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剧目下载:
【知识点滴】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六)
50、韩复榘爱看戏吗?
其实,当年老韩如何看戏,还真有人见过。此人即是济南已故名学者徐北文。徐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山东省民众教育馆”任干事,其父为省立乡师(在泰安)校长,且本人是话剧演员出身,不但见过老韩,而且见过老韩看戏,也并不稀奇。
昔日徐北文撰写过几篇“老韩逸话”。至于逸话中说,当年韩复榘对书生出身的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敬重倚仗而深信不疑;放手让北大教授梁漱溟在山东搞乡村建设,划出邹平等县区,把军政文教大权均交梁掌握等情节,就不必细说了。今单说徐先生写老韩看戏。他说:“***”事变之后,一次上演《文天祥》之际,忽然一着灰色军装之副官到后台下令‘停演’,大家正疑惧时,只见韩氏身着长袍马褂,手持旱烟袋悄然登台,向观众发话道:‘王先生编的戏很不一般,兄弟以为大有深意,列位好好想象。这才叫移风易俗哩!’经他这一即兴式的表彰,晦鸣社名声大噪。”(见徐北文《“韩青天”与山东文教界》)
余生也晚,徐先生见过老韩,本人没有见过。不过,大活人没见过,但老韩写的字却是见过的。当年我在济南老一中读书,每日从按察司街上过。记得按察司街南口进去不远路东,是当年民国“裕鲁当”(总店)。其高大库房门楣上方,石刻“裕鲁当”三个大字即为老韩所书(左下有“韩复榘”落款),字为柳体,写得相当不错。
上世纪80年代后,这座裕鲁当大院成为济南市一轻局职工中专的校园。至于何时拆除的,就不得而知了。信史不存,死无对证。看来,老韩也就只好被这样“冤枉”下去了。不过,在下很是怀疑:民国史上的那些事儿,如今被世人信以为真者,恐怕远不止这小事一桩吧。
51、面铺
作为世俗生活再现的段子,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素材。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有段非常著名的单口小段《吃饺子》,里面讲述的是旧社会艺人生活窘迫,想尽办法到面铺赊二斤白面包饺子过年的辛酸故事。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莫过于,赊面过程中由唱喜歌不与,到唱丧歌反得的那一段。不管怎么着,面铺掌柜的就是不给情面。
唱喜歌作为喜剧,它是深刻的,作为史料,其亦依然。在老天津卫,乞丐中也存在着一个类似于“丐帮”的有组织、有轨约的团体,并且分若干种类,互不相扰,须经师传授,统称“在家门”。而现场编词,先唱喜歌,若不与,则唱丧歌祭文之类便是其中之一门。最厉害的一门,是以伤身获财的,一般手持利刃登门索讨,若不与,则以刀刃划破自己的头皮,鲜血横流,到底不起,不与不走。盗亦有道,虽持利刃,但行规严禁伤他人劫财,严守乞讨之责。
再如传统相声《数来宝》中的“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了棺材铺,说棺材,一头大一头小,装上死人跑不了,装上活人受不了”。《大相面》中的“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的两头堵,其实都不是相声的创造,而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对此《大公报》就有过一字不差的明确记载。可见这些相声中的噱头,完全都是来源于当时天津卫的市井生活。
52、天津“瞎子会”
