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民俗:关于“五大家”与民间的“俗信”和“杂信”唱词台词 剧本剧情介绍

相声民俗:关于“五大家”与民间的“俗信”和“杂信”
  民俗当中历来是儒、释、道三家各占一席。不过,民间由于受某些会道门和巫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信仰比较复杂,有在正统宗教之外的信仰。如供奉所谓“五大仙”(五大家)的,即狐(狐狸)、黄<黄鼬)、白(刺猬)、柳(蛇)、灰(鼠)。宗教界谓此为“邪信”,以区别于本门宗教的“正信”。另外,有的信仰和供奉的对象,显然出于某一正统宗教,但又不甚“规范”,宗教界谓此为“俗信”。
  民间由于受“三教圆融”思潮的影响,往往佛、道不分,而统归之于“佛”。再加上“三教”之外的某些“俗信”,即成“杂信”。旧指所谓“多神主义”是也。
  清末民初,民间的信仰即不甚规范,居民主要是以“杂信”居多。
门神,大多用纸像,多用唐朝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戎装像,一位白脸,一位黑脸。独门独院的住户,一律贴在街门上,大杂院的住户,有贴在自己屋门上的。但是,凡是街门上有”门心”(固定形式的对联)的,就不再劳门神爷的大驾了。
  门神无任何“待遇”,春节被请来之后,即“义务”值班  守户站岗,不受任何祭祀、香火、供养。贫户的门神刚刚“上岗”,碰巧就许挨上讨债的人两烟袋锅子。
  土地爷因象征土地,故放在上屋桌子底下供奉,供器仅一香炉而已。每日晨、昏皆有香火,逢年有少量点心、蒸食之类的供品,但亦不免为猫、狗所偷食。
  灶王爷的纸像供在厨房东墙的吊板上。灶王虽为“一家之主”,但比起供在家堂的神、佛来则是等而下之的,所受的供养也是最低的。正式年节、庆典,家堂有拈香(烧整股的高香)、上供仪式。春节有成堂的套饼、面鲜(果形点心)、蜜供等供品。蜜供一尺二至数尺高不等,且为五碗一堂。而灶王爷前的蜜供仅六寸高,且为三碗一堂。
  大家主、宅门府第素日无灶王位,仅是每年旧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朝奏玉帝前夕),临时请一份“烧灶”(一次性祭送的神马)进行祭祀而已。
  买卖地儿供灶王爷,亦只限于汉民开设的小二荤铺、切面铺。大饭庄子和西餐馆无此习俗。故灶君之位成了小门小户、小店小铺的标志。
  天地爷象征天地,此系道教的尊神,每于盛大道场,均在坛前设立“天地桌”,在一张太师椅上设“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牌位。但居家供奉者并不十分隆重。一般平日仅于北房
东间外边廊下的明柱上钉一横板放一木质牌位,仅晨、昏三炷香而已。只是到春节时,才设“天地桌”请下来受祭。
  若家有末成龄儿童者,多于室内一角供奉“白马先锋”,说是能给小孩儿“压惊”、“追魂”。仅早晚一炉香,亦无其他供养。
  至于财神,住家户仅春节正月初二清晨,以羊肉、烧酒、馒头对文财神(即增福财神)比干丞相进行一次性的祭祀。常年供奉财神的仅是买卖地儿,多以“亘古一人”的关圣帝君为
利市财神。旧时,油盐、米面庄多供奉于油柜与面柜中间的吊板上,有木龛,并书“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横批为“以义为利”。神龛前有五供、金银佛花等。
  居家有于正厅设摆福、禄、寿三星瓷像的,常见的是中间略高。乌纱、红袍,手捧如意的为“福星”;绿袍,手抱男婴者为“禄神”;菊黄袍手拄龙头杖上拴一寿桃者为“寿星”。此仅为陈设,或设于架几案,或设于条案、琴桌,无香炉、蜡扦等供器,亦不焚香不祭祀。这不过仅仅是堂上的一种陈设而已。
  若有信奉狐(狐狸)、黄(黄鼬)、白(刺猬)、柳(蛇),灰(鼠)五大家的,则在北房后头以砖石砌成小洞设位而已。有的仅书“大仙爷、二仙爷、三仙爷之位”,并无确指。位前只有“净水碗”,井无其他供养。

(此文选自《老北京的风情》,作者:海青。转贴者略有删改)

老北京的风情相关MP4/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