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一)唱词台词 剧本剧情介绍

【知识点滴】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一)
  1、云遮月的嗓子
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杨宝森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2、京剧界国家承认的只有两位艺术大师
    郭德刚先生提到,国家承认的京剧艺术大师只有两位。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曾于1955年及1961年先后联合在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纪念”及“周信芳舞台生活60年纪念”活动。文化部等单位又于1994年底1995年初举行盛大的“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公认两人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

  3、北京竹板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度日。河北来京行艺的鼓书艺人刘丹池为谋生计,与其师张连奎放弃弦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刘丹池下传弟子分成两个支脉,一脉以金永贵为代表,下排万、福、来、临、贺、国、顺、玉、海、潮各字辈传人;又以一脉以王永祥为代表,下排春、德、庆、田、祥、常、如、胜、茂、宣各字辈传人。清末民初是竹板书在北京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代表艺人,佘来荣、贾宝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安市场、朝阳门外、门头沟、天桥等地演出,极受听众欢迎。佘来荣英年早逝,未有传人。贾宝山收徒三人:张顺明及关顺贵(兼唱西河大鼓)、关顺鹏兄弟。关氏兄弟拜师不久,贾宝山遂去世,便由大师兄张顺明代师传艺。但关氏兄弟只学了竹板书的中、短篇,不能适应演出长篇的需要。民国十七年(1928)关顺贵、关顺鹏又拜鼓书艺人田玉福为师,学习了《战国春秋》、《跨海征东》、《薛家将》等长篇大书,开始在天桥等地打板演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唱竹板书较有影响的演员数关顺鹏和女演员宋相臣等。关顺鹏善于运用“京音”演唱,世称“北京竹板书”;宋相臣袭用河北乡音演唱,世称“河北竹板书”。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使竹板书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继承了河北竹板书唱腔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色,并吸收了各种大鼓、小曲、梆子、评戏等姊妹艺术,丰富了竹板书唱腔的音乐,形成独特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竹板书在北京已罕见演出。

  4、66岁为什么是坎儿
    有些相声段子里说84、73、66都在坎儿上,66岁为什么也算坎儿呢?俗语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73和84也是老年人的关口,据说孔子死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在河南,逢老人到了这个关口,要给老人买活鲤鱼吃。据说,吃了活鲤鱼猛一蹿,就能蹿过这个关口。也有的地方在当年春日的早晨,由女儿亲自煮两个鸡蛋,悄悄到麦场上,滚上几滚,然后带回家中,让老人躲在门口吃掉。以此表示老人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骨碌打蛋地过了关口。如果死时81岁,也不吉利,因为九九八十一,是财数算尽之意,预示后代穷败。可在人绝气时将算盘拆散,隔窗撒出,以此破之。人活到55岁死亡就是正常的,俗语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东北一带老人66岁生日时,后辈给他包66个饺子(饺子个要小),如果一次吃完,就能平平安安地跨过这个坎儿。否则,就过不去。天津的老例儿似乎更多些,把66岁也称为“坎儿”,有“六十六,一刀肉”的民谚。解释起来,就是父母66岁时,女儿给父母送上一块肉,以保平安,顺利过“坎儿”。据说是为还阎王的债,实际上也是解老人的馋。

