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戏曲服饰
一、假发
戏曲演出中生、旦、净、丑各行角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被称作假发。舞台上的假发,要比生活中实际形态夸张,富有装饰美。是用人发或牦牛毛、马尾、粗丝线、纱等制成。一般常备的用品如下:
网子、水纱:这是各行角色表现多种发式的基本用品。网子是用马尾编织而成,似圆帽。顶端有圆孔,脑后开叉处有两根长带,用来靳头吊眉毛。水纱是用黑丝制成,用时浸水,紧裹在网子之外,头部四周。主要是为了盔头戴在水纱上,然后系紧,比较稳固,对面部化妆能起衬托美化作用。因为盔头戴在水纱的黑色边缘,可以勾清演员的额部轮廓,另外,在不戴盔头时,网巾水纱本身也就表现为发际,同时,还可以便于旦角插戴头面、净角插戴耳毛子等。
甩发又称水发。一般表现角色不戴盔头、披散长发时戴,是用人发制成,置于网巾顶部圆孔处。净角用的较粗而且长,生角次之,丑角短而且细。
蓬头是表现角色蓬头散发时用,以人发或牦牛毛制成的头套。大蓬头多用于凶猛的将领或某些天神、天将;小蓬头则多扮小鬼、小妖精时用。
髯发是用牦牛毛制成条状形。一般是自然下垂,与髯口边缘合在一起;也有圈状的,扮老妇、太监多用此;另有一种飞鬓,俗称“耳毛子”,插于耳际,鬓发倒竖,为净角中性格粗鲁、暴躁的角色所用。
孩子发为扮儿童专用的,是用人发或粗丝线制成的头套,前额齐眉,背后长及肩。
大顶,用以梳裹妇女假髻。人发制成。是清代乾隆年间秦腔花旦发明。大顶有两种梳裹假髻的样式,大头与抓髻。大头扮夫人、小姐;抓髻多扮丫环用,髻呈小拳形。梳头必须注意高低厚薄合度,髻的边缘棱绒要分明,以显示妇女发髻的造型美。
片子与大顶面为旦角假发的组成部分。分大片、小片。小片贴在额际,大片贴在两颊边缘。贴片的样式基本有三种:大开脸、小弯、花片子。大开脸一般在正中用小片贴一小弯,两侧贴大片子,自额部经过鬓角,其末梢弯向耳后,使脸呈长方形,适于表现中年发胖或严肃古板的人物。小弯一般用小片在额际贴出5个或7个小弯,鬓边各贴大片,末梢向下颏中间弯曲,使脸部呈瓜子形,适于表现端庄秀丽的女性。花片子可用小片在额际贴一小弯,但主要用大片勾勒出不对称的曲线来。
线尾子是粗丝线制成,垂于脑后,长及足踝,为妇女垂发的极大夸张。另外,线尾还须分出两绺垂胸前,有助于表现演员身段婀娜多姿。扮丫环的年轻活泼女子可在线尾子外再加用长辫。
懒梳妆是丑角扮演妇女时,戴的硬纸胎涂生漆制成的头套,不用梳妆,直接套在头上。
现代戏曲舞台除保持传统的扮法外,还有许多新式的古装头,给人以自然、潇洒的感觉,与传统扮法各具特色。
二、头面
戏曲旦角所用的各种头饰统称为头面。古代妇女喜欢在头上插花,戴金银珠翠首饰,也称头面。戏曲舞台上的头面,主要有三种,均为旦角用:银泡头面,铜制镀银,为半圆形球状体,一般在剧中贫寒、寡居的妇女用;水钻头面是头面中最为华丽的,是用高级玻璃仿制的钻石镶嵌在金属底牌上制成的,在剧中为年轻美丽、性格活泼的妇女插戴;点翠头面是以翠鸟羽毛剪贴于金属底板上制成,翠羽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富于变化,多是剧中性格娴静、端重的贵族妇女用。水钻、点翠头面各有50件左右,称为一副。包括顶花、后三条、边凤、这幅、压鬓、泡子、耳环等,还有各种绢花、绒花、珠花,作为头面上的陪衬物。旦角处理好头饰,可以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舞台形象。
三、盔头
传统戏曲中把剧中人所戴各种冠帽通称为盔头。分为4类,冠、盔、巾、帽。传统的盔头,包括各种大小附件,约有300种。它们和戏衣一样注重装饰,但因剧目、剧种不同各有变化。冠一般多是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一般为武士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名目繁多,最复杂。另外,除这4类外,还有各种附件。目前,舞台上常用的盔头有很多种。
皇帽,即王帽,是皇帝专用的礼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黑地饰以龙纹。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旁缀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草王盔,与皇帽基本相同,多用于非正统的称王称霸者,但不同的是草王盔是金地,另外,草王盔的龙纹比皇帽少,且不挂大穗,但可插翎子。
