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十)
88、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历史人物(六)---忠厚人鲁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89、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历史人物(七)---愚人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90、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历史人物(八)---不是人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八扇屏》贯口文本---......只皆因曹操攻打下邳,刘备逃走,关羽为保护二家皇嫂降于曹操,曹操上马金,下马银,赠了十余名美女,关公不为所动,十余名美女派遣去侍奉二家皇嫂,关羽听说刘备下落挂印封金,跨赤兔,带领二家皇嫂够奔河北去寻兄,曹操在后追赶,关羽于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弟兄古城会,三通鼓斩蔡阳。
到后来,曹孟德带兵八十三万下江东,诸葛亮只身过江舌战群儒,念铜雀台赋智激周瑜,到后来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曹操于赤壁一败,行至华容道小道,忽听一棒铜锣,闪出一哨人马。当先一将;卧蚕眉,丹凤眼,胯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乃圣贤关公也。曹操说:“我今狭路相逢,放我一命。”圣贤全其大义,放他一命。曹操在马上回思旧景:“想当初在我帐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到如今落得叫他放我一命,我真乃不是人也。”
传统相声《八扇屏》有多种版本,所涉及到的人物也各略有不同。比如,仅小孩子就有文彦博、孔融、刘宴、黄香九、甘罗、周瑜等多种版本。本帖只选择其中版本之一。
91、“萝卜对”
相声《对春联》中,胡琴对锣钹;绸缎对罗布......。出自少年徐渭巧对“萝卜”的故事。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书画家。几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这位奇才众多的睿智故事,下面这则小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传说绍兴鉴湖之滨的林家岸头是徐文长的外婆家,徐文长小时候就在这个村子的私塾里读书。私塾是由村里的大财主刘刻薄创办的,刘的儿子当然也在这私塾里读书。这所私塾里,当时就读的学子有几十位,而徐文长的成绩每次考试总是第一,而刘财主儿子的成绩却总是排在后几位,而且如不是私塾先生给面子,那肯定是次次考试倒数第一的。
有一天,刚好是八月半,刘财主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吃酒。为了装样子,他还把儿子的几个同学也请来了。刘财主是个小气鬼,平时给长工吃的多是烂萝卜烂菜叶。这天请亲友吃酒,也没变大方,五碗菜有三碗是由一般的萝卜做成的。宴席一摆好,刘财主就对大家说:“今天吃八月半酒,有三层意思:一是请大家吃餐便饭,高兴高兴;二是正值佳节,大家一起观赏下明月;三是要凑这机会,考考在座的这批小学生,看谁最聪明,以助雅兴。"说着,就举杯让大家喝酒。徐文长故意要让刘刻薄和他儿子出出丑,马上对刘刻薄说,“刘伯伯,您儿子天资聪明,勤学好问,还是让他先对对子吧!”听了这几句话,刘刻薄以为儿子成绩真的很好,便点头同意了。可他儿子一听可急了,轻声对徐文长说:“徐文长啊徐文长,你故意要我难看,想让我出丑,我哪会对对子啊?”徐文长悄悄地对他说:“你不要慌,你只要看我的筷子,我夹着哪碗菜,你就说那一碗菜的名字,保你能对得上。”这时,刘刻薄笑盈盈地讲了两个字:“绸缎。”可他的儿子却对不上来了,着急地望着徐文长。