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剧目下载:
评书《赵子龙》(袁阔成)(四十)
评书《赵子龙》(袁阔成)(四十)第四十回尽忠报国顺平侯
诸葛亮见众文武陆续到齐,只有老将赵云未来,心里很不安。在诸葛亮上手旁,为赵云单设一席。赵云虽然没来,杯筷碗匙仍然在桌上摆着,大家一看,心里都不是个滋味儿;诸葛亮派了一个中军去探望。这边酒席摆好了,就先喝吧.
众人刚刚把酒杯举起来,外面中军来报:“禀丞相,赵云将军的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求见.”
“啊?!”诸葛亮听了,手一哆嗦,酒杯里的酒洒了一半。
大帐里顿时静了下来,鸦雀无声,什么声音都没有了。有些人端起酒杯,杯都沾唇了,一下子也停在了口边,众文武都呆住了。
诸葛亮吩咐:“让他们弟兄进帐讲话。”
从帐外进来两员小将,前面是赵统,后面是赵广,全都披麻戴孝。“哎呀!”诸葛亮登时把酒杯摔在了地上:“子龙休矣!”
赵统、赵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启禀丞相,我父病重身亡!”
“天哪!”诸葛亮放声大哭,“今岁不祥,接连丧了许多将佐,今日子龙又突然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去吾一臂也!’’
诸葛亮怎么能不难过呢?想当初一起创基立业的老臣都已去了!五虎上将也都离开人世!现在北伐曹魏,正是用人之际,失去了赵云,如天塌了半边!
众文武都哭了。大帐中一片抽泣之声.有的文武过来把赵统、赵广扶起,有的上前劝慰诸葛亮:“丞相,人到七十古来稀。丞相不要过于伤悲,还要为子龙将军料理后事哪!”
诸葛亮强打起精神吩咐:“你兄弟二人到成都奔丧,奏明后主。我派人扶老将军灵柩回成都安葬。”
诸易?在汉中,未自为赵云守灵二日,命赵?带着车校护灵柩回成都。
赵统,赵广身穿孝服,日夜兼程赶回成都,先到家禀明母亲,樊氏一见,悲愤欲绝。樊氏自从和赵云成亲,赵云就南征北战,没在家里呆过几天安稳日子。如今死在汉中军营之中,连一面都没见上,想起往日夫妻恩爱之情,怎么能不难过呢!她强忍悲痛,叫两个孩儿赶紧给皇上去报丧。
赵统、赵广来到皇宫前,跪倒在地,请皇门官回禀圣上。
刘禅现在干什么呢?自从诸葛亮率军北伐之后,刘禅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嘱咐的话全都忘了。什么治理朝政,居安思危,亲贤人,远小人,他全都不管不顾了!有诸葛亮全顶着哪,刘禅倒真的放心了.诸葛亮和文臣武将为蜀国存亡在疆场上冒死征战,刘禅在成都却终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这天,刘禅正在听歌看舞,饮酒作乐,昨日已玩乐了一个通宵,吃罢早餐,他接着乐.只听宫内吹吹打打,热闹非常。刘禅是越看越高兴,越玩儿越痛快。
在刘禅身边站着一个宦官,他一边看歌舞,一边看着刘禅的表情。刘禅一乐,他就跟着龇牙,刘禅一皱眉,他就在那儿直咧嘴。这人是谁呀?是宦官黄皓。黄皓能说会道,专门会看刘禅的眼色行事。他投其所好,把刘禅哄得不知东南西北.刘禅对他非常宠信,黄皓说出的话,刘禅都听着、顺着,满悦耳。今天通宵歌舞,就是黄皓给出的主意,他让宫内宫外的歌伎舞女,排练新歌新舞,连西南夷族的歌舞天仙都请进宫来了,刘禅看了怎么不高兴呢?
忽然,黄皓看见殿门口有人轻轻地向他点手,黄皓不知何事,就出来了。黄皓一看是个小侍臣:“什么事?”
