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七)
62、屁股帘儿
见马三立的《学外语》。今儿说屁股帘儿。这东西现在没有了,其实就是系在穿开裆裤的儿童屁股后边的一块方布。南方我不知道,我年青时候的北京还常见,而且第二字一般读轻声,听着象“屁乎帘儿”,也有顺势简化成“屁帘儿”的。这东西一般一尺多、二尺左右见方,上方两个角上缝有带子,好系在腰上。有夹的,但是多数似乎是棉的,又防冷又可以垫着坐。另外,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最简单的风筝,形状也是方形加两个飘带,由于象这个东西,也被叫做屁股帘儿,或者“屁帘儿”风筝。
屁股帘儿是比较有乡土色彩、比较土气的东西了,外国没听说有。所以马老在《学外语》里边说:屁股帘儿英文怎么说?不好说。我琢磨着,借助传统段子里边,把帽子翻译成“脑袋顶着”的思路,可以把屁股帘儿翻译成“underhip”,直译就是“屁股下面儿”的意思,就挺好。也许有人认为,这样不准确,屁股下面儿怎么就见得一定是屁股帘儿呢?我觉得,倒不用太叫真儿。英文中不准确的地方多了。英文管“手提电脑”叫“laptop”,直译就是“大腿上面”的意思,难道就准确么?固然,人坐着,可以把手提电脑放在大腿上面用,可放在那上面的,怎么就一定是手提电脑呢?头次看到“"laptop”这个词儿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姑娘”的意思呢。
63、脂粉
说完屁股帘儿,该说脂粉了。
相声《拴娃娃》里边,逗哏的母亲去朝山之前,就往脸上抹了不少。似乎天下的妇女们,全是这个路子。就凭这一点,我就不支持男女平等的说法。我认为,女的智力水平,应该说匹男的要高。我和多数男士一样,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个道理:往脸上抹糨子--即使是彩色糨子,就能显得好看些么?磕是广大妇女同志,毫不费劲儿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所以她们几千年来,孜孜不倦地往脸上抹啊抹的,不嫌累也不嫌烦。总之,男的的智力和毅力,和女的没法匹。另外我听说,古埃及的艳后,曾经用狮子尿液涂抹头发,好让秀发金光闪闪,这种想象力和为真善美牺牲的精神,真值得男士学习。那个叫安东尼的,连这么火的妇女都敢抱,估计鼻子和脑子都有问题,所以后来让人宰了也是活该的事儿。
脂粉,就是她们两种主要涂抹材料,胭脂和妆粉的统称。胭脂的起源,有商朝、春秋战国等不同的说法,总之很早期的妇女就开始搞这种面子工程了。妆粉据说是战国开始兴的,一开始有两种。一种是用白米捣碎了,掺上香料奔脸上就抹。这个叫“米粉”,抹到脸上,应该是叫米粉肉了,倒是一道不错的吃食。还有一种是用铅、锡什么的烧炼成白色的氧化物,然后碾碎了,叫“铅粉”,管妇女化妆品叫“铅华”,根儿就在这儿。让您说,往脸上糊铅粉,也不嫌沉,也不怕铅中毒,妇女的胆子大不大?而且谁亲她们脸谁也跟着倒霉。
现在的妇女,倒是不抹铅粉了。倒不是她们害怕了,或者顾及别人了;而是外国和国内的大骗子们,又弄出好多水基和和油基的新型化妆品来。这些玩艺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不管用(这倒无所谓),还有一个奏是贵。一瓶子什么什么油,能顶上20个猪肘子的价格,还得是天福号的!我奏是不明白那些个妇女是怎么想的,花钱买那个干吗?您买个肘子切切,就着二锅头一喝一吃,脸红扑扑的,那叫自然美,多好!剩下的肉皮擦擦脸,不也一样油光光的么?
