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剧目下载:
【知识点滴】《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艺术特色:
苏州弹词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兴,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地域小,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迫使艺人在创新书、新腔、新的表演风格等方面去作各种探索。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评弹发展史中的“后四名家”。这四名家中,三家为弹词艺人,他们使苏州弹词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体制:书词中的散文部分,用“说”来表现;叙述和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活动环境,称为“表”;人物语言叫“白”;书词中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用三弦、琵琶自弹自唱,相互伴奏,称“唱”和“弹”;在故事中穿插喜剧因素,称作“噱”;演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语言、语调及某些动作称“演”或“学”,也称“做"。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传承价值:
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谈艺录》。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流派
夏调(夏荷生):
弹词流派唱腔。弹词艺人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陈调(徐云志):
弹词演员徐云志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徐早期演唱“俞调”和“小阳调”,后从民间小调、戏曲声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发挥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赋条件而成独立的流派。特点为节奏舒缓,旋律婉转圆润,音色软糯柔顺,音乐性较强,有长短各异的九种基本唱腔,人称“糯米腔”。由于其定音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铜丝弦,增添了曲调的荡音,成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宫人》、《莺莺拜月》等。
陈调创始人陈遇乾,苏州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一些有造诣的艺人在演唱〔陈调〕时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如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便是脍炙人口的保留曲目。又如杨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别具一格。现在〔陈调〕多作为书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调。
姚调:姚荫梅(1907――),江苏苏州人、其唱腔人称\"姚调\"。姚荫梅早年师从唐芝云、朱耀祥,弹唱《描金凤》、《大红炮》、《玉连环》等长篇弹词,后来又编说《啼笑因缘》。姚氏擅说表,尤长文丑,创造了独特的说书风格。以刻画人物,描摹世态细腻生动及语言诙谐为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单档说书的风格,形成了重在语调语意、语气的表达的朴质、自由的唱腔――姚调。
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和透切。
他唱的《啼笑因缘》中的《旧货摊》唱篇。运用\"乱鸡啼\"曲牌,将旧货摊上各种货物。列举。中间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动风趣。
《一定等把淮河修好》中的《杨广林转变》,运用为是\"费家调\"曲牌,将民工杨广林面对治淮工地为艰苦生活时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曲折传出,细减贴切《双按院?炼印》中杨传的唱篇,充分发挥了姚调说唱性的特色,刻画假按院杨传、李乙在炼印之前的焦急、紧张心情,层次分明,感染力较强。这些都是姚调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赵班斧的唱段,能刻画出人物的阴险恶毒、《林冲》中高衙内的唱腔。吸收蒋调行腔。又是姚调风格。既顾及整个中篇在曲调上的统一,仍显出人物个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老一辈弹词艺人对唱腔,要求紧密结合书情和人物的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
姚荫梅还擅唱白话开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厅》、《饭粥》等,均以描绘世态,缕析人情见长,又以诙谐 噱到胜地。这些也都得利于他唱腔的自由灵活,平易近人。
杨调:杨振雄
杨调是弹词世人杨振雄(1920年生,江苏苏州人)所创的唱腔流派。因杨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
杨振雄幼年随其父杨斌奎学艺,九岁登台,充当其父下手,说唱《描金凤》、《大红袍》二书,以唱俞调为主。二十岁后,改放单档,致力于编说根据洪升原著改编的长篇弹词《长生殿》。起初弹唱一般书调及夏(荷生)调。后来,根据书情要求,在夏调基础上,发展唱腔,缍终于在演唱《长生殿?埋玉》时,使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唱腔杨调,脱颖而出。
严 调(严雪亭):
弹词演员严雪亭所创。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严擅长单档说书,其唱调主要衍化自适合于单档自弹自唱的“小阳调”,以表达书情和体现语言为主,运腔朴实,吐字清晰,曲调简练流畅,说唱结合,灵活贴切。唱时真假嗓并用,转化灵活,常用小嗓翻高腔,并以颇具特色的装饰性小腔,抒发激越情愫,或刻画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杨淑英告状》、《密室相会》等。严调又擅唱叙述性、说理性较强的白话唱篇,如《祝枝山说大话》、《孔方兄》等。开篇《一粒米》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较大影响。