“启禀公公,外面有人来报丧.”
“什么什么,报丧?”黄皓一下就把脸沉下来了,“岂有此理!皇上饮酒,正在高兴,哪来的什么报丧的!要让陛下知道了,扫了皇上的兴致,那还了得!你不要命啦,啊?快把报丧人赶走!”
黄皓也没打听打听,是谁来报丧,报谁的丧,就吩咐下去要赶走报丧人。小侍臣还要说,黄皓根本不听,一转身又进宫了。
小侍臣只好返身回来:“走吧,小将军!皇上不见。”
“啊?我们是给我父亲赵子龙报丧的,您没说明吗?”
“嗨!皇上在听歌看舞,谁敢扫圣上的兴啊?”
赵统、赵广听了,真是心如刀绞:我们的老父亲为蜀汉江山苦战了一生,最后都死在了他乡的军营之中,难道连报他老人家的丧都不见吗?可是,这些话和一个小侍臣又说不着.
还是赵统年长几岁,他止住悲声,哀求道:“我父北伐曹魏,病死在汉中,我们是奉丞相之命来报丧的,再请进宫禀明圣上。”
说着,赵统拉弟弟赵广,一次次跪倒在宫门口。就在这时,费讳来了,费讳就是诸易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的那位志虑忠纯之臣。诸葛亮赴汉中,留费帏在成都总摄宫中之事。费帏现在官拜侍中。
费帏从老远看见宫门口跪着两个人,全都披麻戴孝。他紧走两步,到近前一看,是赵广、赵统,费帏就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晕倒;他用手扶住了宫墙:“你们兄弟二人,为何跪在这儿?”
赵广、赵统一见费帏,如见亲人一般,又伤悲,又委屈地放声大哭:“我们奉丞相之命来报丧,圣上不见。”
费帏气得大叫一声,腾腾腾,立即闯进宫中。费帏见几十个歌伎正在翩翩起舞,他穿过宫廷,推开歌伎,双膝跪在刘禅面前:“陛下,子龙老将军病故在汉中!”
刘禅见有人闯宫,大怒,刚要叫人捆绑起来,一听赵云死了,便号啕大哭.旁边的侍臣和宫女都吓住了,他们从未见过刘禅发过愁,一天到晚观花赏月,听歌看舞,天天吃喝玩乐,更没有哭过。怎么今天忽然顿足捶胸地大哭哇?连先主刘备死了,他都没哭得这么伤心!
黄皓怕费帏把刚才的事告诉刘禅,赶紧讨好皇上:“陛下,别这么大哭哇?小心哭坏了龙体!”
刘禅把黄皓一把推开:“你知道什么,子龙将军是我两次的救命恩人,要不是子龙,朕早已死于乱军之中!”说完,刘禅哭得更厉害了。
刘禅是真哭。赵云一死,刘禅真动心了。别看刘禅懦弱糊涂,可他并未忘记赵云的救命之恩。刘禅命满朝文武挂孝,亲自接灵柩到成都,然后传旨:“子龙将军自从辅佐先帝以来,功勋卓著,奉公守法,济危于险,单枪匹马,纵横敌阵,一身是胆,千古英雄,忠以卫上,礼以厚下,忠心保国,青史留名。朕要为子龙老将军亲自送葬!”
