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四)唱词台词 剧本剧情介绍

相关剧目下载:

【知识点滴】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四)
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王硕)(八)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结合着《伍子胥》这出传统戏的锣鼓应用,对锣鼓的打法、用法做进一步的具体剖析。
选择这出传统大戏为例的原因,是由于大家对它比较熟悉,像其中的《文昭关》、《浣纱记》、《鱼肠剑》、《刺王僚》等几折都是观众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谈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好感受。
作为流派艺术的代表剧目,这出《伍子胥》经过了杨宝森、杭子和、杨宝忠等前辈大师长期的舞台煅造和苦心孤诣的精妙创造,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全部《伍子胥》的剧目内容若只表伍家遭陷、伍员逃亡的故事,应该是从《战樊城》起,包括《长亭会》、《文昭关》、《芦中人》、《浣纱记》、《鱼肠剑》、《专诸别母》、《刺王僚》等多折。由于演出时间所限,一般公演则多是从《文昭关》起,与《芦中人》、《浣纱记》、《鱼肠剑》、《刺王僚》几折连缀演出。

一、《文昭关》
戏的开始是【缓锣】。这是一出大文戏,虽然剧情迭宕,扣人心弦,但传统戏的锣鼓打法讲究从大局着眼,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像这出戏的用锣,除最后“足敦底”的铜锤花脸戏《刺王僚》之外,从《文昭关》到《鱼肠剑》的老生戏部分,始终就用一块中虎音锣(音偏低一些)或低虎音锣(音偏高一些)伴奏到底,锣鼓除打法上尺寸、劲头的细致多变和用法上大、小锣锣鼓的分别安排,并不能在这一出戏里频繁地换锣。

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王硕)(九)

伍子胥上唱【西皮散板】“伍员马上怒气冲,逃出龙潭虎穴中”两句。伍的上场、开唱锣鼓是【摇板长锤】,鼓师以单楗挎板伴奏【散板】唱腔。为什么这里不用同样也可作为上场锣鼓并开领【散板】的【纽丝】,而要用【摇板长锤】呢?乃是从更准确地表现剧情和配合表演,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出发的。此时,“一心只想奔吴国”借兵报仇的伍子胥,为躲避通缉,正逃亡于崇山峻岭间的林野之地,因寻不着出路而踌躇不前,他的内心十分焦虑不安,所以,【摇板长锤】的特殊音响节奏“匡七――台七――”便成了人物内心情绪节奏的一个非常吻合的外化表现,准确、生动,极为有利地配合、烘托了表演。
伍唱过两句【西皮散板】,锣鼓下【大锣住头】结束。伍子胥通名后鼓下【哆口罗】单楗领出【仓台】这个锣鼓。这个【仓台】是一个通名后打的专用锣鼓点儿。熟悉京剧的朋友都知道,舞台上人物通名后打的大锣锣鼓一般就两个,一个是【大锣住头】“大台仓才仓”,如《甘露寺》的太尉乔玄、《失街亭》的丞相诸葛亮、《群英会》的督都周瑜,还有《坐寨》的山大王窦尔墩和《朱痕记》中封官读旨的次要角色郭子仪等,通名后打的都是这个【大锣住头】;与之不同的如《六月雪》的山阳县令、《黄金台》的御史田单,还有《借赵云》中尚为平原令的刘备等,通名后打的则都是【仓台】。

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王硕)(十)