真是不明白!所以孔子说了:“姑娘和孩子的心思,你猜了也白猜”!妓女的出现带动了脂粉制造业的发展。明代扬州的流娼进入广州,在河南珠江河畔开始皮肉生意。清初,妓院多设于南豪、小东门一带。到乾隆年间,广州娼妓业也已初具规模。清朝文人赵翼曰:“广州?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为生计。”
64、骰子
骰子在相声中提到的比较多了,《赌论》、杨少华先生的《赌博》中,都少不了骰子。这个东西起源很早,据说有2000多年了。到了我们老李家当政的唐朝,骰子的样式已经发展成和今天一样,一般用密度比较均匀、比较坚实的骨头或者牛角什么的制造。婉约派词人温庭筠姑娘有句词,叫“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可见他玩儿那骰子就是骨头做的,而且红色的“么”点上,嵌了红色的相思豆做装饰。
骰子本来只有么点是红色的,从唐明皇时候开始,四点也是红的了,这里边还有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李三郎和杨贵妃玩儿骰子,皇帝手气不好,只有最后一个骰子停在4点上才能赢。皇上也急了,蹲那儿直喊“四!四!给我出四!”结果还真出了个四。唐明皇非常高兴,当即命令高力士给“四”赐绯--给件儿红袍子穿以示奖赏,打那儿以后四点儿才是红的。日本人玩儿的骰子,据说就是从唐朝传过去的。但是日本骰子“四”那边不是红的,有人据此推论说,骰子是在唐明皇赐绯事件之前传过去的。
要说我们李家这老三也够花的:和小老婆一块儿发誓是他、唱戏的拿他说事儿、掷骰子也离不了他。所以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好,把出现又一个李老三的危险,从根儿上就给断绝了。
65、开张
据我所知,买卖铺户家所谓“开张”,至少包括三种情况。
其一、每天早上下板儿开门,有叫开张的。
其二、新店铺开始营业,这也是一般最常用的“开张”的意思。在这时候去祝贺,送个对联啊、送个“新张志喜”的幛子啊,叫“贺新张”,是会受到欢迎的。所以满不懂大爷和贾行家先生的药铺开张时候,陈皮匠去送对联,同时提出帮忙的请求,满大爷本就是忠厚人,“人家又送对子”,也就很外场地答应帮忙了。这个风气现在也还有,就是一般都改送花篮儿了。
其三、旧时店铺春节后下板,放鞭炮重新开始营业,也叫开张。而且开张后,如果第一个顾客是男的,会被认为是买卖兴旺的预兆;如果是妇女,就认为是冲了财神,今年不吉利。可惜这种风俗现在没有了,否则可以趁着他们开张时候,偕同一位女士走到店铺门口,和掌柜的明说:你要是识相,给多少多少钱,我就进去买块糖;要是不给,就请这位女士先进去,
该着你小子一年倒霉。这么一来,估计怎么也能弄几个钱。一上午要是串这么十家八家,到手的也够花一气的,而且比唱数来宝、念喜歌省劲儿多了。
可惜,可惜世道不古,这个风俗现在不兴了。我有时候真恨自己生晚了!
66、相声《卖估衣》和天津估衣街
裙衫袍褂列成行,布帐高支月下凉
急事临时绕道走,怕听争问买衣裳
甲:(吆喝)“谁买这一件皮袄啊原来当儿的啊。”
乙:“不错。”
甲:“黢的油儿的黑呀,福绫缎儿的面呀。”
乙:“不错。”
甲:“瞧完了面儿,翻过来再瞧里儿看这毛。”
乙:“是呀!”