刘禅身穿孝服,亲自送葬,将赵云埋葬在成都锦屏山下,并修建了一庄庙宇,供人们四时凭吊。子龙庙现仍然坐落在秀丽的锦屏山下。刘禅追封赵云为“大将军”,谥号“顺平侯”。大将军是当时武将中最高职位,极个别有功之臣才能封侯。为什么叫“顺平侯”呢?柔贤慈惠为“顺”,执事有班为“平”,所以叫“顺平侯”。
赵云一生功高盖世,追封为大将军,谥号顺平侯,一点都不过。
赵云是常山真定人,在三国时期名扬天下!是位文武双全的大将.他有勇有谋,浑身是胆,人称“常胜将军”、“神勇将军”。赵云确实是浑身是胆.当年长坂坡一战,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救出幼主阿斗,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死曹将五十余员,在荆州,赵云保着刘备过江联姻,正因赵云有勇有谋,才使刘备能在虎穴中成亲。在回荆州的路上,孙权,周瑜派四路人马追赶,赵云遮风挡雨,前面有堵截他当先锋,后面有追兵他断后,一个人横枪立马,挡住了东吴上万人马,这才化险为夷,保住刘备、孙尚香返回荆州,龙风呈样;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想将阿斗做人质,用计骗回孙尚香,带走阿斗。在封建社会里.谁敢冒犯主公夫人?用现在的话说,赵云是为了刘备的霸业无私无畏,只身驾一叶小舟,追赶东吴大船,截江夺回小阿斗,赵云就是年到花甲,仍不减当年雄风,北伐时他还能当诸葛亮的马前先锋,连斩五员将,大破魏兵。不管刘备还是诸葛亮,每逢遇到危急情况时,不论是闯龙潭、入虎穴,都离不开赵云赵子龙。
赵云这员将与一般武将不同,他有儒将之风,不但武艺高强,还很有才,用现在的话说,他不但是一个能领兵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很有头脑的政治家。刘备取了西川在成都建都,可以说功成名就霸业已立,刘备要将成都有名的田园房产分绐创基立业的有功之臣。当时,谁都没有反对.只有赵云劝谏刘备,要爱抚百姓,以民为本,不要将百姓的东西据为少数人所有,成都百姓多经战乱,生活很苦,为官为将的不能在这时候盘剥老百姓,刘备为全桃园之义,要起倾国之兵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之时,赵云不怕触怒皇上,几次苦谏陈述利害,拦阻刘备发兵,刘备不但不听,还怨恨赶云,罚他到江州合后,督运粮草。赵云并不埋怨,供应七十五万大军的粮草从未有误,刘备后来中了陆逊的火攻计,被困夔关,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赵云带兵冒死,将刘备救出重围。
赵云一生,令行禁止,遵奉法度,他从来不争功,不抢功,谁立了功他都高兴,可自己有功却多次拒赏。保刘备入虎穴过江,立了大功,回荆州后要奖赏他,赵云因刘备霸业未成而不受,赵云兵退箕谷时,不伤一兵一卒,没丢一束粮草,诸葛亮要重赏他,可赵云说全军打了败仗,自己怎么能受赏?面对五十斤黄金,蜀锦百匹毫不动心,坚辞不受,赵云一生,屡立战功,可是从来不炫耀自己,不争官爵,赵云文武双全,是有名的仁将军.让他当先锋,就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让他断后,就退却在后,只身挡重兵,哪怕有一个士卒没擞完,他也绝不先撤.