平天冠,多用于天堂或地狱的统治者,如玉皇大帝、阎王等,皇帝只有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几人,另外,武则天带女平天冠,略小些。平天冠的冠顶为一长方形平板,前后垂旒,左右挂大穗。
皇巾,一般是皇帝生病时戴的。黄缎制成,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
九龙冠,皇帝便装时戴。由皇巾加以纹饰而成,上有9龙。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凤冠,皇后、贵妇或新妇所用的。形如摺扇的扇面,以玲珑的点翠立凤为主要装饰,凤嘴衔有珠串,中间短,两侧长。左右挂排子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过翘,半圆形,戴于头顶。有大小之分,小过翘为宫女用,缀有绒球、穗子。大过翘是供王妃、公主用的,又称作半凤冠。饰有点翠立凤或珠凤,旁挂排子穗或花篮穗。
侯帽,分金、银两色,为封侯者所戴。平顶方形,两旁有微微上翘的宽翅掩着双耳。
相貂,为宰相专用,帽形近方,前低后高,左右插长翅。另外,老年宰相所用的花相貂,缎面花,有香色、古铜色、紫色几种。
汾阳帽,外形同相貂基本相同,用于权势显赫的宰辅,金地龙纹,缀有绒球和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
扎镫,属于武帽,帽形近方,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金、银两色,上加绒球和珠子。
相巾,宰相便装时戴,方形,正面缀有白玉一块,背后有一对朝天翅。
纱帽,生角扮演的文官所用,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两旁插方翅。还有尖翅纱帽,是净角扮文官用。圆翅纱帽为丑角文官用。还有一种桃叶翅纱帽,称学士帽。
帅盔,是主帅专用的。形如覆钟,顶端有戟头和红缨,背后有小披风。同时前面加大额子。老旦帅盔,即在老旦凤冠的基础上加戟头、后兜,比如佘太君所戴。
罐子盔,御林军用,形似帅盔但简化了,不带额子。
扎巾,多为武士所用。有软、硬之分。软扎巾,缎制绣花,前圆形,后有一板竖起。同时加面牌,或加额子。
夫子盔,扎巾盔的进一步装饰化。其额子两边的挂耳及后兜均特大,两旁挂大穗、飘带顶部大火焰的两侧还缀以珠项。红夫子盔为关羽专用,白夫子盔为岳飞等人用。
倒缨盔,其特征是盔后垂红缨一束,为武将所戴。
八面威,由倒缨盔装饰而来,上有八角形宽檐,为大将所戴。
中军盔,为中军所用,圆形,似一覆盒,金色。男、女武将还佩戴荷叶盔、狮子盔、虎头盔、蝴蝶盔。
文生巾,缎制,有花绣,自帽顶至两侧有如意头硬边作为装饰,背后垂有飘带两根。
武生巾,同文生巾,只是没有飘带,而在两边挂穗子,顶部缀有小火焰。
高方巾,黑缎制成,像旧式斜坡形屋顶,缀有白玉一块,多为穷生所用。
解元巾,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缎制,有花绣,前低后高,两旁有如意形软翅。
荷叶巾,丑扮的文人用。顶方,上有檐,似荷叶覆盖,以缎绣花者为多。
棒槌巾,恶少所用。缎制绣花,前低后高,背后有桃叶形小翅一对,可以摇动。
员外巾,乡绅、员外所戴,斜方形、缎制,多绣寿字纹,背后垂软翼两片,有飘带。
八卦巾,剧中有道术的人所用。帽形与高方巾相似,上绣八卦、太极图,背后有两根飘带。
毡帽,一般是劳动者所用。毡制,帽高而窄,略向前折,顶端为小须一片,有蓝、白色。红色毡帽为衙役所戴。
鸭尾巾,缎制,由毡帽演化而来,顶部小须放大,形如鸭尾,正面缀白玉一块,为店主所戴。许仙戴的鸭尾巾称许仙巾。还有硬花鸭尾巾,缀有绒球、珠子,用于某些江湖人物。
沿毡帽,平顶阔沿,为老军、更夫所用。
鞑帽,黄缎制,饰以双大约,顶部有一大绒球,旁有珠子、小绒球,背后有短穗,飘带,为皇帝、大臣微服出行时所戴,有时也用作番邦大将。
罗帽,帽身较高,有六棱,顶端有圆球。分软、硬、花、素。软罗帽可折合,硬罗帽插直,素罗帽多为家院等下层人物用,花罗帽则有花绣,还缀有绒球,多为江湖侠客一流人物用。
太监帽,帽顶近圆,缀一绒球,后沿高出帽顶。金、银色为大太监用,黑色为小太监用。
太叶巾,巾后有大板披风,旁有飘带。为旗牌、校尉用。
皂隶帽,皂隶专用,长方形,黑色,正面绣寿字纹,一侧插孔雀翎。
