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公冶长》唱词台词 剧本剧情介绍

甲:你来了?

乙:可不来了吗。

甲:我怎么没看见你来呢?什么时候站到这的。

乙:你瞧,咱两一起来的。

甲:是吗?刚才我怎么看不见你呢?

乙:什么眼神呀你。

甲:哦,我看不见你是应该的。你这个行当不应该让我瞧见。

乙:我是什么行当?

甲:你是君子行。

乙:君子吗,也是个行当?

甲:那些个君子是尊称,唯有你们这个君子是行当。

乙:君子也分很多种?

甲:那当然了。

乙:你给说一说。

甲:有正人君子。

乙:有。

甲:诚信君子。

乙:有

甲:谦谦君子,坦荡君子,中庸君子,讷言君子,上达君子,博学君子,固穷君子,礼义君子,谋道君子,怀德君子,还有伪君子。

乙:这个不怎么样,那我是哪个君子?

甲:你是梁上君子。

乙:我是个小偷啊。

甲:但是你和他们不一样。

乙:怎么又不一样?

甲:因为你不但梁上的功夫高,地下的功夫更是了得。

乙:地下什么功夫?

甲:就是偷坟掘墓。

乙:那么缺德的事我也做?

甲:你和那些个偷坟掘墓的也不一样。

乙:我是个格勒榍子,跟谁都不一样。

甲:咱们百姓人家,家遭不幸,一口薄棺,草草掩埋,这个叫做坟,这个你不碰。官宦人家,大户宅院,家门有恙,金装玉裹,盛装重敛,这个叫做墓,这个你去。

乙:对,我是劫富济贫哪。

甲:这话不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所以你才有儿子吗。

乙:我怎么听这话这么别扭呢?

甲:这天了,你得到个消息,说在洛阳发现一座大墓,你就急忙动身赶赴洛阳。

乙:那我现在才去还赶趟儿吗?

甲:是啊,到得当地,进去一看,空空如也。

乙:我说我来晚了嘛。

甲:你转身要走,忽然之间隐蔽之处有一物烁烁放光。

乙:有宝贝。

甲:你走过去一看,见那放光之物乃是一部书简。

乙:哦,是一本书。

甲:错了,乃是一部书。

乙:有什么不一样吗?

甲:想当初仓颉造字,孔子留书,那时文字多刻于龟背竹简之上,富庶之家也有书于绢帛之中,到后来纸张现世,宋代有匠人毕?发明活体印刷之术,才有现在书本流行。你看见的乃是书于竹简之上,所以叫一部书。

乙:哦,那是古书哇。

甲:对了,你把这部书从地上拾起来,打开一看,哎?上边还有字。

乙:书上可不有字吗。

甲:只见上边写着《鸟语集》

乙:那是什么意思?

甲:不知道哇,看看底下吧,下面是撰书人的款拓,公冶长。

乙:公冶长我可知道,公冶长是春秋战国时候的人,精通鸟语,能跟鸟说话。

甲:那你知道公冶长的故事,给我们讲讲。

乙:公冶长的故事?我不知道。

甲:不知道在那抢话,“公冶长我可知道,精通鸟语,能跟鸟说话。”显你啦,人家说,你蹲旮旯儿听,不知道从哪听来点儿典故赶紧抢着说,就怕别人不知道。是不是?

乙:你别光说我,你知道吗?

