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滴】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五)
40、诸葛亮的母亲章氏
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君子所不齿。相声《歪批三国》取其谐音: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这当然是为了段子包袱所设计的笑谈。
其实诸葛亮的母亲姓章。《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的身世没怎么交待,只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应该比较可信的是他妈妈姓章,从小父母双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他积累的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传奇人物,因此他的早年身世也就带有神异色彩。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如此。他是从别处移居到南阳隆中的,不过不是乘龙而来,而是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诸葛亮故里在东汉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据《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应劭《风俗通》,诸葛家族是秦末跟从陈涉起义的将军葛婴的后代。葛婴有功反被陈涉杀害,到汉文帝时追录他的功绩,封他的孙子为诸县(属琅邪郡)侯。后来,葛家由诸县迁到阳都,阳都先有葛姓,当地人为了把他们和当地葛姓区别开来,便称他们为“诸葛”,后来便成了他们的姓氏。
诸葛家族并不显达。我们知道的,只是西汉元帝时远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泰山郡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也不过和袁术、刘表有些来往而已。所以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出身“布衣”,在给李严的一封信中也自称是“东方下士”。诸葛亮从小就历经战乱。先是黄巾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着他的家乡。然后是曹操征陶谦,攻徐州,他的家乡又直接受到骚扰和破坏。诸葛亮早年家境当比较困难。还在他幼小时,生母章氏病故。八岁那年,父亲又去世。这时他有一个比他仅大五岁的哥哥诸葛瑾,下有一个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姐姐。兄弟几个都只靠叔父诸葛玄抚养。后来他便背井离乡,一家离散。徐州一带战乱不已,难以安居。当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赴任时,除留下诸葛瑾在家照看家财外,把诸葛亮姐弟几个全部带到了豫章。这时诸葛亮大约十五岁。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上任时,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来兵马,强行赶走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投奔荆州刘表。后来,诸葛玄病卒。当诸葛亮到隆中时已是没有亲人照顾,全靠自力维持生活,立足社会。这段身世经历,对后来诸葛亮一生事业是有深刻影响的。
41、老北京戏园子的变迁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天桥乐原来叫小小戏园。天桥诸戏园――天桥是劳动人民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天桥早期的茶园有泰轩园,万胜轩,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演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为主。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
42、张飞的母亲王氏
相声《歪批三国》里有一句,“无事生非”,取其谐音“吴氏生飞”,说是张飞的母亲姓吴。这当然是为了段子包袱所设计的笑谈。
说正经的,张飞的妈妈为王氏,嫁入张家后根据古代传统随夫姓,改为张王氏。具体有后汉书为记,有空可以去看看。
43、相声《三棒鼓》和评剧《老妈开?》