鬓帽,用马尾编成,黑色,为净、丑所扮的绿林人物所戴。
草帽圈,扮渔夫、樵夫用,草帽有圈而无顶,也有绸面绣花的。
渔婆罩,像草帽圈,绸制,四周缀以风毛穗或小珠串,正中有一大绒球,为渔女、村姑用。虞姬也用。
风帽,尖顶,下端披在肩上,以御风寒。皇帝戴黄色,女风帽有花绣。
额子,半圆形,饰有珠子、绒球,正中有面旗,两端有挂耳。额子分大小,最简单的小额子,为校尉、刽子手用。一般大额子为大将所用。额子可以单独用,也可以与帅盔、扎巾、多子头等合用。
七星额子,女将用的,有大绒球两层,每层7个。
驸马套翅,驸马专用,半圆形,饰有珠子、绒球,两端有大穗,用时套在纱帽上。
翎子,即稚尾,番王、番将、妖精用,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少数青年将领也用。刽子手用时只插单翎。
狐尾,番王、番将用,以兔毛做成,成对挂于冠后。
面牌,额前的装饰物。圆形,有的嵌小圆镜,有的有寿字纹,上有一大绒球。
茨菇叶,额前的装饰物,以铁丝为骨,糊以黑绸,形似茨菇叶。可单独用,也有与罗帽、渔婆罩等配合使用。
铲刀头,额前装饰物,形似铲刀,土黄色。用于老年武生角色。
四、戏衣
戏衣是传统的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约20种左右,但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布料主要采用缎、绸、绉等丝织品。纹式有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
蟒袍,一般简称“蟒”。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袖裉下有摆,绣龙或绣凤。后妃、贵妇、女将穿。蟒袍的颜色,包括各种正色和副色。皇帝穿黄,其他官穿其他颜色,红蟒较为贵重。粗犷豪放者穿黑蟒、蓝色蟒;年轻者穿白、粉红、湖色蟒;年老的穿古铜或香色蟒。文官穿团龙蟒、武官多穿大龙蟒。一般在穿时,男蟒加三尖领,女蟒加云肩,皆腰围玉带。
官衣,样式和蟒相同,但无满身纹绣,只是胸前后心上绣有仙鹤等飞禽。中级以下文官公服,有紫、红、蓝、黑、香色等。男官衣穿时腰围玉带,女官衣则束软带或多彩丝绦。
靠,靠是武将的戎装,各种正色、副色俱备。圆领、紧袖、长及足。靠身分两片,其上部、下部及两肩绣鱼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或龙纹。另有护腿两片,系于腰部左右。女靠和男靠大致相同,靠肚下缀有飘带。靠有软、硬之分,硬靠需背三角形靠旗4面,软靠则不背靠旗。色彩用法与蟒相同。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扎靠时,胸前或需加彩球,女靠胸前或加护心镜。
铠,样式和靠相近,但无凸起的靠肚,下甲连在铠上,且不背靠旗。以红色居多,为禁军专服。
箭衣,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长及足,自腰际以下左右前后开衩。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衙役等均可穿用。分龙箭、花箭、素箭。穿箭衣时需系鸾带。箭衣也可以作靠的衬衣用。
马褂,一般作为将士、校尉出行时的外卦,穿在箭衣外。圆领、对襟、敞袖,长2尺许,有黄、红、黑色,分花、素两类。
开氅,一般作为武将的便服。大领、大襟、大袖,长及足,袖裉下有摆,绣有麒麟、狮、虎等兽,四周有花边,颜色有黄、红、紫、绿、白等。
帔,过去称披风。长领、对襟、大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至足,女帔长仅膝。一般为皇帝、文官和绅士的常服。表现夫妻关系时,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称“对帔”。还有观音专用的观音帔。
褶子,戏衣中用途广泛者,文武、贵贱、男女、老少均可穿用。大领、大襟、大袖,长及足。分花、素两大类。花褶子中又有武生褶子与小生褶子之分。素褶子多用于平民百姓,有很多种,青褶子、穷衣、海青、青袍、紫花老斗衣、短跳、安安衣等。旦角穿的褶子比男褶子稍短,有一种对襟的黑色素褶子,滚蓝边,称“青衣”,是中青年贫妇所穿。
八卦衣,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上绣八卦及太极圈,四周有花边,腰际亦有花边,并垂飘带两条。多为黑、紫色。有道术的高级谋士用。