甲:我当然知道了。

乙:知道你说说。

甲:行,你听着啊,学会了再跟别人说去。

乙:我不跟别人说,你说吧。

甲:听啊?在春秋战国年间,有一位奇异之人,精通鸟语,善解禽言,名唤公冶长,这一日,一只乌鸦飞至窗前,言道:公冶长,公冶长,山南死了一只獐,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闻听,赶至山南,果有死獐一只,带回家来,剥皮剔骨,吃肉喝汤,却将肝肠埋葬,从此乌鸦记恨,又一日,山北发生凶杀命案,乌鸦又至窗前,言道:公冶长,公冶长,山北又死一只獐,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大喜,赶至山北,哪有死獐,只见一人,横尸郊野,命丧黄泉。早有差役,埋伏左右,将公冶长押至县衙,大老爷二话不说,要将公冶长开刀问斩,公冶长大呼冤枉,言道:乃是那乌鸦陷害与我,大老爷闻听,勃然大怒,言道:人通鸟语,旷古未闻。此时间,县夫人丢失金钗一支,疑是丫鬟偷去,将丫鬟毒打在地,忽听见,有黄鹂在枝头大声鼓噪,大老爷将公冶长带至近前,命他分解缘由,公冶长言道:此黄鹂为丫鬟鸣冤叫屈,那金钗,是夫人不慎落在花园桥边,大老爷命左右前去查看,果将金钗找回,这才了却两桩冤案,后人有诗赞之曰:春秋异士公冶长,结怨乌鸦只为獐,幸得黄鹂来相救,福祸皆因所擅长。

乙:好!

甲:你拿着书再往后看,都是说的什么鸟怎么叫,是什么意思。哎?这是公冶长留下的一部鸟语书哇。

乙:教人怎么和鸟说话。

甲:真是一部奇书哇。

乙:太是一部奇书了。这要是卖喽,那不发财了。

甲:你不能卖呀,你想想,为什么人家把东西都拿走了,那么一件宝贝会给你留下?为什么你来了之后,它才放光?

乙:嘿?可说是呀。

甲:可说是呀,此乃上天恩赐与你,常言道:“天与不受,必遭其祸”,那是上天授你此物,让你学习鸟语,你要是不学,恐遭天谴,你学吗?

乙:哎呦,学呀,不学遭天谴,我怎么敢不学呀。

甲:哎?对了,学是学,你认识字嘛?

乙:我认识字嘛呀?告诉你,我也读过书。

甲:哎呦!你还读过书哪?

乙:哎呦呀,你还别小看人,子曰:“君子不器”,这个我还就学了。

甲:好吗,连君子不器你也懂?

乙:好吗呀,你以为我就会《三字经》《百家姓》哪?我虽然现在潦倒了,我们家也曾经是大家主,真是,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象一样器具,只会一样本领,应该多学多知。对吗?怯,我就学这个了。

甲:嚯!咱们两这么长时间了我都没看出来,你了不起呀,你是深藏不露哇。

乙:嚯呀!今儿不就露出来了吗?

甲:那你系上点儿呀。

乙:再这么说话我抽你。

甲:怎么你还要动手?哎,别动手,一动手你斯文扫地啦,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乙:得,他也抖落上了。

甲:你既得了这本宝书,一刻也不敢耽搁,即刻回家。待你回到家中,天色已晚。

乙:那我好好休息,来天读书。

甲:那哪行? 既见君子,尚不可交臂失之,何况天授宝书。你当以史为鉴,学古人挑灯夜读才是。

乙:那我学哪一位古人?

甲:有一位古人,你可学之

乙:哪一位古人?

甲:孙敬

乙:孙敬怎么读书?

甲:孙敬,字文宝。人称“闭户先生。”自幼好学,常深夜读书,堪堪将睡,便将发髻悬于屋梁之上,瞌睡之时,头一低,拽痛发根,困意消除,再读诗书,功名乃成。后人言道:读书之人求功名,功名未竟白发生,都羡孙敬功名早,自古悬梁几人能?孙敬,头悬梁。好不好?

         乙:哎呀,这个好哇。

甲:想学不想学?

乙:太好了,想学呀。

甲:学啊?你这就夜坐读书,看了一盏香的功夫哇,困倦了。

乙:你等等,什么学问哪你?一盏茶,一炷香,哪有一盏香的说法呀?

甲:就是你看着香展了一下眼吗?一盏香吗?

乙:我还没看书就困了是吗?

甲:哎?咱甭管别的,困了,你说,该怎么办?