只见徐文长夹起一块萝卜,放进嘴里,他儿子连忙说:“萝卜。”怎么会是萝卜呢”?刘刻薄生气地说。徐文长故作惊讶地说:“刘伯伯,您儿子不是对得很好吗,“罗”是绫罗绸缎的“罗”,‘帛’也是一种丝织品。你说“绸缎”,他讲“罗帛”正好对上。刘刻薄一听徐文长的解释感到很有道理,一时无话可说。他喝了口酒后,望着家门口的鉴湖,又讲了两个字“白水”。可他儿子还是对不上来,只好再次看看徐文长。徐文长还是夹了一块萝卜吃。他儿子一看徐文长又吃萝卜,就又对:“萝卜”。刘刻薄真的生气了,说:“怎么还是萝卜呢?”徐文长说:“他没有说错呀!“绿”是绿叶的绿,“波”是波浪的波。‘白水’对“绿波”不是很好吗?您怎能把“绿波”说成‘萝卜’呢!可能是您听错了。”刘刻薄一听又很有道理,想想这解释很妙,也就不好发火了。但他不相信儿子真那么聪明,这时,刚好门外有一只鸡正在啼鸣,就连忙说:“鸡鸣。”他儿子又朝徐文长看,徐文长还是夹萝卜吃。他儿子只好又对说:“萝卜”。刘刻薄发火了说:“怎么又对萝卜呢!这回我听清楚了,他明明三次都对的是“萝卜”。徐文长又不紧不慢地解释说:“刘伯伯,你儿子不是又对得很对吗!骡是骡子的骡,您看您家的骡子扑在地上了,不是“骡扑”吗!骡对鸡,扑对鸣,这不是对得很好吗,您又错怪你的儿子了。再说,您给长工和我们都吃萝卜,您儿子萝卜见得多了,所以对对子时,专门说出接近这两个音的字,这也不能怪他呀。您要是不时常给大家吃萝卜,您儿子就不会总是对上萝卜了!”这时,刘刻薄虽然气得七窍生烟,但听了徐文长的话,又不好当大家的面发火:这真是骂也不是,打也不是:哭也不能,笑也不能,只好灰溜溜地退席。事后,大家都夸徐文长有胆量、有谋略、又有文才和口才。
92、“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传统相声《托妻献子》中反复出现这么一句“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其实还真是确有其文的,出自《史记》:“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解说】司马迁阐述汉初汲黯、郑当时二位大臣之事迹。汲黯于景帝时任太子洗马,在武帝时任东海太守,后又召为主爵都尉;而郑当时则先任太子舍人,后迁为大农令。二人其时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户限为穿,车如流水马如龙,巴结逢迎者,不计其数。由于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之性,不适官场,后俱丢官失势,致生计陷亦入困境。与此同时,宾客尽散,门前冷落车马稀。司马迁复例举下?人翟公,乃汉文帝时大臣,任廷尉时,为九卿之一,位高权重。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络绎不绝,水泄不通。其失官后,宾客绝迹,门可罗雀。后官复原职,众宾客复登门求见。此一失一得,一贫一富之况,令翟公感世态炎凉,人多趋炎附势者,顿感忿懑,便于门首书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当时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93、中元节
亦称“盂兰盆节”、“鬼节”,俗称“七月半”,旧时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在夏历7月15日。“盂兰盆”为天竺语音译,意思是“解救倒悬”。旧时民间多举行焚烧纸钱、放河灯、放焰口的活动,有追祭思念死者的意思。现在这个节已经基本没人过了吧?所以孟凡贵先生的单口《鬼节奇遇》效果不好,看来是失之于皮儿太厚的原因。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从前,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如今则提倡环保祭奠、网上祭拜等形式。>>>>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94、《卖布头》里的“八大祥”
“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益和祥、祥义号、谦祥益”