接下来介绍《文昭关》的“戏核儿”,伍子胥夜不能寐、唱彻五更一场戏的锣鼓打法。
接皇甫讷过场小锣打下的【小锣抽头】,锣鼓转入【快长锤】。这个【快长锤】要轻打,即所谓“阴长锤”。在后面《鱼肠剑》中吹箫乞讨的伍子胥出场时也用这个锣鼓;另外,在《空城计》“城楼”一场诸葛亮出场时也用。可见,它是用以配合表现人物心事满腹而不得排解、情绪低落之情态的。
伍子胥低垂着头,神情不振地在【(阴)快长锤】中缓步上场,至九龙口,眼望日落天晚、暮色又降,更添焦虑之情。【快长锤】切住,胡琴亮弦7――2――1,锣鼓起【闪锤】开唱【西皮流水】:“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间枉挂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锣鼓打法上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快长锤】切住转接【闪锤】直至开【西皮流水】唱腔的整个过程中,节奏一定要贯穿、圆顺,把握住所谓“一块板”的要领。其实,这里的“一块板”尺寸就是以这段【西皮流水】唱腔的速度为基准的,即从【快长锤】一起,就进入了这个贯穿的“板头”,接下来【闪锤】的尺寸也仍延续着这个速度,并与它所开领的【西皮流水】唱腔的尺寸完全吻合。这段【西皮流水】的尺寸要适当紧凑一些,即与唱词所表达的人物心情相一致。锣鼓打得不能过急,但也不能拖沓。
伍子胥站定独白:“幸遇东皋公,将我隐藏后花园中,一连几日,并无动静。今日又是一天,好不愁闷人也――!”鼓起更,伍子胥执烛、剑出门巡望,复进门搬椅至台口落座,鼓、锣交初更“咚――匡――”;伍子胥叫板:“唉,爹娘――呵!”鼓下【扎多乙】起【二黄三眼】。此前我们谈过有关【扎多乙】的几种不同打法,此处开领老生【二黄三眼】的【扎多乙】实打作【龙多大】,“龙”为板,“多”是头眼,“大”在中眼。这三下打得不仅要节奏准确,扎实、稳健,中眼位置的“大”(末一下)这一楗子尤其要打得有分量,见功力,以给下面的入头过门以有力的引导和带动。
与伍子胥所唱的这段【二黄三眼】“一轮明月照窗前”相仿的还有《捉放曹》中陈宫所唱的“一轮明月照窗下”和《清官册》中寇准所唱的“一轮明月照东升”两段【二黄三眼】唱腔。这三段都是杨(宝森)剧名唱,深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虽然,三段唱腔的板式相同,行腔近似,却因人物的心境不同,在节奏上疾徐有别而各具韵致。三段唱中论尺寸以《文昭关》这段最“款式”,比较平稳;其它两段较之都更为紧凑,《清官册》最紧,《捉放曹》次之。
杨宝森先生独到的演唱造诣使伍子胥的这段英雄落难、怨恨、愤懑的“咏叹调”富于一种壮烈的悲剧气质。杨先生的唱腔于如泣如诉的哀婉、低回中隐现着不羁的冲动,杨宝忠先生的琴音更是充满灵动、妙韵迭出。唱与琴之间合而分立、分而和谐,像俩位契友在倾心攀谈,你言我语,此起彼伏,情趣横生,引人入胜。杭子和先生的鼓法秉承着李奎林先生(谭鑫培鼓师)节奏准确、讲求韵味、简洁大方的风格,沿袭着谭、余老生戏伴奏的传统,特别在与杨氏昆仲的合作中,杭先生更像是以稳健的节奏之笔勾画出了精确、工整的尺寸规格,任由唱、琴在上面驰骋想象、张狂色彩,而又万变不悖其节,飞扬仍守其格。唱、鼓、琴的合作达到了对立统一、和谐自如的完美境界。
鼓板伴奏老生戏要注重质朴、大方的原则,下点儿要扼要、简洁、清晰、有力。从具体的技术层面讲,比如打“锁红”,要多打“单的”(“大乙大乙个大大”),少打甚至不打“双的”(“大大乙大乙个大大”)。再如打【三眼】唱腔的拖腔,在收腔时只点中眼(楗子要下得很有分量)。如这段唱中在“照窗前”、“似箭穿”、“肝肠断”等处的拖腔收结时,都是重击中眼而末眼不打。我觉得这种舍末眼的打法比都打上要好,好在不呆板、有活力,特别当拖腔在末眼抖落腔时就更显得自由空间大、伸缩力度强,充满韵味,显得大气。
伍子胥【三眼】唱罢至帐内,行弦中东皋公上接唱【二黄原板】。东皋公唱腔虽平淡无奇,但在他先后的两段【原板】中要逐次下二至五更,所以不仅不能忽视,还要特别留意他的行腔特点,以确定更鼓、更锣下的位置。一般的规格是:1.伍子胥【三眼】唱罢至帐内,行弦中东皋公上交二更,鼓、锣分打;2.东皋公唱其头段【二黄原板】四句,随着第四句“且听愁人口中言”下三更,鼓、锣分打;3.伍子胥头段【二黄快原板】“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唱罢至帐内,行弦中东皋公上交四更,鼓、锣一起下;4.东皋公唱其二段【二黄原板】四句,随着第四句“想条妙计救他出关”交五更,鼓、锣一起下。
伍子胥先后于三更和五更后唱的两段【二黄快原板】是剧中的华彩乐章,紧迫、激越,动人心弦。它不仅唱法险峻,胡琴伴奏和鼓板打法的技术标准也都非常高。杭子和先生单楗挎板演奏的功力殊深,下楗稳、准、狠,他的鼓套子疏密得体,关键突出,简洁大方,与唱、琴之间配合,管(节奏控制)、带(劲头带动)、推(因势利导给予情绪推动)、撤(节奏转换所需的逐渐放慢),手法多变,作用主要,效果彰显。如第二段【原板】中的“到如今夜宿在荒村院,我冷冷清清向谁言?!”其中“荒村院”的腔一顿而收,接着在眼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短暂的仅有半拍的停顿,杭先生于此弄险,“缝塞”了重重的一楗子。这一楗子的节奏位置堪称险峻,若缺乏对唱腔的熟悉把握、深入理解,这关键的一楗子是不容易下得去的,更难以达到劲头、尺寸的饱满与精确要求。然而有了它,便给了唱腔以有力的支撑,平添了无穷的韵味。可以说,这是能打到演员心缝儿里去的一楗子,它也反映了杭派鼓艺的深厚造诣与风格。