侯宝林整理的相声《三棒鼓》原名《学评戏》。回顾、仿学了评剧刚刚兴起时,在庙会上围个布圈演唱《老妈开?》时的凄凉景象:由于班主只顾赚钱而不顾演员和观众,演唱中间常常敲鼓暂停向观众零打钱,结果,比买票听戏还贵,坑害了观众。侯宝林表演时既模拟了一心赚钱的戏班班主,也模拟了两个看戏的老太太,通过两方面不同的音容笑貌,讽刺了旧社会的这种畸形现象。
《老妈开?》:“评剧传统剧目,又名《傻柱子接媳妇》。写河北三河农民傻柱子的媳妇小老妈因家乡遭水灾到北京阔老爷家充当女仆。数年后,家乡收成好转,傻柱子接小老妈回家。夫妻相见,百感交集,各述见闻。
小老妈骑在驴背,大讲北京风物及东家的阔绰与吝啬。全剧充满农民小夫妻的欢快情调与浓厚的生活气息。成兆才据民间传说及唱本《老妈回家叹十声》改编。为评剧形成后第一个表现当代生活的剧目。唱腔用民间流行的唢呐牌子。宣统元年(1909)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一带后续《枪毙小老妈》,是一出渲染色情、凶杀的戏,非成兆才所作。故事写小老妈与阔大爷系暖昧,因谋害亲夫,而遭枪毙。建国后即已禁演。剧本收入文汇书局1936年5月出版的《评戏考》第一集。
44、八大胡同
郭德纲在相声里提到过北京“八大胡同”。
解放前,相声艺人为了糊口,经常到八大胡同为贵人说相声,侯宝林曾在这里说相声,《侯宝林自传》中说:“我还在八大胡同说过相声,那简直跟要饭的一样……”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又称“八大埠”,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以西。“八大”是虚指,旧书《顺天时报丛谈》指证,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花柳繁华之地”,公认的八条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八大胡同到底是哪八条胡同,时至今日有多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王广福斜街、胭脂胡同、外廊营、皮条营等八条胡同,为较普遍认同的说法。
清代以来,八大胡同一直是北京风化业者著名的集聚之地,清末及民国早期,更是许多官宦权贵、文人墨客聚会之所。尽管清初康熙皇帝对朝廷命官狎妓冶艳多所限制,但在晚清,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八大胡同已成为当时纵酒寻欢、讴歌作乐的最佳畅游之地。
45、额勒金德
在郭德纲相声中听到的“额勒金德”。额勒金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话吧,英语的elegant,elegant,是优雅的高雅的意思,用额勒金德是搞笑地说自己高雅,其实调侃自己本来很土,装高雅的意思,有自嘲的成分。
“额勒金德”这一词汇来源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工厂里的工人,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些大老粗经常使用的词汇,现在很少有人在说了,多出于相声表演中。因此,相声演员当表演中说自己为艺术家时,张嘴就是这个词的时候,暗示自己艺术家也是不称的,或者是假装的,算一个包袱。过去,马三立的相声里曾用到过,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用了,因为用了,年轻人听不懂,包袱也就不会响了!
46、老北京的粥厂
传统相声《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比较老的“贯**”。《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人。
旧中国多灾荒,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几乎连年不断,劳动人民不得温饱。于是有不少人就跑到京师逃荒。民国初年北京的粥厂饥民上京,对统治者是一种危险,弄不好会动摇其统治,只好拨出点钱粮,赈济灾民。使之暂时糊口,而不至生非,造反,于是就在京师各处设置粥厂,施舍粥饭。施粥也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纯粹官办,有的是官绅合办,也有私家独办。当然,后一种现象相当少,因为个人力量匡威官网有限,难以为继,不好收场,还会遭到埋怨。等待施粥的饥民等待施粥的饥民等待施粥的饥民等待施粥的饥民儿童等待施粥的饥民老妪正在吃粥的饥民饥饿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利,溃兵、落魄市民也会来到粥厂。
首先是施粥,皇家有6大粥厂,分南西北中四城,加上海甸(今称海淀)挂甲屯、宣武门内悦生堂,每年阴历10月15日至12月15日,从下午2点到3点,每人一勺,最多施完300石粟米,手续繁琐,队伍拥挤,但颇有一些养猫狗的人冒充穷汉来骗粥。民间粥厂从阴历10月到来年3月,时间略长。