太监衣,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小太监穿用黄缎制成,绣有宝蓝团龙,有花边,腰际有排穗。大太监可以穿蟒、花褶子等。
茶衣,茶楼酒肆的堂馆所穿。蓝布对襟短衣,用时腰束白布短裙。
宫装,宫廷后妃、王室贵妇所穿。圆领、对襟、大袖、腰际以下缀有五彩飘带数十条,内连衬裙,周身绣花。用时需加云肩。
袄裤,武生、武丑用的袄裤,有打衣、快衣两种。打衣豹衣豹裤,大领、大襟、束袖,下摆有打摺绸边两层,名为“走水”,为江湖武人用。快衣,圆领、对襟、束袖,下摆无走水,为武生、武丑扮演民间英雄及家丁、武将等用;武旦用的袄裤,立领、对襟、束袖、缎制绣花,多用于民间会武艺的女子;花旦穿立领,大襟、小袖的绣花袄裤,系绣花汗巾,四喜带,一般表现小户人家女子及丫环使女;彩旦袄裤多肥大,长及膝,深色,镶阔边,多扮茶婆、媒婆;罪衣罪裤,为罪犯专用,立襟,红布制;上下手衣,黄色布为上手衣,蓝色布或黑色布为下手衣,作战的士兵用;彩裤,各行角色均用,有红、黑、白、粉红、湖色等,多为素地。
裙,腰裙,一般旦角用的衬裙以白色居多。老旦的衬裙为绿色。白色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表现病人、行路人或犯人;水裙,白布短裙,多与茶衣、短跳等结合使用,为渔民、樵夫、店伙等所用;战裙,与袄裤结合使用,类似靠的下甲;花旦用的裙子,与袄合穿,花式很多。
坎肩,穿在外面的无袖上衣,又称马甲、背心。花坎肩,为花旦、小旦穿,缎制绣花。平民女子、宫女、丫环均可穿。素坎肩,老学究、媒婆等用。卒子坎肩,红色,有花有素,中间有白色圆块,书一“卒”字或“勇”字,为小卒、报子用。和尚马甲,黄色,腰际镶绿绸,或绿色,腰际镶黄绸,勇猛的和尚及伽蓝神用。水田纹背心,道姑专用。
斗篷,披在肩上的无袖外衣,多与风帽结合使用。男的有红、黄等色,女的颜色较多。多用于行路之人。
龙套衣,圆领、对襟、大袖、长及足,前后开衩,上绣团龙。四周镶的宽边,有黄、红、绿、白、蓝等色,龙套专用。
戏衣还有不少附件,用在领部、腰部及背部。戏曲演员为了塑人物形象,除了穿戏衣外,还用护领、胖袄来帮助塑形。护领用白布叠成,露于衣领之上,讲究白净、骨立。胖袄是白棉布坎肩,穿在戏衣里面,可使形象饱满、魁伟,花脸演员必需。传统戏衣从宋、元以来逐步演化过来,清以后还有少量清装、旗装。清末还有各种改良戏衣。近年来,各剧种在表现古代、近代和现代生活方面,作了多种尝试,因此,现代戏曲戏衣既有深厚的传统,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之中。
五、戏鞋
戏鞋就是传统戏曲演出中的各式靴、鞋。
厚底靴,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氅时所穿,黑缎面、白底、高腰、方头。能为身矮者衬托气概。
朝方靴,一般是丑角扮演的官员、文人穿。与厚底靴相同,底稍薄。
虎间靴,各色缎面,靴尖有虎头纹。厚底的绿缎虎头靴如关羽所穿的,薄底多为武生穿改良靠时用。
快靴,半高腰、薄底、缎面,有花、有素。多为武打衣、快衣时用。另有打鞋,多为布面,为士兵、马僮等穿用。
猴薄底靴,与快靴同,黄缎面,绣虎皮底纹,扮孙悟空专用。孙悟空穿蟒时穿猴厚底靴。
登云履,矮腰,底稍厚,多为缎面,前端饰云头。员外、安人用,鞋面上有福字。
酒鞋,矮腰、薄底,用缎面、布面制成,面上有鱼鳞纹或其他花纹。为渔民等用。
彩鞋,剧中夫人、小姐、丫环等均可穿用,矮腰、薄底,杂色缎面绣花,鞋面上缀有一小团穗。
抹子,丑头穿的尖头便鞋,因形似泥瓦工用的抹子而得名。
旗鞋,鞋面和一般彩鞋同,只是鞋底呈倒置花盆形,又称“花盆底”,扮旗装妇女专用。
六、行头
行头是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分衣、盔、杂、把四箱。在戏曲史上分“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及“官中行头”。
江湖行头一般是无固定戏主、四处流动演出的民间职业戏班所用的行头。行头有时很简单,有时只能照顾主角。
内班行头是以扬州大盐商为戏主的戏班,备皇帝南巡承应演出用的行头。不仅豪华,且有各种特制的衣装、砌末等。
私房行头是指演员个人自备的行头。是一些有高收入且艺术上有追求的演员,在戏装的设计和制作上要求结合演员的意图,进行各种创新而自备的新颖行头。有了私房行头之后,就把戏班公用的行头称为了“官中行头”,有的剧种称为“堂众行头”。