《卖布头》是一段大家很熟悉的传统相声,目前流传下来的录音版本也很多,但是最有影响的恐怕还要说是侯宝林、郭启儒两位先生的演出版本了。侯郭版《卖布头》中提到的“八大祥”是老北京最负盛名的八家绸布店,但是侯宝林先生只列数了六家店铺“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益和祥、祥义号、谦祥益”,故此有的朋友认为这是侯先生的疏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当年老北京的绸布业有很多以“祥”字命名的店铺,其中八家最大的买卖被老百姓称之“八大祥”,可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店铺先后兼并、败落、倒闭,所以“八大祥”例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先后入选“八大祥”的店铺有十几家之多,这些绸布店大都坐落在前门附近:瑞蚨祥(大栅栏)、瑞林祥(前门大街)、瑞生祥(前门外打磨厂)、瑞增祥(前门大街)、瑞成祥(具体位置不详)、广盛祥(大栅栏)、益和祥(珠宝市)、谦祥益(廊房头条)、祥义绸布店(大栅栏);还有东四牌楼的东升祥、西四牌楼的丽丰祥。如果您现在来北京,还可以看到瑞蚨祥、谦祥益、祥义号、丽丰祥。
侯先生所列数的“八大祥”看似只有六家,但因为其中最大的瑞蚨祥和瑞林祥在前门地区都分别开有两家绸布店,所以实际上还是八家。另外瑞林祥在鲜鱼口还曾有一家绸布店、在前门有一家银号;瑞蚨祥在大栅栏还有两家茶叶店。当然侯先生所说的“八大祥”也只是众多版本中的一种。
“八大祥”全部都是由山东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的财主在晚清时期投资开办的,开业时间最早的是瑞林祥,而经营规模最大的则是瑞蚨祥。
虽然“八大祥”的掌柜都同为孟氏宗族,但是商业竞争依然很激烈。廊房头条的谦祥益一直千方百计的想挤进大栅栏与瑞蚨祥抗衡,一次听说大栅栏里有一家店铺倒闭了,就暗中想盘下铺底,瑞蚨祥得知后,凭借与最具威望的同仁堂乐家是朋友关系,便先将这个铺底买了过来,开了家东鸿记茶叶店,瑞蚨祥用此种方法先后在大栅栏又开了西鸿记茶叶店、瑞蚨祥皮货店,与同仁堂一起成为大栅栏店铺中的两大“盟主”。为了扩大投资,这些绸布店还用投靠权贵的方法引入资金,例如,1890年清宫总管太监李莲英对瑞林祥投资十几万两,被店里同仁亲切地称之为“掌柜”;祥义绸布店的股东则是清宫大太监小德张。
关于“八大祥”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些相关的资料读一读,将来有机会来北京旅游时,还可以亲自到前门大栅栏领略一下这些老字号的今
95、《汾河湾》的由来
薛仁贵家中的事迹,自元曲中有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之后,关于此事的剧本,就出了很多。昆曲中有十几种,梆腔更多,皮黄由梆子腔改编的也不少,可以说是占戏剧事迹的一大部分。在唐朝中,比郭子仪、杨贵妃的事迹还多。单说他做官后回家的这一段,就有几种。乾嘉年间,昆曲里头有一本戏,名曰《射雁记》,就是现在皮黄梆子中《汾河湾》一戏所由来。现在所演的《汾河湾》,可以说完全是由《射雁记》改编而来。但昆曲的《射雁记》,词句并不十分好,且未列著者之名,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其中的情节,第一场先上鬼谷子,表白派遣道童,去救丁山等等的意思,末后还有薛仁贵之父母,也都上场,这大概是还没有离开元曲的规模。其余别的场子,就与现在的《汾河湾》差不了多少了。此戏大致是先由昆曲改成梆子腔,又由梆子腔改成皮黄,但是梆子腔的词句太不雅,例如二人让座的时候,都有“你坐我这个”一语,可算粗俗已极,动作也有许多地方欠雅。现在皮黄中的《汾河湾》不但比梆子腔雅,比昆腔的《射雁记》也好多了,然存留着梆子的气味还不少。
此戏旦角最重要者,为袖子,除打扫后窑,被唤出来,应挽袖之外,其他时候,无不重用。末尾二人双望门,旦角则于望时,必用双抖袖,此名为怒袖,必须极力往身后抖,才合理,才得样。前边两次出窑进窑,其身段美观与否,也全看袖子的抖法。我在此地,看的戏太少,还没见过合适的,只见过赵玉菁女士演此,还有旧日的规模。