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王硕)(十一)

下面我们谈一谈《芦中人》和《浣纱记》两折戏的锣鼓打法。
《芦中人》表现的是伍子胥改扮混出昭关后,行遇大江,求助渔翁搭救渡江的一段情节。
这场戏一上来便陡然入戏,剧情展开得十分利索。伍子胥“带戏”在【大锣水底鱼】中上场,接起【大锣叫头】:“且住!前有长江后有追兵,如何是好?!”幕后渔翁搭架子:“打鱼哟!”伍子胥顿生希望:“那厢有一打鱼小舟,不免叫他将我渡过江去。呵!将船摇过来!”渔翁应声:“来了!”锣鼓起【小锣抽头】渔翁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伍子胥上场的【大锣水底鱼】只打半个就够了,而且配合着演员紧迫的动作、台步,还要打得紧凑一些,但也不能潦草、过急,还要清楚、流利。【水底鱼】收住单起【叫头】或在【水底鱼】的收头里“掏”起【叫头】两种打法都可以,如:“【收头】仓而令才乙个(掏起【叫头】)空匡台台台……仓仓令仓”。2、伍子胥焦虑道:“前有长江后有追兵,如何是好?!”幕后渔翁搭架子:“打鱼哟!”伍子胥顿见生机,对于这一情绪的转换过程,杭子和先生用了一个【长撕边一击】来给予配合,妙在这个【长撕边】是慢起后再转软而收住,层次感非常强,通过音响、节奏的丰富变化细腻地揭示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王硕)(十二)

最后,我们择要地谈一谈《鱼肠剑》的锣鼓打法。
若把全部《伍子胥》这一大出戏分为前后两部分的话,则前半部的中心在《文昭关》,后半部的重点在《鱼肠剑》。剧情是伍子胥到达吴国后,与义士专诸结拜,奈无机缘得见吴王,穷途落魄,吹箫乞讨,最终被姬光千岁纳为辅助,定鱼肠剑之计成功谋刺吴王姬僚。作为单折戏演出,《鱼肠剑》是历代须生名家的保留剧目。谭(鑫培)、汪(桂芬)及余(叔岩)各派皆机杼独出,各具风范。杨(宝森)派的演出正是在汲取了前辈各家之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格的。
单折演出时,头场为伍子胥的吊场(所谓“吊场”,一般说来,就是指由一个角色【或主要或次要】或以一个角色为主表演的以交代背景、铺垫剧情为目的的过场戏)。在这个吊场中,伍子胥执鞭打马在【快长锤】锣鼓中上场,唱【西皮摇板】转【流水】“单枪匹马弃楚番”一段。随后通名、表白,叫起来再唱【西皮原板】转【流水】,也就是那段脍炙人口的“一事无成两鬓斑”。这个过场戏虽然简短,却不乏精彩之处。然而,在演出全部《伍子胥》时,由于《鱼肠剑》紧接着前面的《浣沙记》,为避免伍子胥刚下场紧跟着又要顶场上,便只得将这个吊场割爱了。所以,全部《伍子胥》中的《鱼肠剑》是从专诸的“小锣打上”演起的。

伍子胥相关MP4/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