甲:“九道弯亚赛罗丝转儿呀。”
乙:“不错。”
甲:“上有白,下有黄,又有黑,起了一个名儿呀三羊开泰的呀。”
乙:“不错。”
甲:“到了‘三九’天,滴水成冰点水成凌,别管它多冷,穿了我这件皮祆,在冰地里睡觉,雪地里去冲盹儿吧,怎么会就不知道冷啦。”
乙:皮袄暖和―――
甲:“早给冻挺啦。”
乙:哟,冻挺啦!是不知道冷啦。
这是著名相声《卖估衣》的一段节选,一段幽默的对白,把估衣这个行业写得活灵活现。但是,这个行业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了,年轻人都没有见过。清中晚期,天津就出现了估衣行,南市和估衣街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卖估衣,就是卖旧衣。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写有《估衣街竹枝词》一首:“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天津估衣街上主要店铺―――估衣店的经营活动。
当铺死当作估衣转手买卖赚大钱
家住南开区的刘凤林老先生告诉记者,旧时候天津当铺很多,曾有“四十八家当店齐”、“富贵无三辈”的说法,因此家中新制的丽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破产送进当铺,往往又无钱去赎回,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所有权转移到当铺手中。当铺即按堆儿编号售出,而估衣铺就是专门收购这些死当进而转手卖出赚钱的铺面。
事实上估衣这行是当铺的附庸,当铺把期满不赎的衣物作价转卖给估衣铺附设的包房,包房又加利转卖给中、小估衣铺。估衣铺买到一批估衣后,分别以单、夹、皮、棉以及被褥等类各置箱柜,存放库房,衣物不洁净的只加以晾晒而已。
“小三子,你去后库房看看,咱们号里死当衣物有多少了,把那些都拿出来卖了吧!”当铺孙掌柜指挥着号里的学徒,“哎,现在的年景不好啊,再加上那些败家子,咱们收的衣物可真是不少啊。”小伙计遵照掌柜的指示,把死当的衣物按照成色、料质、种类分好,每一堆都标好价格,就等着估衣铺来收货了。当铺可是他的衣食父母,别看是买别人的东西,
但还是要客气一些的。估衣店的掌柜来了,也就意味着他这里的死当衣物可以变现了。
中午过后市开张蓝布帐子撑起来
现在的天津卫,许多老人都买过估衣,穿过估衣。刘凤林老人对小时候买估衣的情形记忆犹新。“早年间,家里的条件不好,就经常去买些估衣回来。你可别认为估衣就完全是旧衣服,它的成色很杂,上至绫罗绸缎,下至粗细棉布,款式能够隔朝接代,相差半个世纪,而且新旧程度也很难辨认。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卖估衣这行确实有利可图。”
刘凤林告诉记者,当时天津卫卖估衣的有两个大市场,一个是南市三不管,另一个就是至今仍然很著名的估衣街了。估衣铺是估衣街上的威风,中午过后,街两侧的估衣铺都支出一丈宽的蓝布帐子,街上行人夏天不用打伞遮太阳晒,就能在这找到一片阴凉。估衣铺把衣服挂在门中,午后各店都摆摊子叫卖。一般地店门前设两个估衣摊,一是布衣摊,另一个是绸缎皮衣摊。把各种衣服分门别类,让卖的时候好卖,买的时候好买。
估衣当街吆喝卖一唱一和买卖成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喝做宣传。伙计们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货物逐件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喝出价码来:“这个吆喝卖,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招来无数围观的行人,有时交通为之堵塞。正如《同治都门记略》杂咏所云:“裙衫袍褂列成行,布帐高支月下凉。急事临时绕道走,怕听争问买衣裳。”
67、北京的卖估衣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张勋丁巳复辟时写道:
据老北京人回忆当时北京街上的情形说:那天早晨,**忽然叫各户悬挂龙旗,居民们没办法,只得用纸糊的旗子来应付;接着,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一个一个好像从棺材里面跑出来的人物;这时前门外有些铺子的生意也大为兴隆。一种是成衣铺,赶制龙旗发卖;一种是估衣铺,清朝袍褂成了刚封了官的遗老们争购的畅销货。这里所提的估衣,就是旧衣裳。抛开遗老们争购旧日袍褂的一时热闹之外,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估衣行也,是一项调剂民间日用生计的商业活动。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写有《估衣街竹枝词》首,他说道:
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
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估衣店的经营活动。其一,它所卖的衣裳多是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了剪子为估衣”。因为当时各城市的当铺很多,居民生活的变化既大又快,家中新制的各色鲜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为不合时尚或是经济破产,随即送进当铺。其后往往又无钱去回赎,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这些半新不旧的衣裳的所有权就转移到当铺手中。当铺为了兑现钱,即按堆儿编号售出。成批收卖者多为估衣铺,他们再把趸来的批货,分出三六九等,拿到估衣街市上售卖。卖估衣的伙计要一对一的当场吆喊:“快来瞧!快来看!这一件白灿灿、光闪闪、又轻又柔的滩羊皮袄呀,把它买了吧!……”真像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卖估衣》一模一样,毫不夸张。其声如歌唱,其神态如唱戏。卖主可以漫天要价,买主可以就地还价。诗中说“唱卖频”就是言此。买的既是旧衣服.当然也就“不知初制是何人”了!
