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历史特色: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现在的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问,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艺术特色:
1、苏州评话的特点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2、苏州评话的表演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3、苏州评话的书目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三笑》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传承价值:近些年来,苏州评话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历史特色: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现在的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问,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艺术特色:
1、苏州评话的特点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2、苏州评话的表演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3、苏州评话的书目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三笑》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传承价值:近些年来,苏州评话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