】。
代之。这种处理也称扫一句。
25、【留腿儿】
亦称甩上句。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暂时留下不唱,接着进行表演,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儿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26、【合弦】
亦称巴弦。指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无丝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27、【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逐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28、【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旧时,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解放前后,帽儿吸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29、【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子”,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便有大轴,中轴,小轴之说。
30、【送客戏】
也称大轴。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时间过长,观众不等终场就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故称。
31、【压轴】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32、【武轴子】
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小轴,中轴,大轴一般演武戏,因而称作武轴子。
33、【大戏】
1、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较大型的戏。相对小戏而言。此外,还指那些历史较为悠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演出普遍。2、指流传广泛的剧种,如京剧,昆曲,秦腔等。
34、【小戏】
指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相对大戏而言。演出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35、【折子戏】
指整本戏中相对完整的一折戏。如《白蛇传》中的《盗草》,《断桥》都是。折子戏往往是整本戏中精彩的一折,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演出时常将几出折子戏组成一台戏。
36、【对儿戏】
指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如《坐宫》中的杨四郎和铁镜公主,是老生和青衣的对儿戏。《赤桑镇》则是花脸和老旦的对儿戏。
37、【重头戏】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见功夫的剧目。如《望江亭》是青衣唱工重头戏,《铁笼山》是靠把武生的重头戏。
38、【风火戏】
制一个剧目中,有四五个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当角色,显现出整体的实力。有时也称群戏。如《群英会》,《龙凤呈详》,《四郎探母》等。
39、【劲头】
1、指演员舞蹈动作幅度大小,力度强弱的运用。通常用于身段表演。2、也指演员演唱中的“心劲”,“口劲”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结合。
40、【尺寸】
指京剧表演上唱念做打的节奏速度。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是正确表现人物的关键。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寸,首先要求演员理解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功力则是尺寸具体处理的技术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41、【关子】
1、指表演技巧的窍门。2、指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的“扣子”。
42、【俏头】
优秀的京剧演员在演唱或表演时,在关键处善于作一种特殊处理,如改变节奏,或是加一个细节动作,这种细微的处理,往往能使演唱增色,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动收到很好的剧场效果。
43、【火候】
行话。即艺术功力,是演员艺术上成熟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除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外,还有演员的阅历和修养。有的演员受到阅历和修养的限制,与角色的身份,气质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理解体验角色,即称为火候未到
44、【讨俏】
指无须花费很大的气力,就能讨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色虽然戏不多,却因为戏剧性强,戏料足,演员只要凭借不多的技巧或唱念,便会得到观众的欢迎。
45、【官中】
公共的意思。旧时京剧戏班中,主要演员的服装,琴师都是专用的。而一般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公用的,叫做官中行头。为除主要演员外的所有演员伴奏的琴师和鼓师叫做官中场面。适用于不同剧目,角色,行当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46、【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指演员们按照一般基本套路来演出。
47、【两门抱】
演员能扮演两种不同行当的角色或某一出戏中的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演,均可称。
48、【盖口】
人物对唱或对念时,彼此衔接处称为盖口。有死盖口与“活盖口”的区别。前者指固定化的对口戏词,不能任意变动;后者指戏词不固定,一方临场发挥,另一方要有相应的对答。对口紧凑严密,叫“盖口严”,否则就是“盖口不严”。
49、【子午相】