88、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历史人物(六)---忠厚人鲁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89、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历史人物(七)---愚人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90、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历史人物(八)---不是人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八扇屏》贯口文本---......只皆因曹操攻打下邳,刘备逃走,关羽为保护二家皇嫂降于曹操,曹操上马金,下马银,赠了十余名美女,关公不为所动,十余名美女派遣去侍奉二家皇嫂,关羽听说刘备下落挂印封金,跨赤兔,带领二家皇嫂够奔河北去寻兄,曹操在后追赶,关羽于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弟兄古城会,三通鼓斩蔡阳。
到后来,曹孟德带兵八十三万下江东,诸葛亮只身过江舌战群儒,念铜雀台赋智激周瑜,到后来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曹操于赤壁一败,行至华容道小道,忽听一棒铜锣,闪出一哨人马。当先一将;卧蚕眉,丹凤眼,胯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乃圣贤关公也。曹操说:“我今狭路相逢,放我一命。”圣贤全其大义,放他一命。曹操在马上回思旧景:“想当初在我帐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到如今落得叫他放我一命,我真乃不是人也。”
传统相声《八扇屏》有多种版本,所涉及到的人物也各略有不同。比如,仅小孩子就有文彦博、孔融、刘宴、黄香九、甘罗、周瑜等多种版本。本帖只选择其中版本之一。
91、“萝卜对”
相声《对春联》中,胡琴对锣钹;绸缎对罗布......。出自少年徐渭巧对“萝卜”的故事。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书画家。几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这位奇才众多的睿智故事,下面这则小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传说绍兴鉴湖之滨的林家岸头是徐文长的外婆家,徐文长小时候就在这个村子的私塾里读书。私塾是由村里的大财主刘刻薄创办的,刘的儿子当然也在这私塾里读书。这所私塾里,当时就读的学子有几十位,而徐文长的成绩每次考试总是第一,而刘财主儿子的成绩却总是排在后几位,而且如不是私塾先生给面子,那肯定是次次考试倒数第一的。
有一天,刚好是八月半,刘财主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吃酒。为了装样子,他还把儿子的几个同学也请来了。刘财主是个小气鬼,平时给长工吃的多是烂萝卜烂菜叶。这天请亲友吃酒,也没变大方,五碗菜有三碗是由一般的萝卜做成的。宴席一摆好,刘财主就对大家说:“今天吃八月半酒,有三层意思:一是请大家吃餐便饭,高兴高兴;二是正值佳节,大家一起观赏下明月;三是要凑这机会,考考在座的这批小学生,看谁最聪明,以助雅兴。"说着,就举杯让大家喝酒。徐文长故意要让刘刻薄和他儿子出出丑,马上对刘刻薄说,“刘伯伯,您儿子天资聪明,勤学好问,还是让他先对对子吧!”听了这几句话,刘刻薄以为儿子成绩真的很好,便点头同意了。可他儿子一听可急了,轻声对徐文长说:“徐文长啊徐文长,你故意要我难看,想让我出丑,我哪会对对子啊?”徐文长悄悄地对他说:“你不要慌,你只要看我的筷子,我夹着哪碗菜,你就说那一碗菜的名字,保你能对得上。”这时,刘刻薄笑盈盈地讲了两个字:“绸缎。”可他的儿子却对不上来了,着急地望着徐文长。只见徐文长夹起一块萝卜,放进嘴里,他儿子连忙说:“萝卜。”怎么会是萝卜呢”?