乙:那还怎么办,赶紧头悬梁吧。

甲:对啊!你学头悬梁啊!你翻翻箱子,找出一根绳子来,一头儿哇,往房梁上一搭,套过去,两个绳子头挽一个扣,再弄个圈,把脑袋往里一伸,一蹬脚底下这凳子呀。。。

乙:你等会儿,这叫头悬梁吗?这不是上吊吗?

甲:上吊干嘛?你不刚才哭着喊着要学头悬梁吗?

乙:头悬梁也不是上吊哇,再说,人家是把发髻悬于屋梁之上,不是套脖子。

甲:发髻?你有头发吗?你数出一根儿头发给我瞧瞧?

乙:哦,我把这茬儿忘了,那什么,我不学头悬梁了,还有别的嘛?给换一个。

甲:这多好哇,怎么不学了呢?

乙:上吊,不学。

甲:真是,给你换一个。

乙:哪一位?

甲:苏秦

乙:苏秦好啊,苏秦背剑,好

甲:就知道苏秦背剑呀,跟茶楼子里的大茶壶学的吧?

乙:行了,你说吧,

甲:苏秦字季子,乃洛阳人,初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回到家中,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仰天长叹,自此发愤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方才学得文武之艺。这才有到后来:苏秦背剑访六国,六国相印一举得,举得英名冠天下,天下方有纵横说。苏秦,锥刺股,好不好?

乙:好是好。

甲:想学不想学?

乙:就是难了点儿。

甲:哎呀,不吃苦中苦,哪来人上人?你学不学吧?

乙:学

甲:学啊?你这就夜坐读书,看了一盏香的功夫哇,困倦了。

乙:我又眨麻一下眼就困了。

甲:哎?困了,你说,该怎么办?

乙:是啊,那可怎么办哪?

甲:赶紧锥刺股吧?

乙:那刺就刺吧。

甲:哎!孺子可教也。

乙:行啦!

甲:说学就学。你就把锥子找出来了,照着这儿,噗!咦?

乙:怎么啦?

甲:实在太困了,再来一下,噗!咦?

乙:又怎么啦?

甲:还是困,咱们换一边。

乙:别换啦,别换啦,我不学了。

甲:你这人,刚才不是说得好好的,怎么又不学了?

乙:没有还没看书先扎大胯的,不学了。

甲:这不学,那不学,你到底想学什么?

乙:哈哈哈,和你商量商量,有没有那个不糟践自个儿,又能好好读书的?

甲:你这人,自古读书皆辛苦,岂有不劳之获?

乙:不是,那些太难了,您辛苦辛苦,给找找。

甲:嗯。。。哎?确有一位。不用糟践自个,只是不好学。

乙:哪一位?

甲:欧阳修。

乙:欧阳修好哇,修过《新唐书》,唐宋八家之一,自古文章学八家,好,我就学欧阳修。

甲:难哪,不好学呀?

乙:那也学,只要不用糟践自个,多不好学也学,为了读书吗。

甲:就学他啦?欧阳修手不释卷,夜半读书,困意袭来,遂打凉水一盆,洗洗脸面,继续读书,终成一代儒宗。

乙:别站那楞着,说呀。

甲:说完啦。

乙:啊?说完啦!就洗洗脸,就完啦?

甲:可不就完了吗?

乙:不是,这也太省事了,洗洗脸?就一代儒宗啦?那有什么不好学的呀!

甲:你怎么?洗脸怎么啦?有诗为赞啊。

乙:这也有诗为赞哪?

甲:你瞧!“一部新唐古传今,世上皆学修书人,春来夜半读书困,欲打凉水忘带盆。”欧阳修,洗脸,好不好?

乙:我没觉出有什么好来呀?

甲:想学不想学?

乙:洗脸我还用学?还“欲打凉水忘带盆”,想洗脸连盆都忘了带,我学什么呀我。

甲:真是俗人,俗不可耐!最好就是这句:欲打凉水忘带盆,忘得不俗哇!

乙:都忘了还不俗?

甲:哎!我来问你?“细雨停驴唤小僮,却言临行忘蓑衣。”忘得俗不俗?