一、假发
戏曲演出中生、旦、净、丑各行角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被称作假发。舞台上的假发,要比生活中实际形态夸张,富有装饰美。是用人发或牦牛毛、马尾、粗丝线、纱等制成。一般常备的用品如下:
网子、水纱:这是各行角色表现多种发式的基本用品。网子是用马尾编织而成,似圆帽。顶端有圆孔,脑后开叉处有两根长带,用来靳头吊眉毛。水纱是用黑丝制成,用时浸水,紧裹在网子之外,头部四周。主要是为了盔头戴在水纱上,然后系紧,比较稳固,对面部化妆能起衬托美化作用。因为盔头戴在水纱的黑色边缘,可以勾清演员的额部轮廓,另外,在不戴盔头时,网巾水纱本身也就表现为发际,同时,还可以便于旦角插戴头面、净角插戴耳毛子等。
甩发又称水发。一般表现角色不戴盔头、披散长发时戴,是用人发制成,置于网巾顶部圆孔处。净角用的较粗而且长,生角次之,丑角短而且细。
蓬头是表现角色蓬头散发时用,以人发或牦牛毛制成的头套。大蓬头多用于凶猛的将领或某些天神、天将;小蓬头则多扮小鬼、小妖精时用。
髯发是用牦牛毛制成条状形。一般是自然下垂,与髯口边缘合在一起;也有圈状的,扮老妇、太监多用此;另有一种飞鬓,俗称“耳毛子”,插于耳际,鬓发倒竖,为净角中性格粗鲁、暴躁的角色所用。
孩子发为扮儿童专用的,是用人发或粗丝线制成的头套,前额齐眉,背后长及肩。
大顶,用以梳裹妇女假髻。人发制成。是清代乾隆年间秦腔花旦发明。大顶有两种梳裹假髻的样式,大头与抓髻。大头扮夫人、小姐;抓髻多扮丫环用,髻呈小拳形。梳头必须注意高低厚薄合度,髻的边缘棱绒要分明,以显示妇女发髻的造型美。
片子与大顶面为旦角假发的组成部分。分大片、小片。小片贴在额际,大片贴在两颊边缘。贴片的样式基本有三种:大开脸、小弯、花片子。大开脸一般在正中用小片贴一小弯,两侧贴大片子,自额部经过鬓角,其末梢弯向耳后,使脸呈长方形,适于表现中年发胖或严肃古板的人物。小弯一般用小片在额际贴出5个或7个小弯,鬓边各贴大片,末梢向下颏中间弯曲,使脸部呈瓜子形,适于表现端庄秀丽的女性。花片子可用小片在额际贴一小弯,但主要用大片勾勒出不对称的曲线来。
线尾子是粗丝线制成,垂于脑后,长及足踝,为妇女垂发的极大夸张。另外,线尾还须分出两绺垂胸前,有助于表现演员身段婀娜多姿。扮丫环的年轻活泼女子可在线尾子外再加用长辫。
懒梳妆是丑角扮演妇女时,戴的硬纸胎涂生漆制成的头套,不用梳妆,直接套在头上。
现代戏曲舞台除保持传统的扮法外,还有许多新式的古装头,给人以自然、潇洒的感觉,与传统扮法各具特色。
二、头面
戏曲旦角所用的各种头饰统称为头面。古代妇女喜欢在头上插花,戴金银珠翠首饰,也称头面。戏曲舞台上的头面,主要有三种,均为旦角用:银泡头面,铜制镀银,为半圆形球状体,一般在剧中贫寒、寡居的妇女用;水钻头面是头面中最为华丽的,是用高级玻璃仿制的钻石镶嵌在金属底牌上制成的,在剧中为年轻美丽、性格活泼的妇女插戴;点翠头面是以翠鸟羽毛剪贴于金属底板上制成,翠羽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富于变化,多是剧中性格娴静、端重的贵族妇女用。水钻、点翠头面各有50件左右,称为一副。包括顶花、后三条、边凤、这幅、压鬓、泡子、耳环等,还有各种绢花、绒花、珠花,作为头面上的陪衬物。旦角处理好头饰,可以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舞台形象。
三、盔头
传统戏曲中把剧中人所戴各种冠帽通称为盔头。分为4类,冠、盔、巾、帽。传统的盔头,包括各种大小附件,约有300种。它们和戏衣一样注重装饰,但因剧目、剧种不同各有变化。冠一般多是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一般为武士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名目繁多,最复杂。另外,除这4类外,还有各种附件。目前,舞台上常用的盔头有很多种。
皇帽,即王帽,是皇帝专用的礼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黑地饰以龙纹。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旁缀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草王盔,与皇帽基本相同,多用于非正统的称王称霸者,但不同的是草王盔是金地,另外,草王盔的龙纹比皇帽少,且不挂大穗,但可插翎子。