47、张冠李戴---韩复榘进了《关公战秦琼》
韩复榘,因侯宝林的相声名段《关公战秦琼》而垂名今世。如今这个段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进了央视名嘴的词典。倘若有谁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硬扯到一起,大忽悠、恶搞、瞎掺和,就会被讥为“关公战秦琼”。
不过,笔者最近乱翻闲书,却有一大意外收获。这就是弄清了《关公战秦琼》实乃老榘的一大“冤案”,这桩“冤假错案”的制造者,就是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当年侯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为配合当时的**运动,而“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产物。
什么**运动?就是当年批梁漱溟。那个被后人称为“大儒”的一根筋梁漱溟。那时说相声也得配合政治运动,曾多次到中南海给伟大领袖表演过相声的侯宝林自然明白,于是侯大师便灵机一动,来了个“张冠李戴”调包计。
关于这段曲坛轶事,详见周简段《梨园往事》。此书中云:“据侯宝林的老搭档郭全宝谈:侯宝林50年代初对此相声段子加以改编,将张宗昌换成韩复榘,是与当时‘批判’梁漱溟先生有关。因当时有‘韩复榘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用笔杆子杀人’的流行语,故易张为韩以加强戏剧性效果。”
48、《关公战秦琼》的主人其实是张宗昌
其实,最早说《关公战秦琼》段子的是天津“小蘑菇”常宝昆,而并非北京侯宝林。那时相声里的主人公就是张宗昌。据说这段相声成形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张宗昌被杀之后)。但是否小蘑菇创作,已不可考。而据说至今台湾艺人在说这段相声时,主人公仍然是张宗昌。
当年在山东当过“草头王”的民国军阀之中,大概最像点模样的要说是韩复榘,而最混账王八蛋的就是这个张宗昌了。“会说掖县话,就把洋刀挎”乃是当年张军中人人皆知的口诀。世人还给这位“张督办”奉送了三个绰号:“狗肉将军”(似非指其特爱吃狗肉,实乃喻其为混球一个狗肉上不了席也)、“三不知将军”(收多少税不知,带多少兵不知、有多少小老婆不知)和“长腿将军”(指其逢战必溃逃,跑得甚迅速也)。张宗昌入鲁任军务督办后,每年都要大肆为自己及父母妻妾祝寿,遍请京、津名角,极尽“风光”,像余叔岩、梅兰芳等都曾被“邀请”去唱过堂会。虽然据考证在张宗昌身上并未出现过《关公战秦琼》的荒唐事,但人们往往宁信不疑,因为这个相声段子对其残暴与愚昧的刻画堪称入木三分。(据云,当年老张一度还想把大明湖铁公祠改成其母生祠,若不是垮得快、跑得也快,说不定这事儿就办成了。)
至于韩复榘,1930年入鲁任山东省主席,此时其父已于1927辞世于北京。老韩乃河北霸县人,因此韩父也不会是山东济南府人士,而且韩父乃秀才出身之乡绅,并非文墨不通的村夫野老。所以,这桩愚昧之举不但无从发生,若说发生在老韩身上,则更是笑谈了。实际上,当年老韩投西北军之前,便曾于霸县老家做过“县衙帖写”(负责抄写状子),在老冯的西北军中则是“司书生”(文书)出身。若论其学识水平大抵可顶半个秀才,拟个呈文、写封八行书札什么的,当无问题。当然这个这个段子也并非空穴来风,实在是受了一个地方戏《关公战秦琼》(又名《唐汉斗》)启发而成的。这出戏在二三十年代流行于鲁西北一带,常由河北梆子剧团上演。此戏的故事梗概是:昔日一位书生自幼与一位小姐订婚,但书生家道中落后,小姐之父起意退婚。小姐遂与书生相约于关帝庙互诉心曲,并将饰佩赠予书生。两人分手后,庙里的关帝、周仓大为不满,认为两人玷污圣庙,关羽遂派周仓去捉拿书生,但行至书生家门时,却遇到门神一一秦琼、尉迟恭阻挡。周仓于是请来关羽,引起“关公战秦琼”,直到惊动玉皇大帝出面调解,最后书生高中衣锦还乡,以洞房花烛大团圆而结局。据说这出喜庆神话戏武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显然乃是一场颇类似于今日化妆相声的谐虐恶搞也。
49、《关公战秦琼》
其实《关公战秦琼》这个段子实乃空穴来风,是受一个地方戏河北梆子《关公战秦琼》(又名《唐汉斗》)启发而成。地方戏《关公战秦琼》(又名《唐汉斗》这出戏在二三十年代流行于韩复榘一度管辖的鲁西北一带,常由河北梆子剧团上演。
这出戏主要叙说一位书生自幼与一位小姐订婚,但书生家道中落后,小姐之父起意退婚。小姐遂与书生相约于关帝庙互诉心曲,并将饰佩赠与书生。两人分手后,庙里的关帝、周仓大为不满,认为两人玷污圣庙,关羽遂派周仓去捉拿书生,但行至书生家门时,却遇到门神-秦琼、尉迟恭阻挡。周仓于是请来关羽,引起“关公战秦琼”,直到惊动玉皇大帝出面调解,
最后书生高中衣锦还乡,形成洞房花烛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一出文唱武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的喜庆神话戏。颇具有提倡男女婚姻自由的思想,在旧时代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40、诸葛亮的母亲章氏