乙:这句倒是不俗

甲:我再来问你?“有鸟悄立枝头上,闲观棋局忘归巢。”忘得俗不俗?

乙:不俗

甲:我再来问你?“可叹蝴蝶花间舞,只羡梁祝忘庄周。”忘得俗不俗?

乙:不俗

甲:我再问你?“春来夜半读书困,欲打凉水忘。。。”

乙:行了行了,别提这句,我学,学洗脸了。

甲:学洗脸?

乙:就学洗脸了。

甲:你学洗脸啦,你回到家里,喊你媳妇,“哎,快把灯点上,我要挑灯洗脸。”

乙:嗯?

甲:夜读。夜读啊?你媳妇一翻白眼,“点灯?煤油都没了还点灯?”“没有去买去。”,你媳妇一听就急了,“哪有钱买煤油?你要有钱先把房钱交了,跟着你算倒了大霉了。”

乙:不对呀,我一个盗墓的连这点钱都没有?

甲:你不是总去得晚嘛?

乙:这不倒霉催的嘛。

甲:你仰天长叹,空有一身本领,奈何无用武之地呀。

乙:是啊,我想洗把脸怎么就这么难哪?

甲: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恫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你更要读书。

乙:摸黑怎么读书啊?

甲:有史为鉴哪,你可效古人。

乙:古人也摸黑看书。

甲:什么呀?有一位古人,你当效法。

乙:又是谁?

甲:车胤

乙:车胤我知道,囊萤夜读哇。

甲:呕?你知道?

乙:晋车胤字武子,南平人。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对吗?

甲:嚯,你这学问也了不起。

乙:那就快逮萤火虫去吧。

甲:正是,你出门去逮萤火虫,刚出门你又回来了。

乙:怎么回来啦?

甲:外边下雪了,不好走。

乙:那还逮什么呀。

甲:哎?下雪了,又有一位古人,你可效法。

乙:哪一位?

甲:孙康

乙:映雪读书,孙康我也知道。

甲:嗬,你又知道?

乙:孙康,晋代京兆人,幼时家贫,夜欲读书而无烛,适逢大雪,月光映于雪地之上,孙康映雪而读书。

甲:呦!我小看你了,你深藏不露哇。

乙:不露了,我系着了,刚才就套我一回了,不上当了。赶紧看书吧?

甲:还是看不了。

乙:又怎么了?

甲:今天不巧,没有月亮。

乙:没月亮你说他干嘛?那还是看不了,就别看了。

甲:那哪行,哎?幸好还有一位古人你可学之。

乙:怎么没完了?

甲:完了完了,就这一位了,你一听肯定高兴。

乙:谁呀?

甲:匡衡

乙:你看,好哇!匡衡就更有名了,凿壁偷光对吗?

甲:嗬!凿壁偷光你也知道?啊!更觉得你了不起了,你给说说。

乙:汉匡衡,字稚圭,说匡衡也是幼时家贫,晚上想读书点不起灯,他们邻居家富裕,晚上点灯。他就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看…说了半天,你就憋着套我这段呢是吧? 一点儿一点儿画圈让我往里蹦。

甲:嘿嘿!说过一遍的他记得,没说过的他还是不行。

乙:不看书了,睡觉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

甲:别睡觉哇,老几位都等着看你读书呢?

乙:哎?我把书送你,你自己来吧,我,睡觉。

甲:老几位,他要睡觉。

乙:不行了,困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

甲:老几位让说。

乙:别理我了,谁来也不管用,睡觉睡觉。

甲:人家可要走,不给打赏了。

乙:走就走吧。

甲:你媳妇还等着你拿钱回去交房钱哪。

乙:交房钱?那要说你就说说,不过这是给老几位面子,不是冲你。

甲:还是吗?那咱就说?

乙:说呀!

甲:说啦?你一看,嘿,你们家邻居都上外边乘凉去了,你就。。。

乙:等会儿,外边下雪了,不用乘,够凉了。

甲:那就,有事串门去了。

乙:串门串门吧。

甲:你一看左右没人,正好下手。

乙:不能下手。

甲:怎么了?