平天冠,多用于天堂或地狱的统治者,如玉皇大帝、阎王等,皇帝只有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几人,另外,武则天带女平天冠,略小些。平天冠的冠顶为一长方形平板,前后垂旒,左右挂大穗。
皇巾,一般是皇帝生病时戴的。黄缎制成,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
九龙冠,皇帝便装时戴。由皇巾加以纹饰而成,上有9龙。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凤冠,皇后、贵妇或新妇所用的。形如摺扇的扇面,以玲珑的点翠立凤为主要装饰,凤嘴衔有珠串,中间短,两侧长。左右挂排子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过翘,半圆形,戴于头顶。有大小之分,小过翘为宫女用,缀有绒球、穗子。大过翘是供王妃、公主用的,又称作半凤冠。饰有点翠立凤或珠凤,旁挂排子穗或花篮穗。
侯帽,分金、银两色,为封侯者所戴。平顶方形,两旁有微微上翘的宽翅掩着双耳。
相貂,为宰相专用,帽形近方,前低后高,左右插长翅。另外,老年宰相所用的花相貂,缎面花,有香色、古铜色、紫色几种。
汾阳帽,外形同相貂基本相同,用于权势显赫的宰辅,金地龙纹,缀有绒球和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
扎镫,属于武帽,帽形近方,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金、银两色,上加绒球和珠子。
相巾,宰相便装时戴,方形,正面缀有白玉一块,背后有一对朝天翅。
纱帽,生角扮演的文官所用,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两旁插方翅。还有尖翅纱帽,是净角扮文官用。圆翅纱帽为丑角文官用。还有一种桃叶翅纱帽,称学士帽。
帅盔,是主帅专用的。形如覆钟,顶端有戟头和红缨,背后有小披风。同时前面加大额子。老旦帅盔,即在老旦凤冠的基础上加戟头、后兜,比如佘太君所戴。
罐子盔,御林军用,形似帅盔但简化了,不带额子。
扎巾,多为武士所用。有软、硬之分。软扎巾,缎制绣花,前圆形,后有一板竖起。同时加面牌,或加额子。
夫子盔,扎巾盔的进一步装饰化。其额子两边的挂耳及后兜均特大,两旁挂大穗、飘带顶部大火焰的两侧还缀以珠项。红夫子盔为关羽专用,白夫子盔为岳飞等人用。
倒缨盔,其特征是盔后垂红缨一束,为武将所戴。
八面威,由倒缨盔装饰而来,上有八角形宽檐,为大将所戴。
中军盔,为中军所用,圆形,似一覆盒,金色。男、女武将还佩戴荷叶盔、狮子盔、虎头盔、蝴蝶盔。
文生巾,缎制,有花绣,自帽顶至两侧有如意头硬边作为装饰,背后垂有飘带两根。
武生巾,同文生巾,只是没有飘带,而在两边挂穗子,顶部缀有小火焰。
高方巾,黑缎制成,像旧式斜坡形屋顶,缀有白玉一块,多为穷生所用。
解元巾,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缎制,有花绣,前低后高,两旁有如意形软翅。
荷叶巾,丑扮的文人用。顶方,上有檐,似荷叶覆盖,以缎绣花者为多。
棒槌巾,恶少所用。缎制绣花,前低后高,背后有桃叶形小翅一对,可以摇动。
员外巾,乡绅、员外所戴,斜方形、缎制,多绣寿字纹,背后垂软翼两片,有飘带。
八卦巾,剧中有道术的人所用。帽形与高方巾相似,上绣八卦、太极图,背后有两根飘带。
毡帽,一般是劳动者所用。毡制,帽高而窄,略向前折,顶端为小须一片,有蓝、白色。红色毡帽为衙役所戴。
鸭尾巾,缎制,由毡帽演化而来,顶部小须放大,形如鸭尾,正面缀白玉一块,为店主所戴。许仙戴的鸭尾巾称许仙巾。还有硬花鸭尾巾,缀有绒球、珠子,用于某些江湖人物。
沿毡帽,平顶阔沿,为老军、更夫所用。
鞑帽,黄缎制,饰以双大约,顶部有一大绒球,旁有珠子、小绒球,背后有短穗,飘带,为皇帝、大臣微服出行时所戴,有时也用作番邦大将。
罗帽,帽身较高,有六棱,顶端有圆球。分软、硬、花、素。软罗帽可折合,硬罗帽插直,素罗帽多为家院等下层人物用,花罗帽则有花绣,还缀有绒球,多为江湖侠客一流人物用。
太监帽,帽顶近圆,缀一绒球,后沿高出帽顶。金、银色为大太监用,黑色为小太监用。
太叶巾,巾后有大板披风,旁有飘带。为旗牌、校尉用。
皂隶帽,皂隶专用,长方形,黑色,正面绣寿字纹,一侧插孔雀翎。
鬓帽,用马尾编成,黑色,为净、丑所扮的绿林人物所戴。