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君子所不齿。相声《歪批三国》取其谐音: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这当然是为了段子包袱所设计的笑谈。
其实诸葛亮的母亲姓章。《三国演义》里面对诸葛亮的身世没怎么交待,只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应该比较可信的是他妈妈姓章,从小父母双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他积累的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传奇人物,因此他的早年身世也就带有神异色彩。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如此。他是从别处移居到南阳隆中的,不过不是乘龙而来,而是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诸葛亮故里在东汉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据《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应劭《风俗通》,诸葛家族是秦末跟从陈涉起义的将军葛婴的后代。葛婴有功反被陈涉杀害,到汉文帝时追录他的功绩,封他的孙子为诸县(属琅邪郡)侯。后来,葛家由诸县迁到阳都,阳都先有葛姓,当地人为了把他们和当地葛姓区别开来,便称他们为“诸葛”,后来便成了他们的姓氏。
诸葛家族并不显达。我们知道的,只是西汉元帝时远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泰山郡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也不过和袁术、刘表有些来往而已。所以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出身“布衣”,在给李严的一封信中也自称是“东方下士”。诸葛亮从小就历经战乱。先是黄巾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着他的家乡。然后是曹操征陶谦,攻徐州,他的家乡又直接受到骚扰和破坏。诸葛亮早年家境当比较困难。还在他幼小时,生母章氏病故。八岁那年,父亲又去世。这时他有一个比他仅大五岁的哥哥诸葛瑾,下有一个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姐姐。兄弟几个都只靠叔父诸葛玄抚养。后来他便背井离乡,一家离散。徐州一带战乱不已,难以安居。当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赴任时,除留下诸葛瑾在家照看家财外,把诸葛亮姐弟几个全部带到了豫章。这时诸葛亮大约十五岁。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上任时,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来兵马,强行赶走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投奔荆州刘表。后来,诸葛玄病卒。当诸葛亮到隆中时已是没有亲人照顾,全靠自力维持生活,立足社会。这段身世经历,对后来诸葛亮一生事业是有深刻影响的。
41、老北京戏园子的变迁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天桥乐原来叫小小戏园。天桥诸戏园――天桥是劳动人民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天桥早期的茶园有泰轩园,万胜轩,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演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为主。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
42、张飞的母亲王氏
相声《歪批三国》里有一句,“无事生非”,取其谐音“吴氏生飞”,说是张飞的母亲姓吴。这当然是为了段子包袱所设计的笑谈。
说正经的,张飞的妈妈为王氏,嫁入张家后根据古代传统随夫姓,改为张王氏。具体有后汉书为记,有空可以去看看。
43、相声《三棒鼓》和评剧《老妈开?》
侯宝林整理的相声《三棒鼓》原名《学评戏》。回顾、仿学了评剧刚刚兴起时,在庙会上围个布圈演唱《老妈开?》时的凄凉景象:由于班主只顾赚钱而不顾演员和观众,演唱中间常常敲鼓暂停向观众零打钱,结果,比买票听戏还贵,坑害了观众。侯宝林表演时既模拟了一心赚钱的戏班班主,也模拟了两个看戏的老太太,通过两方面不同的音容笑貌,讽刺了旧社会的这种畸形现象。
