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二)唱词台词 剧本剧情介绍

【知识点滴】相声段子中的学问典故(二)
  11、京剧名家唐韵笙
  《八大改行》里提到南麒北马关外唐,关外唐就是唐韵笙。
唐韵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2年,卒于1971年,原名石斌魁,满族,原籍沈阳(有资料说是福建人)。本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受为义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取名唐韵笙。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红生,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戏路宽博。先后随师在山东、河北、上海、东北等地演出。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唐韵笙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后羿射日》而身陷囹圄。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先后主演了《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新编历史剧。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昆乱皆精,文武兼备。除去本工老生外,净、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当中的多面手,例如他演《拾玉镯》刘媒婆时,吸收了东北地区生活习惯,在舞台上耍烟袋,下场之原板从末句起,手托长杆烟袋,旋转于掌心,做出许多花样,随腔走三个圆场,尤为绝迹。他在《目莲救母》中饰演老旦应工的刘青堤也是一绝,在与大鬼开打“抛杈”一场,他能接杈甩“锞子”,范儿起的高,落地无声,形如元宝。另外,他还演架子花脸应工的《红逼宫》的司马师,铜脸花锤应工的《铡美案》的包公。他的红生戏《古城会》、《屯土山》、《灞桥挑袍》等演来也是别具风采。

  12、冻秧子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银达子改行卖的小金鱼儿叫冻秧子。“大小哟……买小金鱼养活……”这是过去北京正月里常常听到的吆喝声。旧时东郊高碑店的金鱼最有名,做买卖的挑着担子从东便门到各条胡同叫卖,吆喝声拉长音极有韵味。而在不同的区域,吆喝也各有特点。买一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呀哎(东便门以东的吆喝)唔哎嗨,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京南的吆喝)哎,仨大一条啊,俩大一条啊,您别拿我们当卖黄瓜的呃,我们是卖大小呃小金鱼儿来呦呃。售卖者在正月里沿街叫卖金鱼,亦取其吉利之意。居民也乐意在这时候买几尾颜色鲜艳的金鱼养着。每当此时,便要买上几条养活着玩。卖金鱼的往往是前面挑着一个不足一尺深,直径有三尺许的木盆;后面挑着一个荆条筐。木盆上加着一个圆席盖。当打开盖后便可见到红、粉、黑、花各色的龙睛鱼在水草中游来游去。有的木盆还人为地用木板隔成三、四格,将不同颜色或大小的金鱼分开来放。后面的筐里放着些枯草,草中卧着许多扁圆的玻璃鱼缸。当你买至家中,陈于桌上,透过玻璃缸,见到各色金鱼在碧绿的水草中缓缓游来游去的时候,无疑会有冬日荡然之感,然而你哪里知道,这些正月里卖出的金鱼都是所谓“冻秧子”,随着寒冬的消逝,他们亦将寿终正寝了。冻秧子指的是冬天在未完全上冻水里养活过的金鱼儿,因为受了冻,所以在春天来临天气转暖时很容易死亡。但大户人家有专门的暖房或花房,可以保证金鱼安全过冬。(金鱼和金鱼儿不是一样东西,不知道您看过《龙须沟》没有,二妞子的要养的小金鱼儿是河里一种身上有颜色的小鱼苗,类似于小船丁和小白条。)

  13、说学逗唱
相声四门功课。“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铁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千儿》等。“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份。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悖悖、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像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本条文字与郭先生所说的“唱”单指太平歌词有出入,但目前尚未找到相应准确的文字资料证实,待考)