  5、保镖与镖局
  传统相声《大保镖》中提到保镖与镖局。镖局这一行当,由局主、镖师、镖客、趟子手(伙计)组成。投保的人,预先交纳一定费用,就可由镖局派镖师或将货物钱财、或是把要保护之人,护送到目的地。干镖局的人,不但要会武功,还要交际广泛,既同官府衙门有联系,又要同江湖绿林搭上界,是介于官与民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过的是刀口下讨生活的日子,所得的报酬,可用“血酬”形容。保镖的历史,要早于镖局的历史。历史上凡是斗争激烈的时期,也是保镖与刺客最活跃的的时期,如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专诸、要离、聂政、荆轲等刺客;《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先是充当丁原、董卓的保镖,后又是刺杀他们的杀手;曹操身旁的典韦,就是保镖。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权利的纷争导致刺客与保镖分外活跃。这在侠义小说《聂隐娘》、《红线》中得到反映。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涌现。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谋生的行业,《西湖老人繁胜录》称南宋当时的临安(杭州)有四百一十二行。其中就有“瓜行”,也称“挂行”,打拳的、跑马解的,包括练武术的,都属于这一行。他们还有自己的会社,像相扑的叫“角予社”,射弩的叫“锦标社”,使棒的叫“英略社”等。在旧时,这一行属于三教九流的“下九流”。练武的拔尖人物,称作“尖挂子”,“尖挂子”可组成镖行。镖行与瓜行,很难区分,像江湖切口,称镖局为“瓜行”,行程保镖者为“向瓜”可见两者者的渊源关系。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像晋商、徽商等商人经营的店铺向全国扩展,他们经营的钱庄,要运送大批银钱。镖局就自然应运产生。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中说:“考设镖局之鼻祖,仍系……山西人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明代的《金瓶梅》,其第五十五回,说西门庆“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足见明代的镖行,称“标行”。特别是明末清初,顾炎武、傅青主,在陕西、山西活动,组织镖局,一方面保护商贾,另一方面为抗清复明做准备。镖局在清代发展十分迅速,几乎遍布全国。像山西平遥、祁县、文水的同兴公、太汾、昌隆三大镖局;北京镖行集中,像前门外的永兴、正兴、天兴镖局,西河沿的东光裕,在崇文区西半壁街的源顺镖局等。平遥的镖局号称华北第一镖局,北京的源顺镖局,创始人王正谊,世称“大刀王五”,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镖行信奉的祖师,同镖头的武术渊源紧密相联系。两者既联系又有区别。如武师有的以达摩、关公、华光为祖师;标行有的以伏牺、达摩、岳飞为祖师。共同的就有达摩。少林一派,都以达摩为祖师。传达摩一苇渡江,北上少林寺,见众僧坐禅萎靡不振,教他们武功以强身。为此,达摩也就成了镖行的一派祖师。少林向有“北腿南拳”之说,南少林洪拳五祖也是镖行的祖师之一。又有张三丰,一说宋人(见黄宗羲《南雷文集?王征南墓志铭》),一说元末明初人(见《明史?方伎传》),他是武当派内家武功的创始人,也成为一派祖师。江湖帮会,又以罗祖为祖师。其他,武功渊源不同,祖师众说纷纭。加上传说和武侠小说的影响,真伪难辨。清代中后期,钱庄被票号取代。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随着铁路、汽车、飞机、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现代保险业、银行的兴起,旧镖局便渐渐衰微而退出活动舞台。大保镖中的地名贯口有两种,一种是二赵的“押镖车出彰仪门,下吊桥,走养济院,三义庙,五显财神庙,小井,大井,肥城,芦沟桥,长辛店,良乡,小十三,大十
三,洪恩寺,窦店,琉璃河,宣平坡,下坎儿到涿州,天可就黑了。”另一种是高峰用过的“我们哥俩押着这镖车,出了北京齐化门,走八里桥奔通州,由土坝过河,走燕郊、夏垫、丰润、玉田、边山、枣林儿、段家岭、榛子岭,到榛子岭天黑了。”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压镖的趟子有好几种使法东路、西路、南路等等,如东路燕郊、三河、挂甲屯、椴树龄、西
路彰义门(即广安门)、小井、长辛店、琉璃河……如同当下物流公司可能使用不同线路跑运输一个道理。

  6、王本林、王双福父子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提到文革时受迫害的王本林老先生。王本林:(1919-1983)河北沧州人,回族。出身贫苦,十三岁拜连秀泉为师,学说相声,兼演太平歌词。二十三岁入班与白云鹏、林红玉等名家同台演出。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楚,台风潇洒,表演生动,以学唱戏剧、曲艺及模仿方言见长。其保留传统曲目有相声《五兴楼》(《学吃喝》)、《八大改行》、《学评戏》、《酸梅西瓜》、《第一针》,以及太平歌词《单刀赴会》、《火烧绵山》等。除此以外,莲花落、双簧也是他的绝活。他还擅长把当地的民俗民情用于所表演的节目中,此举深得张寿臣、马三立等名家的称赞。张寿臣曾将其收为义子,他后来也向马三立学艺。1951年在西安创建红星相声社,并举办回民文化馆相声班。他还为支援抗美援朝积极募捐义演,将演出收入捐献“鲁迅号”飞机一架,被政府盛赞为“爱国艺人”。他是陕西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和西安市文联委员、理事。1953年,他参加了西北五省赴朝慰问团演出。1954年回到天津,后加入红桥区曲艺团。后来还说新唱新,演出了大量新曲目。如《向秀丽》、《雷锋》、《飞虎山》、《反浪费》、《百花齐放》等。收徒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等。1983年逝世。其子王双福是**工团快板、相声演员。是连笑昆的弟子,马三立大师的亲徒孙。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天津市首届曲艺汇演,他荣获了特等奖。他是一个“多面手”,不但快板有一定的造诣,而且相声也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还有另一手“绝活”,就是现在知之者甚少的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过去相声里“说学逗唱”里“唱”的一门,是他父亲王本林本人的看家绝活,王本林很小的时候在天津卖药糖时就是用太平歌词的韵调叫卖,当年与鼓界大王白云鹏同台献艺。王双福的太平歌词是家传渊源,也是目前硕果仅存的几位能够整段演唱太平歌词的艺术家之一。

   7、双簧及起源
  《群双簧》中提到双簧及创始人黄辅臣的故事。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8、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托妻献子》中提到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出处是西汉?刘向写的《说苑》,史记中也有记录: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德义在前,用兵在后。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

  9、甘罗
  《八扇屏》中提到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是秦国丞相甘茂的后代,从小聪明过人,12岁时就做了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的家臣。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甘罗又争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五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五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五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十二岁为丞相的说法。

  10、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
  《双唱快板》中提到有辙有韵。“十三辙”就是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特别指出的是,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

战国春秋相关MP4/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