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二十)唱词台词 剧本剧情介绍

相关剧目下载:

【知识点滴】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二十)
140、相声中的历史人物曹操(六)
《夸住宅》、《暗八扇》中的曹操
提到曹操就不能不提铜雀台。传统相声《夸住宅》、《暗八扇》里就有大段的贯口赞美铜雀台的华丽。曹操征南之前,就修了这座铜雀台,他三儿子曹植还做了一篇《铜雀台赋》,没想到被诸葛亮篡改了词句激起了周瑜的气来。在张寿臣老先生《巧嘴媒婆》的垫话里就提到了这段故事。要说曹操这铜雀台修的太亏了,如果他不修这东西,诸葛亮还得想别的辙去激周瑜和孙权这二位。周瑜心想曹XXXX知道二乔是谁吗?她们是一对狐狸啊!―鲁肃说那叫一对妯娌。周瑜想曹XXXX什吗东西,就冲你色胆包天这一点我就跟泥马没完!大乔是孙策的遗孀,孙权的嫂子,孙权这人最孝顺,对嫂子也是一样。孙权知道啊,老嫂比母,曹XXXX什么意思敢打我嫂子的主意?没门!曹操真冤,比窦娥还冤。自己儿子写的一篇倒霉文章被诸葛亮胡批乱讲,倒成了色狼的证据。到后来曹操败走华容道碰见关羽,苦苦哀求二哥放他过去,二哥说这么着吧,你说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就可以走,曹操说就一句啊?关羽说一定要发自肺腑啊!曹操说“我十分想见二乔!”―还是没忘这茬。

141、相声中的历史人物曹操(七)
《阳平关》中的曹操
侯宝林大师有一段讲舞台事故的段子《阳平关》。阳平关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再次碰见赵云,赵云匹马单枪大开营门,杀败曹操。曹操想倒霉倒霉真倒霉,喝凉水都塞牙,放屁愣把脚后跟崩了。上次在长坂坡叫他折腾个底掉,怎么又碰见他?结果又被赵云给灭了一回。赵云一见曹操,乐了,“下面站的可是刺客曹操?”曹操一想这词不对啊,陈宫的词怎么被你抄了去了?

142、相声中的历史人物曹操(八)
《八大吉祥》中的曹操
《八大吉祥》里也有曹操,说最后一个“八”字时,“一撇一捺念个八,曹操问夏侯霸。张辽哪里去?帐下吹喇叭。”相声怪杰张杰尧还有一段《曹操打严嵩》,把曹操和严嵩放到了一起搅和了一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的字表孟德,苏大师的《红楼百科》里把“曹孟德”和“曹梦得”(曹雪芹梦中所得)联系起来。最有意思的是田立禾先生的小段《德佩孟母》,谁捧哏谁倒霉,母亲一不留神就改嫁给曹操了!

143、相声中的历史人物曹操(七)
《阳平关》中的曹操
侯宝林大师有一段讲舞台事故的段子《阳平关》。阳平关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再次碰见赵云,赵云匹马单枪大开营门,杀败曹操。曹操想倒霉倒霉真倒霉,喝凉水都塞牙,放屁愣把脚后跟崩了。上次在长坂坡叫他折腾个底掉,怎么又碰见他?结果又被赵云给灭了一回。赵云一见曹操,乐了,“下面站的可是刺客曹操?”曹操一想这词不对啊,陈宫的词怎么被你抄了去了?