《老妈开?》:“评剧传统剧目,又名《傻柱子接媳妇》。写河北三河农民傻柱子的媳妇小老妈因家乡遭水灾到北京阔老爷家充当女仆。数年后,家乡收成好转,傻柱子接小老妈回家。夫妻相见,百感交集,各述见闻。
小老妈骑在驴背,大讲北京风物及东家的阔绰与吝啬。全剧充满农民小夫妻的欢快情调与浓厚的生活气息。成兆才据民间传说及唱本《老妈回家叹十声》改编。为评剧形成后第一个表现当代生活的剧目。唱腔用民间流行的唢呐牌子。宣统元年(1909)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一带后续《枪毙小老妈》,是一出渲染色情、凶杀的戏,非成兆才所作。故事写小老妈与阔大爷系暖昧,因谋害亲夫,而遭枪毙。建国后即已禁演。剧本收入文汇书局1936年5月出版的《评戏考》第一集。
44、八大胡同
郭德纲在相声里提到过北京“八大胡同”。
解放前,相声艺人为了糊口,经常到八大胡同为贵人说相声,侯宝林曾在这里说相声,《侯宝林自传》中说:“我还在八大胡同说过相声,那简直跟要饭的一样……”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又称“八大埠”,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以西。“八大”是虚指,旧书《顺天时报丛谈》指证,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花柳繁华之地”,公认的八条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八大胡同到底是哪八条胡同,时至今日有多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王广福斜街、胭脂胡同、外廊营、皮条营等八条胡同,为较普遍认同的说法。
清代以来,八大胡同一直是北京风化业者著名的集聚之地,清末及民国早期,更是许多官宦权贵、文人墨客聚会之所。尽管清初康熙皇帝对朝廷命官狎妓冶艳多所限制,但在晚清,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八大胡同已成为当时纵酒寻欢、讴歌作乐的最佳畅游之地。
45、额勒金德
在郭德纲相声中听到的“额勒金德”。额勒金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话吧,英语的elegant,elegant,是优雅的高雅的意思,用额勒金德是搞笑地说自己高雅,其实调侃自己本来很土,装高雅的意思,有自嘲的成分。
“额勒金德”这一词汇来源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工厂里的工人,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些大老粗经常使用的词汇,现在很少有人在说了,多出于相声表演中。因此,相声演员当表演中说自己为艺术家时,张嘴就是这个词的时候,暗示自己艺术家也是不称的,或者是假装的,算一个包袱。过去,马三立的相声里曾用到过,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用了,因为用了,年轻人听不懂,包袱也就不会响了!
46、老北京的粥厂
传统相声《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比较老的“贯**”。《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人。
旧中国多灾荒,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几乎连年不断,劳动人民不得温饱。于是有不少人就跑到京师逃荒。民国初年北京的粥厂饥民上京,对统治者是一种危险,弄不好会动摇其统治,只好拨出点钱粮,赈济灾民。使之暂时糊口,而不至生非,造反,于是就在京师各处设置粥厂,施舍粥饭。施粥也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纯粹官办,有的是官绅合办,也有私家独办。当然,后一种现象相当少,因为个人力量匡威官网有限,难以为继,不好收场,还会遭到埋怨。等待施粥的饥民等待施粥的饥民等待施粥的饥民等待施粥的饥民儿童等待施粥的饥民老妪正在吃粥的饥民饥饿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利,溃兵、落魄市民也会来到粥厂。
首先是施粥,皇家有6大粥厂,分南西北中四城,加上海甸(今称海淀)挂甲屯、宣武门内悦生堂,每年阴历10月15日至12月15日,从下午2点到3点,每人一勺,最多施完300石粟米,手续繁琐,队伍拥挤,但颇有一些养猫狗的人冒充穷汉来骗粥。民间粥厂从阴历10月到来年3月,时间略长。
47、张冠李戴---韩复榘进了《关公战秦琼》