  14、老合部队
《西征梦》中提到老合部队,其中老合一词并不是“老维护和平”的意思,那是段子里的一个包袱,但如果不了解老合的原意,就不太容易理解这个包袱的妙处。连阔如先生《江湖丛谈》江湖中之老合一文中提到:凡是生意人都是老合。有些半开眼的人对于坤书馆、杂耍馆子男女艺人叫做老合。其实,老合不止他们。说老合的范围是极其广大,其系统派别最为复杂。在我老云所说的金、皮、彩、挂等门,与风、马、雁、雀四门,穷家门,骗术门等等的门户中的人都算老合。江湖艺人对于江湖艺人称为“老合”我向江湖人探讨过多少次,他们江湖人群名词的侃儿,是否叫老合?江湖中的老人说他们生意人,不论是金、皮、彩、挂、风、马、雁、雀,穷家门,只要是江湖人,都叫“吃搁念的”。“搁念”两字,是江湖人群名词的侃儿。与那国家、团体、学校、社会的名词儿是一样。吃搁念的某甲与吃搁念的某乙,原不相识,两个人在一处相见,谈起话来,只要彼此说:“咱们都是老合,以后得多亲近。”甲乙二人从此就能亲近。老合两个字,是搁念行里公名词的侃儿,我向江湖人问过,老合这句侃儿是怎么个意义?老江湖人说,这句侃儿很深奥。凡是江湖人,若能按着这句话去做事,事事都成。按着这句话去闯练,什么地方都走得通。西征梦里的老合一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马三爷曾经说过的话:旧社会我们这些相声演员是被人称作‘老合’,意为耍心眼儿、明哲保身混饭吃。(PS:“八门”是金(算命、卜卦、相面、测字、看风水)、皮(卖草药及药糖的)、彩(变大、小戏法的)、挂(表演武术、练把式的)、平(说书评弹的)、疃(说相声的,行话叫做“疃春”)、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卖唱的:唱京戏的叫做“海柳”,唱鼓曲的叫做“柳海轰”,唱小曲的叫做“杂柳”)这“八门”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金、皮、调三门属于骗人的行当;彩、挂、平、疃、柳属于民间杂耍技艺,并列一起,等于把民间技能和江湖骗术混为一谈,实属良莠不分。当然,艺人撂地作艺,也说一些有福之人人侍奉人之类的生意口,却不是骗人的把戏。相声建立行业以后,除了撂地或茶园作艺人外,还经常到官宦和富贵人家作艺,俗称走堂会)。

  15、朱少文的艺名穷不怕的来源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提到相声开山祖穷不怕朱少文。清同治元年(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让老百姓戴孝,勒令一百天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养家糊口,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他手里敲打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观众看到这饱含愤懑的词句,异口同声地管他叫“穷不怕”,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他家的门框上曾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励精矢志朱紫著身,横披:舌治心耕。他的竹板还镌刻着四句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这些对联、诗句既描绘了贫困艰难的卖艺生涯,也抒发了高尚的情操和坦荡的胸怀。人穷志不穷,靠卖艺为生,不走歪门邪道。即使见了皇帝老子,也是毫无畏惧。当时,在帝王脚下的北京,敢于这样直言不讳,充份体现了穷不怕的精神。

  16、铁片大鼓艺人王佩臣
王佩臣(女1901―1964)原名车小贵,北京通州潞河人,汉军旗人。其父车汉文是鼓曲票友,因家贫,她六七岁时被卖与王家学艺,师父为她取名王佩臣。她天天随师父到天桥撂地,学会不少鼓曲唱段,十一岁时开始在北京东安市场、隆福寺、护国寺登台卖艺。民国四年(1915)始演于天津和通州。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她较多时间在天津,时而也回北京演出。数十年间往返京津演唱铁片大鼓,还经常在两市电台播音,声动一方,妇孺皆知。王佩臣所唱的铁片大鼓,原名乐亭大鼓或铁片乐亭大鼓,以唱长篇大书为主,她会唱《朱买臣休妻》、《西唐传》、《高亮赶水》、《书囊计》、《铁冠图》等多部“蔓子活”。而真正使她享有盛名的是经过她改革的短篇段儿活,其拿手曲目有《独占花魁》、《三堂会审》、《小寡妇上坟》、《姜太公卖面》、《王二姐思夫》、《诸葛亮招亲》、《刘伶醉酒》等。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表现唱段缠绵哀怨的内容,她着力发挥自己唱腔的柔媚特色,节奏上“掏”、“闪”多,曲调下行多,多用不稳定音(4,6),每个音均有下滑倾向,唱词中增添了不少衬字。演唱时,经常使用一种懒洋洋的“坠腔”,也不乏用嚷声念出的字来代唱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酸”、“俏”韵味,被观众戏称为“醋溜大鼓”。30年代中期,她与刘宝全、金万昌一起,被天津观众誉为“鼓界三绝”。随着王佩臣的崛起,铁片大鼓成了天津曲坛的一个重要曲种。