乙:我们这行有规矩。

甲:什么规矩?

乙:这叫:兔子不吃窝边草。不能下手。

甲:没让你偷东西,咱不是凿壁吗?

乙:呕,那凿吧。

甲:说凿不能马上凿。

乙:为什么呀?

甲:得选好合适的位置,别回来费了半天劲凿得了,那有床板挡着呢,你还是看不了书。

乙:那你凿高点儿不就成了吗?

甲:你凿过?

乙:没有!我不说你也得说。

甲:选好位置,开始凿,这里有功夫。

乙:什么功夫?

甲:不能凿大了让人瞧出来,不能太小了看不见,得凿得大小正好把眼睛放进去。

乙:小心把眼珠子掉里拔不出来。

甲:镗镗镗!凿得了,晚上,你们家邻居回来了,点上灯,你就在那偷光读书。

乙:这是读书吗?回头让人知道了打死都不多。

甲:是,那后来你害怕了,不是又给堵上了吗。

乙:啊,看可是都看了。

甲:从此你用功苦读,嗨!这天总算你学成了。

乙:谢天谢地!你总算把这段说过去了。

甲:自那时起,你就遍历四方,入于山林之间,出于江湖之远,闻禽声,辨鸟语。道法于自然,时人闻你名号莫不敬仰,乃送你一道号。

乙:噢?送我什么道号?

甲:鸟人。

乙:你过来,你别害怕,我不动手。

甲:哎!言而无信!

乙:我信你个孙子!这不是骂我吗?

甲:你瞧,怎么是骂你呢?古人送号多以其技取之,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道号卧龙,庞统有扭转乾坤天之能,道号凤雏,你有驱禽驾鸟之技,道号鸟人,此诚古人不欺我也。

乙:行了,骂都骂了,甭拽了。

甲:你学成之日,虽是天寒地冻,忽然间院子里鲜花盛开,百鸟齐聚。

乙:哈?我学成了就有那么大动静。

甲:起初你也以为是,后来一看,不是冲你。

乙:那是怎么回事?

甲:只见一只大鸟越众而出,观此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龙纹龟背、燕颌鸡喙,身被五彩,色彩斑斓。

乙:嚯!这是只什么鸟?

甲:乃是一只凤凰。哎?花开鸟聚,都是冲着人家。可不是冲你。

乙:啊?凤凰到我这来?

甲:凤凰冲你言道:我奉上天差遣,但等鸟人出世。

乙:我怎么越听越别扭?

甲:“此前化身一只黄雀,隐居在此地丽春院,从未到过别处。”

乙:等等,丽春院那是妓馆哪,怎么住那呀?

甲:你懂什么?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最大隐隐于妓院。

乙:是吗?哎?怎么他们跟我说最大瘾是抽白面儿呢?

甲:这叫各有所好,别跟着起哄。凤凰接着说:今先生功德已就,愿给先生做一食客,以奉左右,不知先生愿否?

乙:我的个天,凤凰,还要给我当食客。

甲:你一听高兴了,那得什么样身份的人能养的起食客。

乙:招哇。

甲:想当初战国有四大公子。

乙:有哇。

甲:有这个,大公子,二公子,三公子,四公子。

乙:你跑这数儿子来了是吗?

甲:哎?说错了,重说啊,四大公子: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

乙:这就对了。

甲:对吗?这四个人都好养食客,尤其是孟尝君,有食客三千。自古流传许多这些食客的典故。

乙:都有什么典故?

甲:像这个:毛遂自荐,立锥之地,窃符救赵,狡兔三窟,还有这个鸡鸣狗盗,哎?这个狗盗,我忘了,是你师爷吧?

乙:是你师爷。

甲:那好象记错了,是你师叔。

乙:什么记性你?那是我师兄。嗨!有战国时候人跑这给我当师叔的嘛?