144、相声《卖马》和历史典故
【相声《卖马】是群口相声里的一段经典。在《卖马》里,秦二哥身无分文被困天堂,店主王老好又来找秦琼买单。秦琼说你看这事,蔡大老爷没来呀,他但凡是一来,有了我的也就有了你的。要不这样吧,天堂县有一朋友叫单雄信,他去年夏景天拿了我一件马褂,有什么事你问他得了。王老好说您这叫抬杠,您住进来的时候褥套里不是鼓鼓囊囊的吗?秦琼说我带两擀面杖你管得着吗。《卖马》里,王老好后来可就问了,“二爷,您说死在我这店里我就发财了,我不知这财怎么发法?”秦琼说那你就把我成殓起来吧,“你要头戴麻冠,身穿重孝,腰系麻辫子,手拿哭丧棒,摔老盆子,将你二爷送至阴地,葬埋起来,立一碑碣,上书山东秦琼秦叔宝。那时节你请上一个份子,搂吧搂吧你岂不是发了财吗?”王老好说那好吧,这场白事就交给我了,免得是既费钱又办不成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得打听清楚:你们家有坟地吗?省得上午九点多抬出来下午六点多还得抬回去―改了白事会了。
【秦琼卖马典故】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145、秦琼与罗成
【相声中的秦琼与罗成】
《大保镖》老文本里秦琼和罗成:“那一天我和我哥哥正在后花园传枪递锏”,这个“传枪递锏”说的就是秦琼和表弟罗成的事情。因为这个传枪递锏,两人还起过誓呢。罗成说我要留后手,叫我乱箭穿身;秦琼说我要藏猫腻,叫我呕血而死。罗成留了一手回马枪,秦琼藏了一着撒手锏,结果还都应了。
 【小说《说唐》的秦琼与罗成】
  罗与秦的情谊,罗成是主动,秦琼是不得已, 何谓不得已?秦琼并不喜欢罗成的性格与为人。秦琼的性格,比较温和,比较内敛。罗成那种事事争强好胜的性格的确与秦琼大相径庭。亲情让秦琼容忍了罗成的言行,亲情迫使他即使不喜欢表弟的为人,也必须接纳他的热情。这种源自血缘的强大力量,正是维系中国传统人文关系的根本。
与程咬金欣赏罗成相反,秦琼对罗成更多的是一种被迫。被迫关心他,被迫接纳他,被迫和他一起战斗,被迫的发现他一步步的改变着局势改变着所有人的命运。如果可能,秦琼更愿意自己单枪匹马独抗隋军,这样他就不必为了表弟四处树敌为难了。可是无论他多么不情愿,他终于和表弟一步一步走到了同一条无法分割的战线上。
秦琼不喜欢罗成,不是因为嫉妒罗成的才能。恰恰相反,他喜欢表弟的才能,却害怕他的喜怒无常和不可捉摸的性格。徐茂功这个瓦岗第一聪明人也说过:我猜不透罗成的心思。秦琼也害怕。他所以害怕,是因为他深爱表弟,无论这个爱来自血缘还是别的什么,他越爱表弟,就越害怕。他怕的是有遭一日这个表弟站到了自己和瓦岗兄弟的对立面。
  正因为他深知表弟的惊世才华,才惶恐担忧他有一天成为众人的敌人。那么那一日的他,该如何自处?
  这种巨大的压力让秦琼一直不敢和罗成交心,直到罗成最终投奔西魏,他的担子才彻底放下。那段时间,秦琼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和罗成醉酒当歌,终于可以和罗成、程咬金结成西魏铁三角了。
  罗成对表哥的心思知道吗?他本是个聪明剔透的人物,或许还是能揣测到表哥的想法。但是他对秦琼的仰慕,并没有动摇过。有一种解释比较有趣,那是正因为罗成自己无法做到一个道德完人,但他觉得秦琼是。秦琼的重情重义就象太阳一样吸引着罗成。看过〈飘〉里面郝思佳对湄兰的那种感情么?没有传统道德观,做事不择手段的郝思佳,却倾慕完美品行的湄兰,两个人在南北战争的时候结成了生死情谊。
  这对表兄弟就以这样奇特的方式结成了牢固的友情。秦琼面对有恩于自己的杀父仇人杨林徘徊于痛苦之间,罗成替他出手;秦琼面对金银财宝拉拢自己的王世充无法冷脸相对,罗成代他拉下脸来。而秦琼呢,他用自己久经世俗的圆滑维护罗成,为罗成在拉绷气氛时放下一个台阶。他充当了罗成和其他人之间的润滑剂,他用自己无声的认同站到表弟的一边。
  这样的彼此维护,虽然痛苦,却也纠缠。
【历史史实】罗成历史上并无此人,罗成在小说中的原形是罗士信。
提起罗成,人们就会想起一位英姿勃勃、白马银枪的少年英雄。但查阅史籍,并无罗成名字,只有罗士信一名。小说、戏剧均说,罗成字士信,民间所谓罗成者,当为历史上之罗士信。《新唐书》说,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人,十四岁即在齐郡通守张须拖部下领兵打仗,英勇非常。后归李密,又事王世充,后投唐高祖李渊,屡建战功,封郯国公。武德五年,罗士信随秦王李世民征刘黑闼,守洛水城。刘黑闼攻城,正逢天下大雪,孤军无援,城破。罗士信不屈而死,年二十八。