在北京,卖估衣的买卖集中在前门外大栅栏、天桥和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在天津则集中在估衣街,估衣街西口立有一面牌楼,上写“沽上市廛”四个字。沽,是指天津旧有七十二沽。“沽上市廛”就是指天津的商市。两百年前清代文人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描写这条街“廊舍整洁,几及二里”,繁华绝似“吴(苏州)之阊门”。足知它当年繁荣的风貌。估衣街上有各种老字号、老商店,如吃饭饮宴,有老“八大成”洋广杂货商店“范永和”及京都达仁堂、老皮货凉席店也都在估衣街上当然,估衣街上最多的仍然是服装店与绸缎庄,如谦祥益、敦庆隆、元隆、瑞蚨祥鸿记等,估衣铺、估衣摊杂陈其间,行在闹市间的行人、顾客,有钱的去大店铺置办新装;无钱的可以在估衣摊上便宜地买件旧衣裳。此二景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
62、屁股帘儿
见马三立的《学外语》。今儿说屁股帘儿。这东西现在没有了,其实就是系在穿开裆裤的儿童屁股后边的一块方布。南方我不知道,我年青时候的北京还常见,而且第二字一般读轻声,听着象“屁乎帘儿”,也有顺势简化成“屁帘儿”的。这东西一般一尺多、二尺左右见方,上方两个角上缝有带子,好系在腰上。有夹的,但是多数似乎是棉的,又防冷又可以垫着坐。另外,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最简单的风筝,形状也是方形加两个飘带,由于象这个东西,也被叫做屁股帘儿,或者“屁帘儿”风筝。
屁股帘儿是比较有乡土色彩、比较土气的东西了,外国没听说有。所以马老在《学外语》里边说:屁股帘儿英文怎么说?不好说。我琢磨着,借助传统段子里边,把帽子翻译成“脑袋顶着”的思路,可以把屁股帘儿翻译成“underhip”,直译就是“屁股下面儿”的意思,就挺好。也许有人认为,这样不准确,屁股下面儿怎么就见得一定是屁股帘儿呢?我觉得,倒不用太叫真儿。英文中不准确的地方多了。英文管“手提电脑”叫“laptop”,直译就是“大腿上面”的意思,难道就准确么?固然,人坐着,可以把手提电脑放在大腿上面用,可放在那上面的,怎么就一定是手提电脑呢?头次看到“"laptop”这个词儿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姑娘”的意思呢。
63、脂粉
说完屁股帘儿,该说脂粉了。
相声《拴娃娃》里边,逗哏的母亲去朝山之前,就往脸上抹了不少。似乎天下的妇女们,全是这个路子。就凭这一点,我就不支持男女平等的说法。我认为,女的智力水平,应该说匹男的要高。我和多数男士一样,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个道理:往脸上抹糨子--即使是彩色糨子,就能显得好看些么?磕是广大妇女同志,毫不费劲儿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所以她们几千年来,孜孜不倦地往脸上抹啊抹的,不嫌累也不嫌烦。总之,男的的智力和毅力,和女的没法匹。另外我听说,古埃及的艳后,曾经用狮子尿液涂抹头发,好让秀发金光闪闪,这种想象力和为真善美牺牲的精神,真值得男士学习。那个叫安东尼的,连这么火的妇女都敢抱,估计鼻子和脑子都有问题,所以后来让人宰了也是活该的事儿。
脂粉,就是她们两种主要涂抹材料,胭脂和妆粉的统称。胭脂的起源,有商朝、春秋战国等不同的说法,总之很早期的妇女就开始搞这种面子工程了。妆粉据说是战国开始兴的,一开始有两种。一种是用白米捣碎了,掺上香料奔脸上就抹。这个叫“米粉”,抹到脸上,应该是叫米粉肉了,倒是一道不错的吃食。还有一种是用铅、锡什么的烧炼成白色的氧化物,然后碾碎了,叫“铅粉”,管妇女化妆品叫“铅华”,根儿就在这儿。让您说,往脸上糊铅粉,也不嫌沉,也不怕铅中毒,妇女的胆子大不大?而且谁亲她们脸谁也跟着倒霉。