指演员在舞台上坐,立姿势的形体角度。要向左或右微侧,忌正身平面直向观众。既要挺拔,又不能傻气。
50、【边式】
1。指演员身段利落,干脆,漂亮。2。指演员化妆,穿戴清晰干净,合适。
51、【两下锅】
亦称梆子皮黄两下锅。指梆子和皮黄两个剧种同台演出,而剧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合。也有在同一剧目里用两下锅的演法,半出皮黄,半出梆子。
52、【卯上】
也作铆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53、【警内行与警外行】
警内行是指表演受到内行观众称赞;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观众的称赞。内行和外行的审美眼光和需要有所不同,但真正优秀的演出会受到内外行一致的欢迎。警内行也称打内,警外行也称打外。
54、【一打一散】
指那些结尾缺乏独特性的剧目,矛盾冲突往往靠开打来解决。武打开始,即意味着全剧的结束。
55、【六场】
指京剧乐队。主要有胡琴,月琴,三弦,单皮鼓,大锣,小锣6件伴奏乐器组成。胡琴,月琴,三弦又称作“文三场”;单皮鼓,大锣,小锣有称作“武三场”。对六种主要伴奏乐器都能掌握运用的人称作“六场通透”。有时也引申为指那些兼擅表演和音乐的多面手。
56、【水词】
行话。指在不同剧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用唱词或念白,如“怒从心头起,恶相胆边生”;“冷水浇头怀抱冰”;“看奸贼把我怎开销”等等水词缺乏个性,淡而无味在新编剧目中应尽量避免。
01、【笑场】
亦称喷场。指演员在演出中脱离剧情与人物而失笑,破坏了舞台艺术的严肃性与真实感。
02、【误场】
指演员未能按时到达剧场扮戏,延误了上场。
03、【冒场】
和误场相反。指演出时,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04、【怯场】
演员因为初次登台经验不足或对所演之戏生疏等缘故,临场心慌而失去控制力,使演出效果受到影响。
05、【晕场】
演员由于对戏不熟练或精神过于紧张等原因,造成表演慌乱。出现忘词,唱错,失手等舞台事故。
06、【冷场】
指演员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是舞台演出最忌讳的现象之一。演出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应中断。
07、【救场】
指对演出中突然出现的失误,同台的有关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补救,使演出能继续进行。
08、【翻场】
演出时,演员认为同场演员或乐队有所失误,引起不满,当场给对方予斥责,使演出中断。
09、【把场】
演员演某一剧目因经验不足等原因,由师长在侧幕照应把关,以稳情绪。有时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场”,既抬高演戏演员的身价,又借此招徕观众。
10、【饮场】
京剧戏班的旧俗。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演出中间,常由检场人员上台递送茶水,让演员当场饮用润喉。50年代提出净化舞台,此俗遂除。
11、【捧角】
亦称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文揄扬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的目的。
12、【明场】
相对暗场而言。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情节,都称明场。
13、【暗场】
相对明场而言。某些剧目中的部分情节不在台上表演,而放在幕后进行。或通过人物的台词加以说明,或运用音响效果表明。例如《打渔杀家》萧恩公堂受刑一节,即是作暗场处理的,通过幕后差役数打板子的声音来交代。
14、【谢场】
亦称送客或金榜谢场。京剧戏班的旧俗。演出结束,由小生(穿大红官衣,戴驸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凤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观众行礼感谢。有时走下舞台,送观众到剧场门口。
15、【听场】
后台候场的演员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准时出场。
16、【候场】
指演员将上场之前,守侯在出场处幕后,作好准备。
17、【垫场】
指在场与场之间临时垫场子,为后一场的演员赢得时间。是救场的一种形式。
18、【楞场】
指演员舞台上突然出现的差错,缺乏思想准备,不能随机应变,造成演出中断。
19、【赶场】
有两种情况。一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改装或换服装等事宜,保证准时上场。如《铁弓缘》中陈秀英女扮男装成王富刚的形象,《四进士》中,光棍,看堂师爷三角由一人兼饰,也需赶场,又称作一赶三。二指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地点演出。常常是算准了时间,一场演出结束后,再赶往下一个场子。
20、【满宫满调】
演员演唱时音高到位,声音饱满,气力充沛。
21、【走板】
也称丢板。演员行腔时,节奏不稳,或快或慢,与乐队奏出的板眼脱节。
22、【夯儿】
行内暗语。亦称吭儿。是京剧演员对嗓子的习称。
23、【左嗓子】
京剧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种嗓子能高不能低,遇到小腔转弯处,往往唱不好。
24、【三条腿】
京剧唱词分上下句,词句成双,其押韵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锣鼓【扫头】。
代之。这种处理也称扫一句。
25、【留腿儿】
亦称甩上句。指一个唱段唱到最后一句时,暂时留下不唱,接着进行表演,然后再由这个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儿后接唱的最后一句称缝腿儿或缝上。
26、【合弦】
亦称巴弦。指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伴奏如胶似漆的粘合在一处,无丝毫相违相离的纰漏。
27、【合槽】
指台上表演时演员与乐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响,吸引,逐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28、【帽儿戏】
亦称开锣戏。指演出时的第一出戏。旧时,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解放前后,帽儿吸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29、【轴子】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子”,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便有大轴,中轴,小轴之说。