传统段子《怯算命》中描绘了一位假失目先生的骗钱伎俩,其实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资源。在查阅民国新闻史料时,曾发现这样一段记载:“卜者大多数是在都市里过活,就我们天津来说,差不多到处全可以看见的,繁华的商场是不用说了,就是那僻静的小胡同里,也时常可以听得见竹板和弦子的敲击声,他们大别可以分作亮,一种是没有眼的瞎子,一种是有眼而为生活之鞭所迫的。”看了这段形象地记载,我们突然发现舞台上的传统相声是多么的可爱,不但可以制造欢笑,更可以再现历史。如果我们再深挖一步,就会发现这些算命的“瞎子”们也是有组织的,其名叫“瞎子会”。这个集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卫兴盛一时。史料记载:“瞎子会是瞎子的集团,是他们保卫个人生活的机关……所有的事情,通通由两个会长管理,什么生意地的分配,向官府的qing愿,临时会议的召集……在每年末尾要有一次会议,以备来年进行工作”[1933年8月1日天津《大公报》]。在社会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和行规,比如忌讳给死人算命。一旦给死人算了名,瞎子会便会组织众会员到死人的家里要求“挂红”【 把所有的马杆都放在系有彩条的太师椅上】,
否则不惜动武。在当时那个年代,艺人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创作这些具有社会意义的段子是随时有可能受到攻击和迫害的。据相声名家刘文步先生回忆,在解放前的天津鸟市,就有一名相声艺人在说段子时,被台底下的人对号入座,而遭毒打,险些丧命。最后多亏地面上出人协调,艺人喝了两大舀剃头污水,并罚几年之内不准到此演出。此类事件比比皆是,一幅鲜活的老天津卫市井图迎面而来。
53、牙粉袋儿
常宝?、赵佩如的老相声《牙粉袋儿》,揭露了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推行“强化治安”愚民政策,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后果。最后,一代白面的钱只能买一袋牙粉。
牙粉曾经是群众主要的刷牙用品。五十年代以后逐渐被牙膏所替代。尤其是青年人对老式牙粉比较陌生。解放初,一代牙粉(纸袋装)只不过一角多钱,一袋面粉(50斤)8---9元钱。
54、鸣锣开道
《收地租》里边讲到,官员出巡鸣锣的事情。近读李乔先生的《清代官场百态》中有论及。更加可喜的是,在网上也找到了这段。可惜这本书的内容,网上只找到两段,要是有这书就好了。原文征引如下:
明清时官员出门要鸣锣开道。其鸣锣的次数,依官职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让让开”、“军民人等齐闪开”(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至于说到“小七爷”的“长兴锣”(是这三个字么?),没有看到有关记载。另外,不知道马老在创作《汽车喇叭声》前,是否借鉴了这些情况。
55、知县见巡抚
刘宝瑞先生的《知县见巡抚》,可谓谑而虐了。按《清代官场百态》中,也提到一个知县见巡抚的趣事,网上正好也有,也转贴在这里:清代官场流行端茶送客之习。据考证源自宋元时的点汤(上开水或饮料)送客。《现窗纪谈》云:“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清代一县令拜见新任巡抚,依礼必须着整齐官服,但时值三伏,暑热难耐,加之较胖,不断挥扇鼓风。巡抚厌其挥扇,许其免褂,但免褂后,仍挥扇不止。巡抚又令其脱去蟒袍,但他还是嫌热而挥扇,巡抚对其轻慢的态度十分不满,意欲戏弄之。就说:“你干脆把内衣全脱了才凉快呢!”他遵令刚将内衣脱下,巡抚就把茶端起来,侍役遂高喊:“送客!”县令只好光着膀子夹着衣服,退了出去,狼狈之极。
所以现在减肥的人多,可见都是憋着以后当官儿的。最近闹非典,加上大家上咱们网站时间比较长,估计都得见瘦,好事儿!建议大家坚持住,千万继续减肥,免得影响前途。而且现在妇女解放了,当高级干部的也多,回头您在人家面前脱褂子兀的,落个骚扰的罪名,就更危险了。
56、满汉全席实情---真正的满汉全席您见过吗?