现在的妇女,倒是不抹铅粉了。倒不是她们害怕了,或者顾及别人了;而是外国和国内的大骗子们,又弄出好多水基和和油基的新型化妆品来。这些玩艺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不管用(这倒无所谓),还有一个奏是贵。一瓶子什么什么油,能顶上20个猪肘子的价格,还得是天福号的!我奏是不明白那些个妇女是怎么想的,花钱买那个干吗?您买个肘子切切,就着二锅头一喝一吃,脸红扑扑的,那叫自然美,多好!剩下的肉皮擦擦脸,不也一样油光光的么?
真是不明白!所以孔子说了:“姑娘和孩子的心思,你猜了也白猜”!妓女的出现带动了脂粉制造业的发展。明代扬州的流娼进入广州,在河南珠江河畔开始皮肉生意。清初,妓院多设于南豪、小东门一带。到乾隆年间,广州娼妓业也已初具规模。清朝文人赵翼曰:“广州?船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为生计。”
64、骰子
骰子在相声中提到的比较多了,《赌论》、杨少华先生的《赌博》中,都少不了骰子。这个东西起源很早,据说有2000多年了。到了我们老李家当政的唐朝,骰子的样式已经发展成和今天一样,一般用密度比较均匀、比较坚实的骨头或者牛角什么的制造。婉约派词人温庭筠姑娘有句词,叫“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可见他玩儿那骰子就是骨头做的,而且红色的“么”点上,嵌了红色的相思豆做装饰。
骰子本来只有么点是红色的,从唐明皇时候开始,四点也是红的了,这里边还有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李三郎和杨贵妃玩儿骰子,皇帝手气不好,只有最后一个骰子停在4点上才能赢。皇上也急了,蹲那儿直喊“四!四!给我出四!”结果还真出了个四。唐明皇非常高兴,当即命令高力士给“四”赐绯--给件儿红袍子穿以示奖赏,打那儿以后四点儿才是红的。日本人玩儿的骰子,据说就是从唐朝传过去的。但是日本骰子“四”那边不是红的,有人据此推论说,骰子是在唐明皇赐绯事件之前传过去的。
要说我们李家这老三也够花的:和小老婆一块儿发誓是他、唱戏的拿他说事儿、掷骰子也离不了他。所以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好,把出现又一个李老三的危险,从根儿上就给断绝了。
65、开张
据我所知,买卖铺户家所谓“开张”,至少包括三种情况。
其一、每天早上下板儿开门,有叫开张的。
其二、新店铺开始营业,这也是一般最常用的“开张”的意思。在这时候去祝贺,送个对联啊、送个“新张志喜”的幛子啊,叫“贺新张”,是会受到欢迎的。所以满不懂大爷和贾行家先生的药铺开张时候,陈皮匠去送对联,同时提出帮忙的请求,满大爷本就是忠厚人,“人家又送对子”,也就很外场地答应帮忙了。这个风气现在也还有,就是一般都改送花篮儿了。
其三、旧时店铺春节后下板,放鞭炮重新开始营业,也叫开张。而且开张后,如果第一个顾客是男的,会被认为是买卖兴旺的预兆;如果是妇女,就认为是冲了财神,今年不吉利。可惜这种风俗现在没有了,否则可以趁着他们开张时候,偕同一位女士走到店铺门口,和掌柜的明说:你要是识相,给多少多少钱,我就进去买块糖;要是不给,就请这位女士先进去,
该着你小子一年倒霉。这么一来,估计怎么也能弄几个钱。一上午要是串这么十家八家,到手的也够花一气的,而且比唱数来宝、念喜歌省劲儿多了。
可惜,可惜世道不古,这个风俗现在不兴了。我有时候真恨自己生晚了!