146、传统相声中的私塾
  就是老年间私人性质的开蒙学校了,广义的私塾,分几种。村塾、义塾是村社集资办的,为的是教育本地子弟;义塾往往是村里大款比较仗义,拿大头儿,所以叫义塾。家塾是家族办的,供族里的孩子们学习。有钱的人家,也有把先生请到家里专门教一个或者几个子弟的,就是马老《夸住宅》里说的“教专馆”了。
  狭义的私塾,专门指塾师自己开设的学堂,入学不要求别的条件,基本是按照孔夫子的遗训:滋要你敢给钱,我就敢教。《天王庙》等段子中提到的,应该就是指这种狭义的私塾。
  这种私塾非常符合商品经济的规律,我本人总想开一个,天天傍着孩子一块儿听相声,也不费什么劲儿,还来钱,挺踏实。最近已经开始实习,我们朋友6岁的孩子,已经让我影响得爱听相声了,尤喜刘宝瑞先生的段子,经常上我这儿租磁带听。唯一的问题是孩子信用比较差,曾经欠了我7块钱租金(本金5元、两个星期的利息2元),两个星期都没还。好在我这个朋友是医生,前一阵儿到抗“非典”前线去了,不让回家,孩子就把他爸爸的派克金笔给我了,才勉强算把应收款结清。现在我又敢继续给孩子磁带听了,因为我知道他妈也有一杆派克金笔,是他们两个结婚时候的纪念物么,原是一对儿的,分开放着其实对他们不好。
昨天朋友来电话,让我有时间帮着教育孩子,我出于朋友之间的友情,自然是一口答应。我倒没问他知道不知道金笔的事儿,我有个预感:这个事情要是搞清楚了,反倒心里不好受。我猜想郑板桥老先生有过类似的经历,要不他干吗说“难得糊涂”呢。

147,《当行论》探源
旧时代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商家称为当铺。能够当多少钱,视抵押品的估价而定。当铺所开表明抵押钱数到期凭票赎回的单据叫做“当票”。用抵押品向当铺借钱,叫做“当当”。到期不赎,抵押品归当铺所有,叫做“死当”。当铺里站柜台的大都学徒出身,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得有鉴别真伪的过硬本领。对各种皮货,只需口吹、手摸,就能分清高低档次。传统相声《当行论》就是评点当行活动的。这段相声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摹拟当铺里站柜台的职业特点:盛气凌人,刻薄冷酷。后半段则是逗哏的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二大爷在当铺里当三柜的经历。由于见识、经验不足,碰到典当京剧乐器和木框座镜的,只好信口开河,乱起名字,弄得开票的先生无所适从。逗哏的夸张地摹拟站柜台的说话拉长声,连出门惟雇三轮也用带韵的腔调加以褒贬:“两毛,多了不要,胶皮不好,回头放炮!”这类“包袱”显然是从生活中提练出来的。

148、传统相声中的和尚
我一直没能明白,为什么和尚在传统相声中会是那个样子----有把别人家的斧子藏到袖口里的(《偷斧子》),有对着煮螃蟹的锅念“熟了就好了”的(《吃螃蟹》),还有跟尼姑有染的(《姚家井》)……总之,不怎么守所谓的清规戒律。而且似乎相声演员也不怎么尊重这个行业,总拿“大和尚”来调侃对方家长。
据说原来凡为出家受戒人师表的才被称为和尚,所以“和尚”在佛教中的地位原应该是很高的。但也许由于佛教僧伽中良莠不齐,龙蛇杂处,慢慢地出现了“酒肉和尚”后,和尚一语也就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崇高意义了。但在和尚前如加一“大”字,而称“大和尚”,或加一“老”而称“老和尚”,那又另当别论,含有极高的崇敬意义在内了。不必说,如称一位二、三十岁的年青僧人为老和尚或大和尚,是极不相宜的。老或大的和尚,多半是有地位,且年岁较高的僧人。在佛教中如欲尊称某僧人,也常用“高僧”一语。
我国民间,如对人称“法师”时,都含有恭敬的意义,比如“海灯法师”。但如称“和尚”,有时似乎坏的成份较多,往往含有轻蔑、嬉笑、甚至愤怒的复杂情绪在内----这也是《夸住宅》里王凤山先生听见“和尚”这个词汇而着急的原因。所以,现在中国佛教界,是很少称僧人为和尚的,都用法师、大法师、大和尚、高僧等的称呼。和尚自古以来其实也是一种职业,而且在不同的朝代因为当权者,对于这个职业的理解不同、喜好不同,对其的信奉程度、价值判断、民众指数影响等若干外在因素看法不同,也就客观上造成了这个职业兴衰荣辱。客观地说,五千年的文明史,悠久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尚的这种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章节。当和尚也有各种各样的,象我们的熟悉的性情温良懦弱的唐三藏,酒肉穿肠过的鲁智深,《三言二拍》里的引诱良家妇女的色情和尚,也有金庸大侠笔下的与无恶不作叶二娘有过一夜情或者多夜情的少林方丈等等。
看来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和尚也是一样。不过,少数不守戒律的和尚却险些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正所谓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汤。其实,又何止和尚如此。

夸住宅相关MP4/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