赵云赵子龙,功德盖世,后人有诗赞赵云:
匹马单枪敢独行,皆称飞虎一身胆,黑发当阳救幼主,忠心到底无移改,
摧锋破敌任纵横。不负英雄千古名.白发箕谷保残兵。谥法还应得“顺平”
【再版说明】
此书论坛以前发过一版图形的《赵子龙》,是大汉刘皇叔提供的图形母版制作;此版是根据大汉刘皇叔转载中评会员假面录入的前三十二回,和假面特意为会员整理的后几章的合订本。此书全书四十回,加上后记共计四十一回目,皆于假面独立完成,其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为了能让更多喜欢的朋友读到此书,特重新排版整理,以文字版形式发布。
在此,我代表中国评书论坛文本制作小组,及中国评书论坛所有会员,向假面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大汉刘皇叔近期因工作繁忙,不能经常回到论坛,借此发布之机,希望刘皇叔能多抽出点时间,回坛看一看,中评的兄弟姐妹盼着你,常回来、经常回来。
在此,号召广大中评会员和评书爱好者,能学习假面、大汉刘皇叔的工作精神、奉献精神,多为广大爱好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采作品。
中国评书论坛总版主:精鹰二00六年二月六日
【后记】
在电台播出新编传统评书《三国演义》之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有些听众纷纷来信,要求我们将《三国演义》再改编成电视评书向全国播映。要将这样一部评书巨著搬上电视屏幕,应当承认是一项巨大工程,不可轻视.因为评书从书场、舞合发展到电台播讲,即是由许多评书艺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摸索出的一条路子.如果要从电台再搬上屏幕,我们认为无论在评书的内容、形式和艺术技巧上,都必须再进行一次改革和探索,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目前,在中华民族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改革、开放的浪端正在兴起,它波及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文学家、艺术家们都在积级地投身于改革洪流之中,愿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潮”推波助澜。当然,评书艺术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在当今的“中国潮”中应大显身手,力争创作出一些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以赢得数以亿万计的读者、听众,观众之青睐,使这颗民族艺术项练上的明珠,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但又必须看到,现在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已然提高,我们对评书如何走上电视屏幕这件事是不能掉以轻心,采取不负责任态度的。如在结构评书时,既不能全都沿袭传统的评书手法,只追求情节的离奇和引人,以致严重地脱离了历史的生活现状和可能,也不能满足于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塑造人物方法,只顾对人物外表的夸大,不注意人物思想深层次的揭示,其结果必然是粗浅直露,缺乏内涵,语言听似生动活泼,实则拉杂粗俗,不严谨,欠准确,没味道。如果这样,电视凭书真可能变作象有人比拟的那种“乱砍乱伐”,犯有“综合不治之症”、永远“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低等艺术了!对此,除某些人的偏见之外,我们只应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因为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评书这门艺术要走上电视屏幕,就必须进行改革。
因此,我们这次就没敢把全都评书《三国演义》原封不动的照搬上电视屏幕,而是根据电视艺术的特性和电视观众的欣赏趣味,先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抽出来做为主角推上屏幕,第一个出台的即是常胜将军《赵子龙》。我们将以设法塑造好这位赫赫有名的英雄形象,做为探索评书如何走上电视屏幕的第一次尝试。
有人问:为什么先写一部《赵子龙》呢?我们认为这位历史英雄人物的功绩和为人,比较容易被今天的人们所理解,他的一行一动,很容易和我们中华男儿产生共鸣.当然,创作反映现实的作品是文学艺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但写出一些古为今用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同样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因为人们不但应当懂得今天,向住未来,还应当懂得历史,了解昨天。对于昨天,不但要揭露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和愚昧,同时也需要歌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明,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借鉴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如赵云的机智、神勇、勤奋,坦诚,以及那种令行禁止、不重功禄、不近财色的美德,都能深深地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不是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有以“赵子龙”命名的英雄部队,还有象赵云似的战将,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有象赵云一样甘愿默默为“四化”奋斗的新人。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歌颂、发扬光大的.按理说,写历史题材的评书,应当有史学家的渊博学识,思想家的远见卓识,政治家的思辨能力和艺术家的专业功底;而这些条件我们是无一具备的。但在各级领导、电视台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我们还是斗胆投入了电视评书《赵子龙》的艺术创作。