30、【送客戏】
也称大轴。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时间过长,观众不等终场就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故称。
31、【压轴】
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32、【武轴子】
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小轴,中轴,大轴一般演武戏,因而称作武轴子。
33、【大戏】
1、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较大型的戏。相对小戏而言。此外,还指那些历史较为悠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演出普遍。2、指流传广泛的剧种,如京剧,昆曲,秦腔等。
34、【小戏】
指小型的,单出的折子戏。相对大戏而言。演出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35、【折子戏】
指整本戏中相对完整的一折戏。如《白蛇传》中的《盗草》,《断桥》都是。折子戏往往是整本戏中精彩的一折,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演出时常将几出折子戏组成一台戏。
36、【对儿戏】
指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如《坐宫》中的杨四郎和铁镜公主,是老生和青衣的对儿戏。《赤桑镇》则是花脸和老旦的对儿戏。
37、【重头戏】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见功夫的剧目。如《望江亭》是青衣唱工重头戏,《铁笼山》是靠把武生的重头戏。
38、【风火戏】
制一个剧目中,有四五个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当角色,显现出整体的实力。有时也称群戏。如《群英会》,《龙凤呈详》,《四郎探母》等。
39、【劲头】
1、指演员舞蹈动作幅度大小,力度强弱的运用。通常用于身段表演。2、也指演员演唱中的“心劲”,“口劲”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结合。
40、【尺寸】
指京剧表演上唱念做打的节奏速度。准确地把握节奏速度,是正确表现人物的关键。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寸,首先要求演员理解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功力则是尺寸具体处理的技术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41、【关子】
1、指表演技巧的窍门。2、指情节与情节之间衔接的“扣子”。
42、【俏头】
优秀的京剧演员在演唱或表演时,在关键处善于作一种特殊处理,如改变节奏,或是加一个细节动作,这种细微的处理,往往能使演唱增色,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动收到很好的剧场效果。
43、【火候】
行话。即艺术功力,是演员艺术上成熟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除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外,还有演员的阅历和修养。有的演员受到阅历和修养的限制,与角色的身份,气质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理解体验角色,即称为火候未到
44、【讨俏】
指无须花费很大的气力,就能讨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色虽然戏不多,却因为戏剧性强,戏料足,演员只要凭借不多的技巧或唱念,便会得到观众的欢迎。
45、【官中】
公共的意思。旧时京剧戏班中,主要演员的服装,琴师都是专用的。而一般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公用的,叫做官中行头。为除主要演员外的所有演员伴奏的琴师和鼓师叫做官中场面。适用于不同剧目,角色,行当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46、【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指演员们按照一般基本套路来演出。
47、【两门抱】
演员能扮演两种不同行当的角色或某一出戏中的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演,均可称。
48、【盖口】
人物对唱或对念时,彼此衔接处称为盖口。有死盖口与“活盖口”的区别。前者指固定化的对口戏词,不能任意变动;后者指戏词不固定,一方临场发挥,另一方要有相应的对答。对口紧凑严密,叫“盖口严”,否则就是“盖口不严”。
49、【子午相】
指演员在舞台上坐,立姿势的形体角度。要向左或右微侧,忌正身平面直向观众。既要挺拔,又不能傻气。
50、【边式】
1。指演员身段利落,干脆,漂亮。2。指演员化妆,穿戴清晰干净,合适。
51、【两下锅】
亦称梆子皮黄两下锅。指梆子和皮黄两个剧种同台演出,而剧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合。也有在同一剧目里用两下锅的演法,半出皮黄,半出梆子。
52、【卯上】
也作铆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53、【警内行与警外行】
警内行是指表演受到内行观众称赞;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观众的称赞。内行和外行的审美眼光和需要有所不同,但真正优秀的演出会受到内外行一致的欢迎。警内行也称打内,警外行也称打外。
54、【一打一散】
指那些结尾缺乏独特性的剧目,矛盾冲突往往靠开打来解决。武打开始,即意味着全剧的结束。
55、【六场】
指京剧乐队。主要有胡琴,月琴,三弦,单皮鼓,大锣,小锣6件伴奏乐器组成。胡琴,月琴,三弦又称作“文三场”;单皮鼓,大锣,小锣有称作“武三场”。对六种主要伴奏乐器都能掌握运用的人称作“六场通透”。有时也引申为指那些兼擅表演和音乐的多面手。
56、【水词】
行话。指在不同剧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用唱词或念白,如“怒从心头起,恶相胆边生”;“冷水浇头怀抱冰”;“看奸贼把我怎开销”等等水词缺乏个性,淡而无味在新编剧目中应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