听名字就知道是清朝开始兴的,源于康熙年间,原来是官席,只在宫里和官府中用。乾隆嘉靖时期传入民间。一说全席有热菜134道、48冷盘还有各式点心。到底多少道菜,说法不一,但总之一共200多样是有的。近年听说有些个洋人,集资在北京请人做过一次满汉全席,吃了将近一星期才吃完,要我说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57、念殃和秧子
郭荣启先生的《打牌论》中,输钱的人指责别人说“你是秧子,天天拿钱这儿捐来,我陪着你可受不了。”
乱云飞散先生在另一帖中提到念殃,我回了一帖,在这儿也顺便说一下。念殃有“说破话”,即说不吉利的话的意思,但是程度还没到“诅咒”、“咒骂”那么严重。这个“殃”,指的是人死后的煞气,总念叨这个,自然是不吉利的。爱说破话,特别是对已经定下来的事情,还是唠叨起来没完,招人烦,就有可能遭到这样的叱责:“你丫少这儿念殃啊”。天津宫白羽先生的名著《十二金钱镖》里边,描写了一个爱念殃的镖师,叫乔茂,我认为是近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旧时还有开殃榜、出殃的说法。遭殃也是这个意思。传统相声《开殃榜》对此叙述甚详,可以参见。我常常想,相声基本和百科全书一个路子,里边嘛都有。可一套百科全书得多少钱啊?看着还怪没劲的。
另外一个“秧”字相声里边也常常提到。这个秧是“幼苗”、“幼小的动物”的意思,比如秧苗、鱼秧子、猪秧子等等。从这个含义引申,又管“幼稚、没有经验、技能比较差”的人也叫“秧子”,而且含贬义,比如“财主秧子”。郭荣启先生的《打牌论》中,输钱的人指责别人说“你是秧子,天天拿钱这儿捐来,我陪着你可受不了。”意思就是埋怨指责人家技术低下,等于帮了幸家儿忙,连累他也输钱了。这样牌品的人,大家自然都不喜欢,所以最近几年,很少有人和我玩麻将了。
58、顶盖儿肥
马志明、谢天顺先生的《卖五器》,咱们这儿不少朋友都认为超过马老、赵先生的版本,我也有同感。马先生在提到家里东西的时候,用“几间屋子顶盖儿肥”形容其多。最近读到薛宝琨回忆候宝林先生的文章,提到76年他们一起吃螃蟹庆祝时,说螃蟹个个“顶盖儿肥”,这才知道,感情这个“顶盖儿肥”,最早是用来形容螃蟹子多、肥实的,不知对否。虽为北方人,但确实爱吃螃蟹。我觉得海蟹不如河蟹,尖脐不如团脐;马善人说他们家河沟里边的螃蟹,都是大个儿团脐,看来喜欢团脐的人多。我认识的人里边,只有一个爱吃海蟹的,理由是河蟹小,吃起来太费劲,真是怪论。
另76年的时候我还年幼,打倒四人帮的具体情况记不清了。只是模糊记得悼念总理那天晚上,父亲本来是想带我去天安门看看的。刚走到大院门口,碰上一个邻居,说已经乱起来了,我们就没去。现在的说法是,粉碎四人帮消息传出那天,家家吃螃蟹,但我们那块儿的情况,确实是记不清了
。
59、开脸儿
在传统相声《姚家井》里边提到。指旧时婚礼前后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用细线绞掉额头、脸颊和脖子上的绒毛,多由公婆、丈夫、子女齐全的的“全福人”操作,标志着新娘由姑娘转成媳妇。山东有的地方儿婚后三天开脸,有的地方在上轿前进行或者入洞房前开脸。无论时候,象征意义则一,奏是区别已婚未婚。现在没听说姑娘还开脸儿了,倒是不少小伙子脸面闹得特别的油光水滑儿,不知道是不是开脸儿开的。
60、洗三
传统相声《叫堂会》中涉及。不少地方都有这种育儿习俗,也叫洗三朝。新生儿出生三天后,家人采集槐枝、中草药煮水,请收生婆或老人为婴儿洗礼,并唱祝辞。洗完之后,用姜片艾团擦关节,用葱打三下,取聪(葱)明伶俐之意。多迷信啊!要是盼孩子有福气,是不是还得拿蝙蝠在孩子身上打磨打磨啊?孩子受得了么孩子?据《中华风俗百科》分析,此风俗意义有三,一个是卫生需要、二有祝福之意、三含有避除灾崇的目的。我还有个猜想,孩子出生三天内也许比较脆弱,过了三天立住了,过了一关了,才有此祝贺之举。我们老李家的儿媳妇杨贵妃收安禄山当干儿子时候,也洗儿来着,那就纯粹是逗闷子了。不知道当时安总什么打扮,反正估计一身水。
61、官窑、硬五彩
马志明先生还提到,他们家的瓷器是“官窑定烧的硬五彩,掉地上当当山响都摔不碎”。个人比较喜欢瓷器,觉得这句词儿颇有道理。愿把有关的情况说说。
我们平常见到的彩瓷,以五彩和粉彩两种为多,都是两次烧制而成的。五彩是在烧制过的瓷胎釉面上着色,然后再送到770-800摄氏度的彩炉中二次烧制而成。五彩的特点是色彩呈琉璃状、有坚硬的感觉,所以又称为“硬彩”、“硬五彩”。粉彩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工艺,在着色时候掺入粉质,上彩后二次烧制的温度也低于五彩,再加上其他工艺手段,所以烧成后色彩显得粉润柔和,又称作“软彩”。由上可见,传统相声的台词,许多是有生活根据的。