甲:哦,可不是?我说你师父也没那么大岁数呢?

乙:你越说越上脸了是吧?再说我师父我跟你拼命。

甲:哎?咱说正格的。

乙:没皮没脸。

甲:这些个都是战国时候的事,可你跟我提过,你一直也有这想法,养个食客什么的,说实在的啊,你好交朋友,你说,你是不是好交朋友?

乙:我连房钱都交不起,还交朋友?

甲:你现在是落魄了,你们家以前也是大家出身,对吗?

乙:这倒是。

甲:几位不知道,他们家以前虽不是钟鸣鼎食之家,可平时也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乙:行啦,别说啦,我们家住滕王阁里是吗?

甲:不是,就说你们家好客。

乙:好客是真的。

甲:他有时候跟我说:哎!我现在是不得志,什么时候我要是重振祖业,我也养几个食客。你说,这话有没有?

乙:这话倒是说过。

甲:其实说心里话啊,不用等你重振家风,你要是不嫌弃,今儿晚上,我就带老婆孩子搬你那住去。

乙:别去,看谁敢去。

甲:这人,别上火,不去还不成吗。咱接茬说。你一听那只凤凰要给你当食客,你高兴坏了,“那好哇,这就是咱家了,你随便看看吧。”

乙:这就住下吧。

甲:其实啊,那凤凰上你们家来,也不是很满意。

乙:那是,我们家和丽春院怎么比?

甲:凤凰看看屋里,摇了摇头,赋诗一句。

乙:凤凰还会赋诗?

甲:你瞧?人家是凤凰?那也是神哪,什么不会?

乙:那怎么说?

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乙:哦,嫌我们家寒酸,不满意。

甲:看见你妈正做饭呢,摇了摇头,赋诗一句。

乙:怎么说?

甲:昔日座上觥筹错,今朝席前粗米糠。

乙:那是嫌我们家饭菜不好,不满意。

甲:看见你媳妇正补衣服呢,摇了摇头,赋诗一句。

乙:怎么说?

甲:可怜冬来百花谢,无奈立雪观病梅。

乙:嫌我媳妇儿没有它以前看见那些姑娘好看,不满意。

甲:一扭头,看见你爸爸了,点了点头,赋诗一句。

乙:嗯?怎么说?

甲: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乙:这是怎么个说法?

甲:说这凤凰啊,一直住在丽春院,哪也没去过,忽然间在你们家遇上熟人了。现在才明白,你们家那么大的家业,怎么沦落成这样的。

乙:怎么说话呢你,你爸爸才是老嫖客呢。

甲:哎!又来了,你瞧,别生气,开个玩笑。

乙:没这样开玩笑的。都出去,连凤凰,一块儿出去,怎么就上我们家来糟践人呢?

甲:你这人,不识逗。

乙:我没跟你逗,出去出去。

甲:行,我走啦?

乙:你麻利点呀。

甲:我跟你说,我走可以,可那只凤凰要是走了,你可要有灭顶之灾,到时候没人救你。

乙:啊,会有这事?

甲:我走了。

乙:你先等等,说完再走。

甲:走了,不说了不说了。

乙:别介,说说呀。

甲:那我还接着说?

乙:说呀。

甲:那我说了?

乙:说吧。

甲:说啦?

乙:快说呀!

甲:真让说?

乙:贫不贫你。

甲:话说金陵,金陵知道吗?

乙:知道,金陵府就是现在的南京。

甲:对,就是南京,话说金陵知府这天正在升堂问案,忽然间天空阴云密布,惊雷四起,闪电交加。

乙:那么大动静?

甲:知府坐不住了,看看底下人等,“你们快查查黄历,我记得惊蛰过一个月了,怎么又来了?”底下人赶忙回禀:“禀大老爷,这个月是闰月。”

乙:合着节气也闰两遍哪?