    17、十不闲莲花落及发四喜、八掌儿、架子曲
  《八大改行》中提到十不闲莲花落及发四喜。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代传入民间,为乞丐乞讨时所唱。莲花落的兴盛当在清代乾隆之后,始有职业艺人出现,并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的天平会,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十不闲,是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儿。十不闲莲花落儿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作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演出形式分单唱、彩唱。前者1人演唱,后者2、3人分饰旦、丑两个角色,分包赶角,尤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凡子弟票友演唱的组织,称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称为浑门,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演唱的大口莲花落。
    四喜(发四喜)《福禄寿喜》:福字儿添了来喜冲冲,福缘善庆降瑞平.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恨"字唱成"汉"音,禁忌恨音.)禄星笑道连仲三元,鹿衔灵芝口内含.路过高山松林下,六国封相做高官.("六"字唱成"陆"音,上口字.)寿星秉寿,万寿无疆,寿桃寿面摆在中央.寿比南山高万丈,彭祖爷寿活八百永安呐康.喜字花儿掐了来,戴满了头,喜酒斟上瓯上几瓯哇.喜鹊鸟儿落在房沿儿上,喜报登科独占鳌头.
    八掌儿:据侯宝林先生回忆,开场时先唱“什不闲”,几个人同时唱,为了招徕观众,先唱“福”、“禄”,“喜”、“寿”四个字的吉利词儿,唱完了还有八句独唱。这八句词就是八掌儿,一般人都是这么唱的:一上台来且留神儿,一边财神儿,一边鬼神儿;也有唱喜神的,那就是:一边财神儿,一边喜神儿,财神手拿着摇钱树,喜神手托着聚宝盆儿;聚宝盆儿倒有金马驹子在,金马驹子一上来托着金人儿;金人手拿八个字念来……大伙儿问:“怎么样啦?”那人再唱:念诸位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儿呀,豆豆,切豆切豆呛……

   18、拉洋片儿的大金牙
    郭先生《八大改行》里提到拉洋片儿艺人大金牙。大金牙(1891―1943)原名焦金池,字文波,艺名大金牙,河北省肃宁县人。其父焦永顺是西河大鼓艺人。焦金池最初随父到各地卖艺,后来同别人一起做过“腥棚”(即摆个布棚圈,内放伪装的畸形动物招徕观众),他摆弄过“六腿牛”、“小人国”等,借以谋生。他家在天津塘沽有一亲戚,专为拉洋片艺人画洋片画,由此发财。故此,焦永顺便让焦金池学演拉大片。焦金池学成后,到北京天桥卖艺,因人长得气派,口齿伶俐,嗓子好,唱腔滑稽悦耳,善于“使相儿”(做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动作),会的曲目多,还能结合时事编写新词,如编唱了《外国人挖金矿(读gǒng)》、《八国联军进北京》、《炮打西什库》等,不久便成大名。由于他镶两个金牙,人送外号“大金牙”,大金牙便成为他的艺名。他边唱边敲镲打鼓,独具魅力,有时不拉大片,光是演唱,也能赢得听众彩声。他的大片、道具也与众不同,一般大片箱子设四个镜头,他的箱子装八个镜头,可供八人同时观赏。他还常常应邀为喜庆龟会助兴演出,居家妇女们也喜欢听他俗不伤雅的演唱。他演唱的选段,民国十八年(1929)曾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发行,并由电台播放,名噪一时,被归为北京天桥后期“八大怪”之一。所唱代表曲目有《夸美人》、《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焦金池有秀兰、秀云二女,都随祖父学演西河大鼓书,演唱很能叫座;还有一子名小丑,幼时便上场打鼓套,或垫场说笑话,称“小金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焦金池全家在天桥卖艺,收入颇丰;后曾移到天津卖艺,也受到观众好评。二女出嫁后,焦金池生活上和精神上渐渐潦倒,不久离世。焦金池有一张姓弟子,得其传授,在北京天桥明地拉大片,也称“小金牙”。后来天桥还有一名罗沛霖者拉大片,也以“小金牙”的艺名号召于市。

八大改行相关MP4/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