刘刻薄生气地说。徐文长故作惊讶地说:“刘伯伯,您儿子不是对得很好吗,“罗”是绫罗绸缎的“罗”,‘帛’也是一种丝织品。你说“绸缎”,他讲“罗帛”正好对上。刘刻薄一听徐文长的解释感到很有道理,一时无话可说。他喝了口酒后,望着家门口的鉴湖,又讲了两个字“白水”。可他儿子还是对不上来,只好再次看看徐文长。徐文长还是夹了一块萝卜吃。他儿子一看徐文长又吃萝卜,就又对:“萝卜”。刘刻薄真的生气了,说:“怎么还是萝卜呢?”徐文长说:“他没有说错呀!“绿”是绿叶的绿,“波”是波浪的波。‘白水’对“绿波”不是很好吗?您怎能把“绿波”说成‘萝卜’呢!可能是您听错了。”刘刻薄一听又很有道理,想想这解释很妙,也就不好发火了。但他不相信儿子真那么聪明,这时,刚好门外有一只鸡正在啼鸣,就连忙说:“鸡鸣。”他儿子又朝徐文长看,徐文长还是夹萝卜吃。他儿子只好又对说:“萝卜”。刘刻薄发火了说:“怎么又对萝卜呢!这回我听清楚了,他明明三次都对的是“萝卜”。徐文长又不紧不慢地解释说:“刘伯伯,你儿子不是又对得很对吗!骡是骡子的骡,您看您家的骡子扑在地上了,不是“骡扑”吗!骡对鸡,扑对鸣,这不是对得很好吗,您又错怪你的儿子了。再说,您给长工和我们都吃萝卜,您儿子萝卜见得多了,所以对对子时,专门说出接近这两个音的字,这也不能怪他呀。您要是不时常给大家吃萝卜,您儿子就不会总是对上萝卜了!”这时,刘刻薄虽然气得七窍生烟,但听了徐文长的话,又不好当大家的面发火:这真是骂也不是,打也不是:哭也不能,笑也不能,只好灰溜溜地退席。事后,大家都夸徐文长有胆量、有谋略、又有文才和口才。
92、“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传统相声《托妻献子》中反复出现这么一句“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其实还真是确有其文的,出自《史记》:“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解说】司马迁阐述汉初汲黯、郑当时二位大臣之事迹。汲黯于景帝时任太子洗马,在武帝时任东海太守,后又召为主爵都尉;而郑当时则先任太子舍人,后迁为大农令。二人其时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户限为穿,车如流水马如龙,巴结逢迎者,不计其数。由于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之性,不适官场,后俱丢官失势,致生计陷亦入困境。与此同时,宾客尽散,门前冷落车马稀。司马迁复例举下?人翟公,乃汉文帝时大臣,任廷尉时,为九卿之一,位高权重。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络绎不绝,水泄不通。其失官后,宾客绝迹,门可罗雀。后官复原职,众宾客复登门求见。此一失一得,一贫一富之况,令翟公感世态炎凉,人多趋炎附势者,顿感忿懑,便于门首书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当时亦如此不幸,可悲夫!
93、中元节
亦称“盂兰盆节”、“鬼节”,俗称“七月半”,旧时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在夏历7月15日。“盂兰盆”为天竺语音译,意思是“解救倒悬”。旧时民间多举行焚烧纸钱、放河灯、放焰口的活动,有追祭思念死者的意思。现在这个节已经基本没人过了吧?所以孟凡贵先生的单口《鬼节奇遇》效果不好,看来是失之于皮儿太厚的原因。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从前,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如今则提倡环保祭奠、网上祭拜等形式。>>>>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94、《卖布头》里的“八大祥”
“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益和祥、祥义号、谦祥益”