草帽圈,扮渔夫、樵夫用,草帽有圈而无顶,也有绸面绣花的。
渔婆罩,像草帽圈,绸制,四周缀以风毛穗或小珠串,正中有一大绒球,为渔女、村姑用。虞姬也用。
风帽,尖顶,下端披在肩上,以御风寒。皇帝戴黄色,女风帽有花绣。
额子,半圆形,饰有珠子、绒球,正中有面旗,两端有挂耳。额子分大小,最简单的小额子,为校尉、刽子手用。一般大额子为大将所用。额子可以单独用,也可以与帅盔、扎巾、多子头等合用。
七星额子,女将用的,有大绒球两层,每层7个。
驸马套翅,驸马专用,半圆形,饰有珠子、绒球,两端有大穗,用时套在纱帽上。
翎子,即稚尾,番王、番将、妖精用,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少数青年将领也用。刽子手用时只插单翎。
狐尾,番王、番将用,以兔毛做成,成对挂于冠后。
面牌,额前的装饰物。圆形,有的嵌小圆镜,有的有寿字纹,上有一大绒球。
茨菇叶,额前的装饰物,以铁丝为骨,糊以黑绸,形似茨菇叶。可单独用,也有与罗帽、渔婆罩等配合使用。
铲刀头,额前装饰物,形似铲刀,土黄色。用于老年武生角色。
四、戏衣
戏衣是传统的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约20种左右,但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布料主要采用缎、绸、绉等丝织品。纹式有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
蟒袍,一般简称“蟒”。圆领、大襟、大袖、长及足,袖裉下有摆,绣龙或绣凤。后妃、贵妇、女将穿。蟒袍的颜色,包括各种正色和副色。皇帝穿黄,其他官穿其他颜色,红蟒较为贵重。粗犷豪放者穿黑蟒、蓝色蟒;年轻者穿白、粉红、湖色蟒;年老的穿古铜或香色蟒。文官穿团龙蟒、武官多穿大龙蟒。一般在穿时,男蟒加三尖领,女蟒加云肩,皆腰围玉带。
官衣,样式和蟒相同,但无满身纹绣,只是胸前后心上绣有仙鹤等飞禽。中级以下文官公服,有紫、红、蓝、黑、香色等。男官衣穿时腰围玉带,女官衣则束软带或多彩丝绦。
靠,靠是武将的戎装,各种正色、副色俱备。圆领、紧袖、长及足。靠身分两片,其上部、下部及两肩绣鱼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或龙纹。另有护腿两片,系于腰部左右。女靠和男靠大致相同,靠肚下缀有飘带。靠有软、硬之分,硬靠需背三角形靠旗4面,软靠则不背靠旗。色彩用法与蟒相同。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扎靠时,胸前或需加彩球,女靠胸前或加护心镜。
铠,样式和靠相近,但无凸起的靠肚,下甲连在铠上,且不背靠旗。以红色居多,为禁军专服。
箭衣,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长及足,自腰际以下左右前后开衩。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衙役等均可穿用。分龙箭、花箭、素箭。穿箭衣时需系鸾带。箭衣也可以作靠的衬衣用。
马褂,一般作为将士、校尉出行时的外卦,穿在箭衣外。圆领、对襟、敞袖,长2尺许,有黄、红、黑色,分花、素两类。
开氅,一般作为武将的便服。大领、大襟、大袖,长及足,袖裉下有摆,绣有麒麟、狮、虎等兽,四周有花边,颜色有黄、红、紫、绿、白等。
帔,过去称披风。长领、对襟、大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至足,女帔长仅膝。一般为皇帝、文官和绅士的常服。表现夫妻关系时,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称“对帔”。还有观音专用的观音帔。
褶子,戏衣中用途广泛者,文武、贵贱、男女、老少均可穿用。大领、大襟、大袖,长及足。分花、素两大类。花褶子中又有武生褶子与小生褶子之分。素褶子多用于平民百姓,有很多种,青褶子、穷衣、海青、青袍、紫花老斗衣、短跳、安安衣等。旦角穿的褶子比男褶子稍短,有一种对襟的黑色素褶子,滚蓝边,称“青衣”,是中青年贫妇所穿。
八卦衣,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上绣八卦及太极圈,四周有花边,腰际亦有花边,并垂飘带两条。多为黑、紫色。有道术的高级谋士用。