官窑是官方营建主持的窑场,产品一般都是供宫廷使用。明清两代的御窑场都设在鼎鼎大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从乾隆年间,规定由九江关使管理御窑场。马志明先生说,他的二祖父在九江当过道台,所以有机会弄到官窑产品,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不知道这个词儿是谁先用的,但是马志明先生研究段子严谨的作风我非常钦佩。最近他在塘沽表演《白事会》,把多年来讹误的关于”当大事“的台词也改正了,这真不是随便一个演员就能做到的。
还是说回到官窑上来。官窑产品由于是御用,所以烧制时候不计成本,质量非常高。烧出的调羹比一般的结实,倒也有可能。正因为是精品,加之数量有限,流到民间的更少,所以一直被收藏者所珍爱,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价格都非常高昂。相近时期、类似器型的产品,官窑货的价格一般能比民窑产品高百倍、甚至千、万倍以上。
1997年,我在北京的一个拍卖会上,花大价钱,买下了一件康熙官窑定烧的硬五彩。这件瓷器高26.11公分,为玛丽莲.梦露站立像,她双手正捂住飞扬的裙子,神态生动,釉色鲜艳,一看就知道是官窑货。我先后请几个专家来鉴定,这么大的专家,看到这件宝物,竟然毫无例外地惊喜得目瞪口呆!愣没有一个敢评论的!!全都羡慕地叹着气!!!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
50、韩复榘爱看戏吗?
其实,当年老韩如何看戏,还真有人见过。此人即是济南已故名学者徐北文。徐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山东省民众教育馆”任干事,其父为省立乡师(在泰安)校长,且本人是话剧演员出身,不但见过老韩,而且见过老韩看戏,也并不稀奇。
昔日徐北文撰写过几篇“老韩逸话”。至于逸话中说,当年韩复榘对书生出身的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敬重倚仗而深信不疑;放手让北大教授梁漱溟在山东搞乡村建设,划出邹平等县区,把军政文教大权均交梁掌握等情节,就不必细说了。今单说徐先生写老韩看戏。他说:“***”事变之后,一次上演《文天祥》之际,忽然一着灰色军装之副官到后台下令‘停演’,大家正疑惧时,只见韩氏身着长袍马褂,手持旱烟袋悄然登台,向观众发话道:‘王先生编的戏很不一般,兄弟以为大有深意,列位好好想象。这才叫移风易俗哩!’经他这一即兴式的表彰,晦鸣社名声大噪。”(见徐北文《“韩青天”与山东文教界》)
余生也晚,徐先生见过老韩,本人没有见过。不过,大活人没见过,但老韩写的字却是见过的。当年我在济南老一中读书,每日从按察司街上过。记得按察司街南口进去不远路东,是当年民国“裕鲁当”(总店)。其高大库房门楣上方,石刻“裕鲁当”三个大字即为老韩所书(左下有“韩复榘”落款),字为柳体,写得相当不错。
上世纪80年代后,这座裕鲁当大院成为济南市一轻局职工中专的校园。至于何时拆除的,就不得而知了。信史不存,死无对证。看来,老韩也就只好被这样“冤枉”下去了。不过,在下很是怀疑:民国史上的那些事儿,如今被世人信以为真者,恐怕远不止这小事一桩吧。
51、面铺
作为世俗生活再现的段子,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素材。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有段非常著名的单口小段《吃饺子》,里面讲述的是旧社会艺人生活窘迫,想尽办法到面铺赊二斤白面包饺子过年的辛酸故事。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莫过于,赊面过程中由唱喜歌不与,到唱丧歌反得的那一段。不管怎么着,面铺掌柜的就是不给情面。
唱喜歌作为喜剧,它是深刻的,作为史料,其亦依然。在老天津卫,乞丐中也存在着一个类似于“丐帮”的有组织、有轨约的团体,并且分若干种类,互不相扰,须经师传授,统称“在家门”。而现场编词,先唱喜歌,若不与,则唱丧歌祭文之类便是其中之一门。最厉害的一门,是以伤身获财的,一般手持利刃登门索讨,若不与,则以刀刃划破自己的头皮,鲜血横流,到底不起,不与不走。盗亦有道,虽持利刃,但行规严禁伤他人劫财,严守乞讨之责。