《卖布头》是一段大家很熟悉的传统相声,目前流传下来的录音版本也很多,但是最有影响的恐怕还要说是侯宝林、郭启儒两位先生的演出版本了。侯郭版《卖布头》中提到的“八大祥”是老北京最负盛名的八家绸布店,但是侯宝林先生只列数了六家店铺“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益和祥、祥义号、谦祥益”,故此有的朋友认为这是侯先生的疏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当年老北京的绸布业有很多以“祥”字命名的店铺,其中八家最大的买卖被老百姓称之“八大祥”,可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店铺先后兼并、败落、倒闭,所以“八大祥”例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先后入选“八大祥”的店铺有十几家之多,这些绸布店大都坐落在前门附近:瑞蚨祥(大栅栏)、瑞林祥(前门大街)、瑞生祥(前门外打磨厂)、瑞增祥(前门大街)、瑞成祥(具体位置不详)、广盛祥(大栅栏)、益和祥(珠宝市)、谦祥益(廊房头条)、祥义绸布店(大栅栏);还有东四牌楼的东升祥、西四牌楼的丽丰祥。如果您现在来北京,还可以看到瑞蚨祥、谦祥益、祥义号、丽丰祥。
侯先生所列数的“八大祥”看似只有六家,但因为其中最大的瑞蚨祥和瑞林祥在前门地区都分别开有两家绸布店,所以实际上还是八家。另外瑞林祥在鲜鱼口还曾有一家绸布店、在前门有一家银号;瑞蚨祥在大栅栏还有两家茶叶店。当然侯先生所说的“八大祥”也只是众多版本中的一种。
“八大祥”全部都是由山东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的财主在晚清时期投资开办的,开业时间最早的是瑞林祥,而经营规模最大的则是瑞蚨祥。
虽然“八大祥”的掌柜都同为孟氏宗族,但是商业竞争依然很激烈。廊房头条的谦祥益一直千方百计的想挤进大栅栏与瑞蚨祥抗衡,一次听说大栅栏里有一家店铺倒闭了,就暗中想盘下铺底,瑞蚨祥得知后,凭借与最具威望的同仁堂乐家是朋友关系,便先将这个铺底买了过来,开了家东鸿记茶叶店,瑞蚨祥用此种方法先后在大栅栏又开了西鸿记茶叶店、瑞蚨祥皮货店,与同仁堂一起成为大栅栏店铺中的两大“盟主”。为了扩大投资,这些绸布店还用投靠权贵的方法引入资金,例如,1890年清宫总管太监李莲英对瑞林祥投资十几万两,被店里同仁亲切地称之为“掌柜”;祥义绸布店的股东则是清宫大太监小德张。
关于“八大祥”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些相关的资料读一读,将来有机会来北京旅游时,还可以亲自到前门大栅栏领略一下这些老字号的今
95、《汾河湾》的由来
薛仁贵家中的事迹,自元曲中有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之后,关于此事的剧本,就出了很多。昆曲中有十几种,梆腔更多,皮黄由梆子腔改编的也不少,可以说是占戏剧事迹的一大部分。在唐朝中,比郭子仪、杨贵妃的事迹还多。单说他做官后回家的这一段,就有几种。乾嘉年间,昆曲里头有一本戏,名曰《射雁记》,就是现在皮黄梆子中《汾河湾》一戏所由来。现在所演的《汾河湾》,可以说完全是由《射雁记》改编而来。但昆曲的《射雁记》,词句并不十分好,且未列著者之名,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其中的情节,第一场先上鬼谷子,表白派遣道童,去救丁山等等的意思,末后还有薛仁贵之父母,也都上场,这大概是还没有离开元曲的规模。其余别的场子,就与现在的《汾河湾》差不了多少了。此戏大致是先由昆曲改成梆子腔,又由梆子腔改成皮黄,但是梆子腔的词句太不雅,例如二人让座的时候,都有“你坐我这个”一语,可算粗俗已极,动作也有许多地方欠雅。现在皮黄中的《汾河湾》不但比梆子腔雅,比昆腔的《射雁记》也好多了,然存留着梆子的气味还不少。
此戏旦角最重要者,为袖子,除打扫后窑,被唤出来,应挽袖之外,其他时候,无不重用。末尾二人双望门,旦角则于望时,必用双抖袖,此名为怒袖,必须极力往身后抖,才合理,才得样。前边两次出窑进窑,其身段美观与否,也全看袖子的抖法。我在此地,看的戏太少,还没见过合适的,只见过赵玉菁女士演此,还有旧日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