66、相声《卖估衣》和天津估衣街
裙衫袍褂列成行,布帐高支月下凉
急事临时绕道走,怕听争问买衣裳
甲:(吆喝)“谁买这一件皮袄啊原来当儿的啊。”
乙:“不错。”
甲:“黢的油儿的黑呀,福绫缎儿的面呀。”
乙:“不错。”
甲:“瞧完了面儿,翻过来再瞧里儿看这毛。”
乙:“是呀!”
甲:“九道弯亚赛罗丝转儿呀。”
乙:“不错。”
甲:“上有白,下有黄,又有黑,起了一个名儿呀三羊开泰的呀。”
乙:“不错。”
甲:“到了‘三九’天,滴水成冰点水成凌,别管它多冷,穿了我这件皮祆,在冰地里睡觉,雪地里去冲盹儿吧,怎么会就不知道冷啦。”
乙:皮袄暖和―――
甲:“早给冻挺啦。”
乙:哟,冻挺啦!是不知道冷啦。
这是著名相声《卖估衣》的一段节选,一段幽默的对白,把估衣这个行业写得活灵活现。但是,这个行业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了,年轻人都没有见过。清中晚期,天津就出现了估衣行,南市和估衣街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卖估衣,就是卖旧衣。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写有《估衣街竹枝词》一首:“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天津估衣街上主要店铺―――估衣店的经营活动。
当铺死当作估衣转手买卖赚大钱
家住南开区的刘凤林老先生告诉记者,旧时候天津当铺很多,曾有“四十八家当店齐”、“富贵无三辈”的说法,因此家中新制的丽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破产送进当铺,往往又无钱去赎回,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所有权转移到当铺手中。当铺即按堆儿编号售出,而估衣铺就是专门收购这些死当进而转手卖出赚钱的铺面。
事实上估衣这行是当铺的附庸,当铺把期满不赎的衣物作价转卖给估衣铺附设的包房,包房又加利转卖给中、小估衣铺。估衣铺买到一批估衣后,分别以单、夹、皮、棉以及被褥等类各置箱柜,存放库房,衣物不洁净的只加以晾晒而已。
“小三子,你去后库房看看,咱们号里死当衣物有多少了,把那些都拿出来卖了吧!”当铺孙掌柜指挥着号里的学徒,“哎,现在的年景不好啊,再加上那些败家子,咱们收的衣物可真是不少啊。”小伙计遵照掌柜的指示,把死当的衣物按照成色、料质、种类分好,每一堆都标好价格,就等着估衣铺来收货了。当铺可是他的衣食父母,别看是买别人的东西,
但还是要客气一些的。估衣店的掌柜来了,也就意味着他这里的死当衣物可以变现了。
中午过后市开张蓝布帐子撑起来
现在的天津卫,许多老人都买过估衣,穿过估衣。刘凤林老人对小时候买估衣的情形记忆犹新。“早年间,家里的条件不好,就经常去买些估衣回来。你可别认为估衣就完全是旧衣服,它的成色很杂,上至绫罗绸缎,下至粗细棉布,款式能够隔朝接代,相差半个世纪,而且新旧程度也很难辨认。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卖估衣这行确实有利可图。”
刘凤林告诉记者,当时天津卫卖估衣的有两个大市场,一个是南市三不管,另一个就是至今仍然很著名的估衣街了。估衣铺是估衣街上的威风,中午过后,街两侧的估衣铺都支出一丈宽的蓝布帐子,街上行人夏天不用打伞遮太阳晒,就能在这找到一片阴凉。估衣铺把衣服挂在门中,午后各店都摆摊子叫卖。一般地店门前设两个估衣摊,一是布衣摊,另一个是绸缎皮衣摊。把各种衣服分门别类,让卖的时候好卖,买的时候好买。