赵子龙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他医生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人颂美名“常胜将军”。在我国历史上威震敌胆的英雄很多,那么赵云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他和同时期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英雄人物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我们感到,这恰是塑造赵云这位英雄人物的一些难点。刘备、关羽、张飞是结义兄弟,他们当时都处于特殊地位,特别是关羽,他矜持傲气,一般武将根本不放在他眼里;但他们对赵云却另眼看待,称其为“四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赵云的功高盖世,肝胆照人,品德优秀,情操高尚,才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因此,我们在编著《赵子龙》时,有意地突出和加写了这方面的情节。比如其中加写的长街卖马,投奔马直,修筑易京楼等,着重表现赵云的忧国忧民和报国无门的思想情感;加写的磐河大战,穆山救刘备等,意在刻画赵云的非凡军事才能;在原书中的刘备渡江、甘露寺相亲、龙凤呈祥、回荆州等情节里,赵云只是个陪衬人物,这次却将作为主线来写,从正面歌颂赵云的斗争艺术和外交才能;加写的长坂坡大战后的兵退汉津,以及得荆州之后的赵云成亲和进谏拒赏等章节,旨在突出赵云的不争功、不抢爵、不为财色所动的高风亮节。
赵云与一般武将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他比较有政治头脑。相对来讲。做一员武将容易,而要成为一位具有政治眼光的军事家却很难。刘备率兵取西川,留诸葛亮,赵云镇守荆州;孙权乘刘备远征之机,设计要夺阿斗作为人质以讨回荆州。孙尚香不知是计,想偷偷抱阿斗回东吴,赵云知道后,立刻单人乘船截江救阿斗。在长坂坡赵云于百万军中救阿斗时,面对的是敌将曹兵;在这里他面对的却是主公的夫人。当时,赵云既无刘备的旨意,也无诸葛亮的将令,一旦冒犯了性情刚烈的孙尚香,是要犯死罪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赵云敢于拼死从主母的怀里夺过阿斗来,靠的是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对主公霸业的忠心。刘备得西蜀成霸业之后,要下令分封成都的名宅田园。刘备手下有那么多的文臣武将,当时竟无一人就此提出异议,只有赵云敢于劝谏刘备不要将百姓的田宅分归为少数人所有。他力劝主公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刘备的统治,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像赵云这种治国安邦的才智和体恤百姓疾苦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称道的。刘备成事在于“义”,败事也在于“义”;但对“义”的理解,赵Z?是局于刘、关、张的。孙权杀了关羽,刘备为全桃园之义,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赵Z?深知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但为了蜀汉之天下,赵云仍然从政治上陈述了讨伐东吴可能带来的恶果,故此多次冒死苦谏。赵云因此触怒了刘备,被贬到江州去押运粮草。赵云忍辱负重,在国力不足和交通不便的困难条件下,竭尽全力保证了几十万大军的军需供给。在火烧联营七百里的危急时刻,赵云不记个人恩怨,主动出兵,将刘备救出重围,才进了白帝城。在三国时期,君主对臣子的最高封赏是赐以侯位,关羽、张飞、马超等都得到过封赏,惟独没有赵云。赵云虽然功高盖世,却没有去争名夺爵,这又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一出祁山,兵败回师,赵云奉命断后有功,诸葛亮赏以重金,而赵云坚辞不受,宁愿与众将士荣辱与共,这更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我们在写作和探讨中,确实感到,要塑造好赵云这样一位既为大家熟知,又为人们敬重的历史英雄人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加之史书上关于赵云的记载不多,传说也少,而《三国演义》中写赵云的情节又不集中,矛盾冲突也不甚尖锐,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就更大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编著《赵子龙》时,注意了丰富评书艺术的表现力,运用评书的独特手法,穿插铺陈,评点渲染,使故事尽量做到紧凑生动,还多用通俗朴实,流畅自然、动作性强、感情色彩浓重和富于时代感的语言与听众、观众及读者进行交流,以提高口头文学的艺术性,力争做到雅俗共赏,俗不伤雅,并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点来审视、评价人物,尽量深刻地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表现英雄人物的风采和神韵,通过写人物的魂,来深化主题,赋以新意。这些想法和愿望虽然很难做到,但在编著过程中,我们还是朝著这个方向去努力了。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部《赵子龙》,是电视评书的演播稿。为了赶录制时间,基本上是匆匆一遍而就的,没能来得及推敲修改,加之水平所限,本书出版以后,难免会出现缺点、失误和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我们以诚挚的态度,恭请广大读音和专家们批评指正。
袁阔成、李程
198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