再如传统相声《数来宝》中的“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了棺材铺,说棺材,一头大一头小,装上死人跑不了,装上活人受不了”。《大相面》中的“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的两头堵,其实都不是相声的创造,而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对此《大公报》就有过一字不差的明确记载。可见这些相声中的噱头,完全都是来源于当时天津卫的市井生活。
52、天津“瞎子会”
传统段子《怯算命》中描绘了一位假失目先生的骗钱伎俩,其实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资源。在查阅民国新闻史料时,曾发现这样一段记载:“卜者大多数是在都市里过活,就我们天津来说,差不多到处全可以看见的,繁华的商场是不用说了,就是那僻静的小胡同里,也时常可以听得见竹板和弦子的敲击声,他们大别可以分作亮,一种是没有眼的瞎子,一种是有眼而为生活之鞭所迫的。”看了这段形象地记载,我们突然发现舞台上的传统相声是多么的可爱,不但可以制造欢笑,更可以再现历史。如果我们再深挖一步,就会发现这些算命的“瞎子”们也是有组织的,其名叫“瞎子会”。这个集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卫兴盛一时。史料记载:“瞎子会是瞎子的集团,是他们保卫个人生活的机关……所有的事情,通通由两个会长管理,什么生意地的分配,向官府的qing愿,临时会议的召集……在每年末尾要有一次会议,以备来年进行工作”[1933年8月1日天津《大公报》]。在社会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和行规,比如忌讳给死人算命。一旦给死人算了名,瞎子会便会组织众会员到死人的家里要求“挂红”【 把所有的马杆都放在系有彩条的太师椅上】,
否则不惜动武。在当时那个年代,艺人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创作这些具有社会意义的段子是随时有可能受到攻击和迫害的。据相声名家刘文步先生回忆,在解放前的天津鸟市,就有一名相声艺人在说段子时,被台底下的人对号入座,而遭毒打,险些丧命。最后多亏地面上出人协调,艺人喝了两大舀剃头污水,并罚几年之内不准到此演出。此类事件比比皆是,一幅鲜活的老天津卫市井图迎面而来。
53、牙粉袋儿
常宝?、赵佩如的老相声《牙粉袋儿》,揭露了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推行“强化治安”愚民政策,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后果。最后,一代白面的钱只能买一袋牙粉。
牙粉曾经是群众主要的刷牙用品。五十年代以后逐渐被牙膏所替代。尤其是青年人对老式牙粉比较陌生。解放初,一代牙粉(纸袋装)只不过一角多钱,一袋面粉(50斤)8---9元钱。
54、鸣锣开道
《收地租》里边讲到,官员出巡鸣锣的事情。近读李乔先生的《清代官场百态》中有论及。更加可喜的是,在网上也找到了这段。可惜这本书的内容,网上只找到两段,要是有这书就好了。原文征引如下:
明清时官员出门要鸣锣开道。其鸣锣的次数,依官职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让让开”、“军民人等齐闪开”(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至于说到“小七爷”的“长兴锣”(是这三个字么?),没有看到有关记载。另外,不知道马老在创作《汽车喇叭声》前,是否借鉴了这些情况。
55、知县见巡抚
刘宝瑞先生的《知县见巡抚》,可谓谑而虐了。按《清代官场百态》中,也提到一个知县见巡抚的趣事,网上正好也有,也转贴在这里:清代官场流行端茶送客之习。据考证源自宋元时的点汤(上开水或饮料)送客。《现窗纪谈》云:“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清代一县令拜见新任巡抚,依礼必须着整齐官服,但时值三伏,暑热难耐,加之较胖,不断挥扇鼓风。巡抚厌其挥扇,许其免褂,但免褂后,仍挥扇不止。巡抚又令其脱去蟒袍,但他还是嫌热而挥扇,巡抚对其轻慢的态度十分不满,意欲戏弄之。就说:“你干脆把内衣全脱了才凉快呢!”他遵令刚将内衣脱下,巡抚就把茶端起来,侍役遂高喊:“送客!”县令只好光着膀子夹着衣服,退了出去,狼狈之极。
所以现在减肥的人多,可见都是憋着以后当官儿的。最近闹非典,加上大家上咱们网站时间比较长,估计都得见瘦,好事儿!建议大家坚持住,千万继续减肥,免得影响前途。而且现在妇女解放了,当高级干部的也多,回头您在人家面前脱褂子兀的,落个骚扰的罪名,就更危险了。
56、满汉全席实情---真正的满汉全席您见过吗?