太监衣,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小太监穿用黄缎制成,绣有宝蓝团龙,有花边,腰际有排穗。大太监可以穿蟒、花褶子等。
茶衣,茶楼酒肆的堂馆所穿。蓝布对襟短衣,用时腰束白布短裙。
宫装,宫廷后妃、王室贵妇所穿。圆领、对襟、大袖、腰际以下缀有五彩飘带数十条,内连衬裙,周身绣花。用时需加云肩。
袄裤,武生、武丑用的袄裤,有打衣、快衣两种。打衣豹衣豹裤,大领、大襟、束袖,下摆有打摺绸边两层,名为“走水”,为江湖武人用。快衣,圆领、对襟、束袖,下摆无走水,为武生、武丑扮演民间英雄及家丁、武将等用;武旦用的袄裤,立领、对襟、束袖、缎制绣花,多用于民间会武艺的女子;花旦穿立领,大襟、小袖的绣花袄裤,系绣花汗巾,四喜带,一般表现小户人家女子及丫环使女;彩旦袄裤多肥大,长及膝,深色,镶阔边,多扮茶婆、媒婆;罪衣罪裤,为罪犯专用,立襟,红布制;上下手衣,黄色布为上手衣,蓝色布或黑色布为下手衣,作战的士兵用;彩裤,各行角色均用,有红、黑、白、粉红、湖色等,多为素地。
裙,腰裙,一般旦角用的衬裙以白色居多。老旦的衬裙为绿色。白色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表现病人、行路人或犯人;水裙,白布短裙,多与茶衣、短跳等结合使用,为渔民、樵夫、店伙等所用;战裙,与袄裤结合使用,类似靠的下甲;花旦用的裙子,与袄合穿,花式很多。
坎肩,穿在外面的无袖上衣,又称马甲、背心。花坎肩,为花旦、小旦穿,缎制绣花。平民女子、宫女、丫环均可穿。素坎肩,老学究、媒婆等用。卒子坎肩,红色,有花有素,中间有白色圆块,书一“卒”字或“勇”字,为小卒、报子用。和尚马甲,黄色,腰际镶绿绸,或绿色,腰际镶黄绸,勇猛的和尚及伽蓝神用。水田纹背心,道姑专用。
斗篷,披在肩上的无袖外衣,多与风帽结合使用。男的有红、黄等色,女的颜色较多。多用于行路之人。
龙套衣,圆领、对襟、大袖、长及足,前后开衩,上绣团龙。四周镶的宽边,有黄、红、绿、白、蓝等色,龙套专用。
戏衣还有不少附件,用在领部、腰部及背部。戏曲演员为了塑人物形象,除了穿戏衣外,还用护领、胖袄来帮助塑形。护领用白布叠成,露于衣领之上,讲究白净、骨立。胖袄是白棉布坎肩,穿在戏衣里面,可使形象饱满、魁伟,花脸演员必需。传统戏衣从宋、元以来逐步演化过来,清以后还有少量清装、旗装。清末还有各种改良戏衣。近年来,各剧种在表现古代、近代和现代生活方面,作了多种尝试,因此,现代戏曲戏衣既有深厚的传统,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之中。
五、戏鞋
戏鞋就是传统戏曲演出中的各式靴、鞋。
厚底靴,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氅时所穿,黑缎面、白底、高腰、方头。能为身矮者衬托气概。
朝方靴,一般是丑角扮演的官员、文人穿。与厚底靴相同,底稍薄。
虎间靴,各色缎面,靴尖有虎头纹。厚底的绿缎虎头靴如关羽所穿的,薄底多为武生穿改良靠时用。
快靴,半高腰、薄底、缎面,有花、有素。多为武打衣、快衣时用。另有打鞋,多为布面,为士兵、马僮等穿用。
猴薄底靴,与快靴同,黄缎面,绣虎皮底纹,扮孙悟空专用。孙悟空穿蟒时穿猴厚底靴。
登云履,矮腰,底稍厚,多为缎面,前端饰云头。员外、安人用,鞋面上有福字。
酒鞋,矮腰、薄底,用缎面、布面制成,面上有鱼鳞纹或其他花纹。为渔民等用。
彩鞋,剧中夫人、小姐、丫环等均可穿用,矮腰、薄底,杂色缎面绣花,鞋面上缀有一小团穗。
抹子,丑头穿的尖头便鞋,因形似泥瓦工用的抹子而得名。
旗鞋,鞋面和一般彩鞋同,只是鞋底呈倒置花盆形,又称“花盆底”,扮旗装妇女专用。
六、行头
行头是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分衣、盔、杂、把四箱。在戏曲史上分“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及“官中行头”。
江湖行头一般是无固定戏主、四处流动演出的民间职业戏班所用的行头。行头有时很简单,有时只能照顾主角。
内班行头是以扬州大盐商为戏主的戏班,备皇帝南巡承应演出用的行头。不仅豪华,且有各种特制的衣装、砌末等。
私房行头是指演员个人自备的行头。是一些有高收入且艺术上有追求的演员,在戏装的设计和制作上要求结合演员的意图,进行各种创新而自备的新颖行头。有了私房行头之后,就把戏班公用的行头称为了“官中行头”,有的剧种称为“堂众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