估衣当街吆喝卖一唱一和买卖成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喝做宣传。伙计们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货物逐件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喝出价码来:“这个吆喝卖,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招来无数围观的行人,有时交通为之堵塞。正如《同治都门记略》杂咏所云:“裙衫袍褂列成行,布帐高支月下凉。急事临时绕道走,怕听争问买衣裳。”
67、北京的卖估衣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张勋丁巳复辟时写道:
据老北京人回忆当时北京街上的情形说:那天早晨,**忽然叫各户悬挂龙旗,居民们没办法,只得用纸糊的旗子来应付;接着,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一个一个好像从棺材里面跑出来的人物;这时前门外有些铺子的生意也大为兴隆。一种是成衣铺,赶制龙旗发卖;一种是估衣铺,清朝袍褂成了刚封了官的遗老们争购的畅销货。这里所提的估衣,就是旧衣裳。抛开遗老们争购旧日袍褂的一时热闹之外,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估衣行也,是一项调剂民间日用生计的商业活动。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写有《估衣街竹枝词》首,他说道:
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
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估衣店的经营活动。其一,它所卖的衣裳多是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了剪子为估衣”。因为当时各城市的当铺很多,居民生活的变化既大又快,家中新制的各色鲜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为不合时尚或是经济破产,随即送进当铺。其后往往又无钱去回赎,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这些半新不旧的衣裳的所有权就转移到当铺手中。当铺为了兑现钱,即按堆儿编号售出。成批收卖者多为估衣铺,他们再把趸来的批货,分出三六九等,拿到估衣街市上售卖。卖估衣的伙计要一对一的当场吆喊:“快来瞧!快来看!这一件白灿灿、光闪闪、又轻又柔的滩羊皮袄呀,把它买了吧!……”真像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卖估衣》一模一样,毫不夸张。其声如歌唱,其神态如唱戏。卖主可以漫天要价,买主可以就地还价。诗中说“唱卖频”就是言此。买的既是旧衣服.当然也就“不知初制是何人”了!
在北京,卖估衣的买卖集中在前门外大栅栏、天桥和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在天津则集中在估衣街,估衣街西口立有一面牌楼,上写“沽上市廛”四个字。沽,是指天津旧有七十二沽。“沽上市廛”就是指天津的商市。两百年前清代文人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描写这条街“廊舍整洁,几及二里”,繁华绝似“吴(苏州)之阊门”。足知它当年繁荣的风貌。估衣街上有各种老字号、老商店,如吃饭饮宴,有老“八大成”洋广杂货商店“范永和”及京都达仁堂、老皮货凉席店也都在估衣街上当然,估衣街上最多的仍然是服装店与绸缎庄,如谦祥益、敦庆隆、元隆、瑞蚨祥鸿记等,估衣铺、估衣摊杂陈其间,行在闹市间的行人、顾客,有钱的去大店铺置办新装;无钱的可以在估衣摊上便宜地买件旧衣裳。此二景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