听名字就知道是清朝开始兴的,源于康熙年间,原来是官席,只在宫里和官府中用。乾隆嘉靖时期传入民间。一说全席有热菜134道、48冷盘还有各式点心。到底多少道菜,说法不一,但总之一共200多样是有的。近年听说有些个洋人,集资在北京请人做过一次满汉全席,吃了将近一星期才吃完,要我说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57、念殃和秧子
郭荣启先生的《打牌论》中,输钱的人指责别人说“你是秧子,天天拿钱这儿捐来,我陪着你可受不了。”
乱云飞散先生在另一帖中提到念殃,我回了一帖,在这儿也顺便说一下。念殃有“说破话”,即说不吉利的话的意思,但是程度还没到“诅咒”、“咒骂”那么严重。这个“殃”,指的是人死后的煞气,总念叨这个,自然是不吉利的。爱说破话,特别是对已经定下来的事情,还是唠叨起来没完,招人烦,就有可能遭到这样的叱责:“你丫少这儿念殃啊”。天津宫白羽先生的名著《十二金钱镖》里边,描写了一个爱念殃的镖师,叫乔茂,我认为是近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旧时还有开殃榜、出殃的说法。遭殃也是这个意思。传统相声《开殃榜》对此叙述甚详,可以参见。我常常想,相声基本和百科全书一个路子,里边嘛都有。可一套百科全书得多少钱啊?看着还怪没劲的。
另外一个“秧”字相声里边也常常提到。这个秧是“幼苗”、“幼小的动物”的意思,比如秧苗、鱼秧子、猪秧子等等。从这个含义引申,又管“幼稚、没有经验、技能比较差”的人也叫“秧子”,而且含贬义,比如“财主秧子”。郭荣启先生的《打牌论》中,输钱的人指责别人说“你是秧子,天天拿钱这儿捐来,我陪着你可受不了。”意思就是埋怨指责人家技术低下,等于帮了幸家儿忙,连累他也输钱了。这样牌品的人,大家自然都不喜欢,所以最近几年,很少有人和我玩麻将了。
58、顶盖儿肥
马志明、谢天顺先生的《卖五器》,咱们这儿不少朋友都认为超过马老、赵先生的版本,我也有同感。马先生在提到家里东西的时候,用“几间屋子顶盖儿肥”形容其多。最近读到薛宝琨回忆候宝林先生的文章,提到76年他们一起吃螃蟹庆祝时,说螃蟹个个“顶盖儿肥”,这才知道,感情这个“顶盖儿肥”,最早是用来形容螃蟹子多、肥实的,不知对否。虽为北方人,但确实爱吃螃蟹。我觉得海蟹不如河蟹,尖脐不如团脐;马善人说他们家河沟里边的螃蟹,都是大个儿团脐,看来喜欢团脐的人多。我认识的人里边,只有一个爱吃海蟹的,理由是河蟹小,吃起来太费劲,真是怪论。
另76年的时候我还年幼,打倒四人帮的具体情况记不清了。只是模糊记得悼念总理那天晚上,父亲本来是想带我去天安门看看的。刚走到大院门口,碰上一个邻居,说已经乱起来了,我们就没去。现在的说法是,粉碎四人帮消息传出那天,家家吃螃蟹,但我们那块儿的情况,确实是记不清了
。
59、开脸儿
在传统相声《姚家井》里边提到。指旧时婚礼前后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用细线绞掉额头、脸颊和脖子上的绒毛,多由公婆、丈夫、子女齐全的的“全福人”操作,标志着新娘由姑娘转成媳妇。山东有的地方儿婚后三天开脸,有的地方在上轿前进行或者入洞房前开脸。无论时候,象征意义则一,奏是区别已婚未婚。现在没听说姑娘还开脸儿了,倒是不少小伙子脸面闹得特别的油光水滑儿,不知道是不是开脸儿开的。