韩复榘,因侯宝林的相声名段《关公战秦琼》而垂名今世。如今这个段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进了央视名嘴的词典。倘若有谁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硬扯到一起,大忽悠、恶搞、瞎掺和,就会被讥为“关公战秦琼”。
不过,笔者最近乱翻闲书,却有一大意外收获。这就是弄清了《关公战秦琼》实乃老榘的一大“冤案”,这桩“冤假错案”的制造者,就是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当年侯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为配合当时的**运动,而“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产物。
什么**运动?就是当年批梁漱溟。那个被后人称为“大儒”的一根筋梁漱溟。那时说相声也得配合政治运动,曾多次到中南海给伟大领袖表演过相声的侯宝林自然明白,于是侯大师便灵机一动,来了个“张冠李戴”调包计。
关于这段曲坛轶事,详见周简段《梨园往事》。此书中云:“据侯宝林的老搭档郭全宝谈:侯宝林50年代初对此相声段子加以改编,将张宗昌换成韩复榘,是与当时‘批判’梁漱溟先生有关。因当时有‘韩复榘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用笔杆子杀人’的流行语,故易张为韩以加强戏剧性效果。”
48、《关公战秦琼》的主人其实是张宗昌
其实,最早说《关公战秦琼》段子的是天津“小蘑菇”常宝昆,而并非北京侯宝林。那时相声里的主人公就是张宗昌。据说这段相声成形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张宗昌被杀之后)。但是否小蘑菇创作,已不可考。而据说至今台湾艺人在说这段相声时,主人公仍然是张宗昌。
当年在山东当过“草头王”的民国军阀之中,大概最像点模样的要说是韩复榘,而最混账王八蛋的就是这个张宗昌了。“会说掖县话,就把洋刀挎”乃是当年张军中人人皆知的口诀。世人还给这位“张督办”奉送了三个绰号:“狗肉将军”(似非指其特爱吃狗肉,实乃喻其为混球一个狗肉上不了席也)、“三不知将军”(收多少税不知,带多少兵不知、有多少小老婆不知)和“长腿将军”(指其逢战必溃逃,跑得甚迅速也)。张宗昌入鲁任军务督办后,每年都要大肆为自己及父母妻妾祝寿,遍请京、津名角,极尽“风光”,像余叔岩、梅兰芳等都曾被“邀请”去唱过堂会。虽然据考证在张宗昌身上并未出现过《关公战秦琼》的荒唐事,但人们往往宁信不疑,因为这个相声段子对其残暴与愚昧的刻画堪称入木三分。(据云,当年老张一度还想把大明湖铁公祠改成其母生祠,若不是垮得快、跑得也快,说不定这事儿就办成了。)
至于韩复榘,1930年入鲁任山东省主席,此时其父已于1927辞世于北京。老韩乃河北霸县人,因此韩父也不会是山东济南府人士,而且韩父乃秀才出身之乡绅,并非文墨不通的村夫野老。所以,这桩愚昧之举不但无从发生,若说发生在老韩身上,则更是笑谈了。实际上,当年老韩投西北军之前,便曾于霸县老家做过“县衙帖写”(负责抄写状子),在老冯的西北军中则是“司书生”(文书)出身。若论其学识水平大抵可顶半个秀才,拟个呈文、写封八行书札什么的,当无问题。当然这个这个段子也并非空穴来风,实在是受了一个地方戏《关公战秦琼》(又名《唐汉斗》)启发而成的。这出戏在二三十年代流行于鲁西北一带,常由河北梆子剧团上演。此戏的故事梗概是:昔日一位书生自幼与一位小姐订婚,但书生家道中落后,小姐之父起意退婚。小姐遂与书生相约于关帝庙互诉心曲,并将饰佩赠予书生。两人分手后,庙里的关帝、周仓大为不满,认为两人玷污圣庙,关羽遂派周仓去捉拿书生,但行至书生家门时,却遇到门神一一秦琼、尉迟恭阻挡。周仓于是请来关羽,引起“关公战秦琼”,直到惊动玉皇大帝出面调解,最后书生高中衣锦还乡,以洞房花烛大团圆而结局。据说这出喜庆神话戏武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显然乃是一场颇类似于今日化妆相声的谐虐恶搞也。
49、《关公战秦琼》
其实《关公战秦琼》这个段子实乃空穴来风,是受一个地方戏河北梆子《关公战秦琼》(又名《唐汉斗》)启发而成。地方戏《关公战秦琼》(又名《唐汉斗》这出戏在二三十年代流行于韩复榘一度管辖的鲁西北一带,常由河北梆子剧团上演。
这出戏主要叙说一位书生自幼与一位小姐订婚,但书生家道中落后,小姐之父起意退婚。小姐遂与书生相约于关帝庙互诉心曲,并将饰佩赠与书生。两人分手后,庙里的关帝、周仓大为不满,认为两人玷污圣庙,关羽遂派周仓去捉拿书生,但行至书生家门时,却遇到门神-秦琼、尉迟恭阻挡。周仓于是请来关羽,引起“关公战秦琼”,直到惊动玉皇大帝出面调解,
最后书生高中衣锦还乡,形成洞房花烛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一出文唱武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的喜庆神话戏。颇具有提倡男女婚姻自由的思想,在旧时代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