甲:正在此时,吧唧,空中有一物从天而降,落在府衙之中,众人上前观看,乃是一只怪鸟被雷电击中,浑身焦黄,还没有脑袋。不知何鸟。大老爷于是遍贴文告,张榜招贤,说谁要是识得此鸟就要赏黄金百两。

乙:呕!给一百两黄金。

甲:那有什么用?榜文张贴数日,无人揭榜。有人献计,说天津卫有一位奇异之士,擅听鸟语,人称鸟人,若将其请至此地,必能认得。大人闻听此言哈哈大笑,言道:我也闻听过此人名号,若非今日先生提起,几乎忘却,来人哪!赶快去请。哎?那个鸟人就是你。

乙:哎呀,我可要发财了。

甲:也不见得。

乙:怎么不见得?

甲:你要是去了,认得还则罢了,要是不认得,不免人头落地。

乙:哎呀,我不去了。

甲:可是大老爷此番差人来相请乃是押请。

乙:什么叫押请?

甲:就是一半是相请,一半是押送。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乙:这可怎么办?

甲:正在你左右为难,那只凤凰过来了,跟你说:承蒙你不吝,收留我做你的食客已有时日,今日当效冯援客孟尝君故事,以报君知。它要陪你一起去。

乙:哎呦,还是我的凤凰好呦!

甲:是呀,这才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心哪。你一看它陪你去,你的心定下来了。

乙:是

甲:你和凤凰,连同大人派来的差官起路登程,晓行夜宿,直奔金陵。

乙:这就去了。

甲:一路迤逦南行,就来到了长江。眼看过江之后就是金陵。

乙:到了。

甲:忽听得听江对岸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锦旗招展,彩缎飘飘,只见一人头前带路,身穿官衣,头戴雉尾,身后之人都是衣袋鲜明。原来是大老爷带着金陵大小官员以及乡绅父老接你来了。

乙:哎呦,不敢当,快点儿渡江吧。

甲:你赶紧下船渡江,行至一半,忽然间江心狂风大作,船不能行,眼看就有倾覆之灾。

乙:哎呦,我要变成水鬼。

甲:正在千钧一发,那只凤凰过来了,说你握住我的双脚,我将你带至对岸。

乙:凤凰可救了我的命喽。

甲:你赶忙握住凤凰的双脚,那只凤凰双翅一展,飞到半空之中。只见大江之上碧波万顷,白浪滔天;天空中一轮红日,霞光万道;碧空如洗,万里无垠;一只大鸟,展开双翅,背负青天,犹如垂天之云,下边吊着个你。

乙:什么景致这是?

甲:大老爷不由仰天赞叹:“真鸟人也!”

乙:好吗,还也。

甲:到得对岸,落在平川。大老爷拱手答理:鸟人远来,一路劳苦,未施远迎,还望海涵。

乙:嗨!

甲:你也要客气几句。

乙:怎么说?

甲:区区一介鸟人,何劳大人如此。

乙:就别提鸟人了。

甲:大人说:先生此来,可知所谓何事?

乙:不是说让我认认那只鸟吗?

甲:既如此,咱们这就前往。

乙:大人急性子。

甲:一行人来至府衙,左右人等,将鸟捧出,便要叫你相认。你一见此鸟,不由惊得倒退几步,木立当场。

乙:骇着了。

甲:只见此鸟外焦里嫩,皮酥肉厚,若配以咸酱大葱,黄瓜薄饼,当可饱食一顿,大快朵颐。

乙:那这只鸟是。。。

甲:乃是烤鸭一只

乙:说了半天是烤鸭啊,大老爷连烤鸭都没吃过?

甲:大老爷在金陵吃鸭子都是盐水白斩,哪见过烤鸭啊?

乙:难道那么大的金陵就没人认识?

甲:大老爷不认识谁敢认识?

乙:那这只烤鸭是怎么来的呢?

甲:哎?你还记得刚才使扒马褂时提到有个小伙计?

乙:有哇。

甲:那个小伙计脾气不好,这天又急了,“我抽你”,一下劲儿太大了,把烤鸭给甩到南京去了。

乙:你别挨骂了。

公冶长相关MP4/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