60、洗三
传统相声《叫堂会》中涉及。不少地方都有这种育儿习俗,也叫洗三朝。新生儿出生三天后,家人采集槐枝、中草药煮水,请收生婆或老人为婴儿洗礼,并唱祝辞。洗完之后,用姜片艾团擦关节,用葱打三下,取聪(葱)明伶俐之意。多迷信啊!要是盼孩子有福气,是不是还得拿蝙蝠在孩子身上打磨打磨啊?孩子受得了么孩子?据《中华风俗百科》分析,此风俗意义有三,一个是卫生需要、二有祝福之意、三含有避除灾崇的目的。我还有个猜想,孩子出生三天内也许比较脆弱,过了三天立住了,过了一关了,才有此祝贺之举。我们老李家的儿媳妇杨贵妃收安禄山当干儿子时候,也洗儿来着,那就纯粹是逗闷子了。不知道当时安总什么打扮,反正估计一身水。
61、官窑、硬五彩
马志明先生还提到,他们家的瓷器是“官窑定烧的硬五彩,掉地上当当山响都摔不碎”。个人比较喜欢瓷器,觉得这句词儿颇有道理。愿把有关的情况说说。
我们平常见到的彩瓷,以五彩和粉彩两种为多,都是两次烧制而成的。五彩是在烧制过的瓷胎釉面上着色,然后再送到770-800摄氏度的彩炉中二次烧制而成。五彩的特点是色彩呈琉璃状、有坚硬的感觉,所以又称为“硬彩”、“硬五彩”。粉彩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工艺,在着色时候掺入粉质,上彩后二次烧制的温度也低于五彩,再加上其他工艺手段,所以烧成后色彩显得粉润柔和,又称作“软彩”。由上可见,传统相声的台词,许多是有生活根据的。
官窑是官方营建主持的窑场,产品一般都是供宫廷使用。明清两代的御窑场都设在鼎鼎大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从乾隆年间,规定由九江关使管理御窑场。马志明先生说,他的二祖父在九江当过道台,所以有机会弄到官窑产品,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不知道这个词儿是谁先用的,但是马志明先生研究段子严谨的作风我非常钦佩。最近他在塘沽表演《白事会》,把多年来讹误的关于”当大事“的台词也改正了,这真不是随便一个演员就能做到的。
还是说回到官窑上来。官窑产品由于是御用,所以烧制时候不计成本,质量非常高。烧出的调羹比一般的结实,倒也有可能。正因为是精品,加之数量有限,流到民间的更少,所以一直被收藏者所珍爱,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价格都非常高昂。相近时期、类似器型的产品,官窑货的价格一般能比民窑产品高百倍、甚至千、万倍以上。
1997年,我在北京的一个拍卖会上,花大价钱,买下了一件康熙官窑定烧的硬五彩。这件瓷器高26.11公分,为玛丽莲.梦露站立像,她双手正捂住飞扬的裙子,神态生动,釉色鲜艳,一看就知道是官窑货。我先后请几个专家来鉴定,这么大的专家,看到这件宝物,竟然毫无例外地惊喜得目瞪口呆!愣没有一个敢评论的!!全都羡慕地叹着气!!!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