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艺术特色:
苏州弹词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兴,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地域小,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迫使艺人在创新书、新腔、新的表演风格等方面去作各种探索。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评弹发展史中的“后四名家”。这四名家中,三家为弹词艺人,他们使苏州弹词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体制:书词中的散文部分,用“说”来表现;叙述和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活动环境,称为“表”;人物语言叫“白”;书词中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用三弦、琵琶自弹自唱,相互伴奏,称“唱”和“弹”;在故事中穿插喜剧因素,称作“噱”;演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语言、语调及某些动作称“演”或“学”,也称“做"。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传承价值:
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谈艺录》。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流派
夏调(夏荷生):
弹词流派唱腔。弹词艺人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陈调(徐云志):
弹词演员徐云志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徐早期演唱“俞调”和“小阳调”,后从民间小调、戏曲声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发挥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赋条件而成独立的流派。特点为节奏舒缓,旋律婉转圆润,音色软糯柔顺,音乐性较强,有长短各异的九种基本唱腔,人称“糯米腔”。由于其定音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铜丝弦,增添了曲调的荡音,成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宫人》、《莺莺拜月》等。
陈调创始人陈遇乾,苏州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一些有造诣的艺人在演唱〔陈调〕时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如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便是脍炙人口的保留曲目。又如杨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别具一格。现在〔陈调〕多作为书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调。
姚调:姚荫梅(1907――),江苏苏州人、其唱腔人称\"姚调\"。姚荫梅早年师从唐芝云、朱耀祥,弹唱《描金凤》、《大红炮》、《玉连环》等长篇弹词,后来又编说《啼笑因缘》。姚氏擅说表,尤长文丑,创造了独特的说书风格。以刻画人物,描摹世态细腻生动及语言诙谐为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单档说书的风格,形成了重在语调语意、语气的表达的朴质、自由的唱腔――姚调。
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和透切。
他唱的《啼笑因缘》中的《旧货摊》唱篇。运用\"乱鸡啼\"曲牌,将旧货摊上各种货物。列举。中间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动风趣。
《一定等把淮河修好》中的《杨广林转变》,运用为是\"费家调\"曲牌,将民工杨广林面对治淮工地为艰苦生活时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曲折传出,细减贴切《双按院?炼印》中杨传的唱篇,充分发挥了姚调说唱性的特色,刻画假按院杨传、李乙在炼印之前的焦急、紧张心情,层次分明,感染力较强。这些都是姚调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赵班斧的唱段,能刻画出人物的阴险恶毒、《林冲》中高衙内的唱腔。吸收蒋调行腔。又是姚调风格。既顾及整个中篇在曲调上的统一,仍显出人物个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老一辈弹词艺人对唱腔,要求紧密结合书情和人物的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
姚荫梅还擅唱白话开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厅》、《饭粥》等,均以描绘世态,缕析人情见长,又以诙谐 噱到胜地。这些也都得利于他唱腔的自由灵活,平易近人。
杨调:杨振雄
杨调是弹词世人杨振雄(1920年生,江苏苏州人)所创的唱腔流派。因杨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
杨振雄幼年随其父杨斌奎学艺,九岁登台,充当其父下手,说唱《描金凤》、《大红袍》二书,以唱俞调为主。二十岁后,改放单档,致力于编说根据洪升原著改编的长篇弹词《长生殿》。起初弹唱一般书调及夏(荷生)调。后来,根据书情要求,在夏调基础上,发展唱腔,缍终于在演唱《长生殿?埋玉》时,使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唱腔杨调,脱颖而出。
严 调(严雪亭):
弹词演员严雪亭所创。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严擅长单档说书,其唱调主要衍化自适合于单档自弹自唱的“小阳调”,以表达书情和体现语言为主,运腔朴实,吐字清晰,曲调简练流畅,说唱结合,灵活贴切。唱时真假嗓并用,转化灵活,常用小嗓翻高腔,并以颇具特色的装饰性小腔,抒发激越情愫,或刻画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杨淑英告状》、《密室相会》等。严调又擅唱叙述性、说理性较强的白话唱篇,如《祝枝山说大话》、《孔方兄》等。开篇《一粒米》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