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二子乘舟》(八)
急子:(白)御弟呀!
(唱)酒中泪可算是滴滴情厚,兄饮这泪和酒铭刻心头。
(急子接过酒杯,推开公子寿之手,跟望公子寿,含泪一饮而尽。起二更鼓。)
急子:(白)呀!
(唱)隐隐听得二更漏,王命在身难停留。
(白)御弟呀!我有王命在身,不可迟误,你快快乘舟回宫去吧!
公子寿:(白)王兄事到如今我对你实说了吧!想卫国有你则强,无我则可。小弟急急赶来,实是有意要替王兄一死,你快快驾舟投奔他国去吧!
急子:(白)哎呀!如此说来御弟你要替我去死?也罢!待为兄先你一步投江而死――
(急子欲投江。)
公子寿:(白)且慢!王兄千万不要如此,待小弟再敬几杯,等到过了三更再乘舟回去就是。
急子:(白)就依御弟。
公子寿:(白)如此王兄请来用酒。
(公子寿斟酒。)
急子:(白)好哇!
(急子接杯痛饮。)
急子:(哭相思牌)泪湿衣裳袖,白旄当酒筹。
咏尽伤心曲,听得江水悠!
(急子斟满酒,左手握杯,右手掏双翎,走至台口,以翎指酒,缓缓发出一阵苦笑,闭目锁眉,如吞苦水,一口一口将酒吞下,回身至桌前,右腿登椅,控制住微晃的身驱,斟满酒,抬眼与公子寿相望,无语。急子、公子寿相对抽泣落泪。急子端起酒杯用力一搁,一饮而尽,公子寿上前拦,急子走醉步,推开公子寿,斟满酒,慢慢走向台前,仰面朝天,突然欲吐,低头看酒,强饮完杯中酒,一阵呕吐,酒杯落地。急子踉跄后退,俯于桌前。乱锤。急子掉旄,公于寿欲盗未成,为急子披衣,急子睡卧桌前。起三更鼓。)
公子寿:(白)好哇!
(唱)趁此机会我将他救,替兄一死美名留!
(白)三更已过,王兄醉倒桌案,待我暗取白旄替他前去。
(公子寿取白旄。)
公子寿:(白)军士何在?
军士甲:(白)有!
公子寿:(白)速取笔砚过来!
军士甲:(白)是。
(公子寿急写,将字柬放在桌上。)
公子寿:(白)殿下酒醉不可惊动于他,如若醒来问到于我,就将此帖交与殿下就是。
军士甲:(白)遵命!
公子寿:(白)军士们!将小王所乘之舟拨转船头速往莘野进发!
军士乙:(白)请殿下登舟。
公子寿:(白)搭扶手!
(公子寿过船。)
公子寿:(白)王兄啊!王兄!小弟拜别了!
(公子寿乘舟下。起四更鼓。急子醒。)
急子:(白)御弟,天到什么时候了?你快快乘舟回去吧!
(急子看。)
急子:(白)啊?军士的。
(军士甲进船。)
军士甲:(白)有。
急子:(白)我那御弟哪里去了?
军士甲:(白)二殿下登舟去了。
急子:(白)白旄不见,莫非他……
军士甲:(白)二殿下留下柬帖一张殿下请看!
(急子看帖。)
急子:(白) “弟已代行,兄宜速避!”
啊!军士的,我那御弟他几时登舟?
军士甲:(白)三更已后。
急子:(白)如今呢?
军士甲:(白)四更方过。
急子:(白)若不急速追赶,弟命休矣!
军士的!
军士甲:(白)有!
急子:(白)随我扯起船蓬,急速拨桨,待我掌舵,速往莘野进发!
(急子、军土甲同扯船蓬,急速拨桨追下。)
【第十四场:莘野遇难】
(校尉领众兵卒同上。)
校尉:(白)来此已是莘野。但见白旄为号,将那急子杀死,大家俱有封赏,埋伏了!
(众人同下。公子寿、军士乙同上。)
公子寿:(白)军土的!
军士乙:(白)有。
公子寿:(白)前面可是莘野?
军士乙:(白)正是莘野。
公子寿:(白)将船拢岸。
(校尉领众兵卒同上。)
校尉:(白)呔!来者何人?
公子寿:(白)我乃卫国大殿下急子在此!
校尉、众兵卒:(同白)有何为证?
(公子寿举白旄。)
公子寿:(白)白旄在此!
(公子寿登岸,众人同绕圆场。牌子。校尉、众兵卒同杀公子寿。)
校尉:(白)人头装在木匣之中,拿定白旄,回朝请功受赏!
急子:(内白)军士的!将舟拢岸。
校尉:(白)有人来了,隐藏起来!
(校尉、众兵卒同归下场门。军士甲、急子同急上。)
急子:(白)江岸之上似有人影,待我诈他一诈。
呔!三殿下命尔等所作之事可曾成功?
校尉:(白)早已成功,现有人头在此!
急子:(白)拿来我看。
校尉:(白)木匣之内拿去看来!
(校尉付木匣,急子看。)
急子:(白)哎呀!
(急子下船,走圆场跪步。)
急子:(白)御弟呀!好兄弟!为兄酒醉你来送死!岂不痛煞人也!
(急子哭。)
校尉:(白)你是何人唤他御弟?
急子:(白)他是我弟公子寿,暗取白旄亲替我死,尔等错杀,怎样回覆圣旨?
校尉:(白)你是何人?
急子:(白)卫国大殿下急子在此!
校尉、众兵卒:(同白)啊?快将他乱刀分尸!
(众人同走圆场,同杀急子。)
校尉:(白)将人头放入木匣之中,弃岸登舟,回朝报于三殿下知道。
(众人同上船,同下。)
(完)
【注释】
此剧根据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情节编写。一九三五年创作、首演于沈阳。老生应工,全剧共十四场,是一出悲剧色彩浓烈的大戏。初演时场子较多,需三个小时。一九五六年在沈阳市文化局举办“久不上演剧目展览周”期间,先父(唐韵笙)对剧本作了重新整理。一九六二年在全面整理唐派剧目时又作了较大的改动,此次编入的剧本是一九六四年的修订本,其中第十一场“赐死”及第十三场“乘舟诀别”片段说明由周仲博提供。
根据《唐韵笙舞台艺术集》整理
录入:锡卫
急子:(白)御弟呀!
(唱)酒中泪可算是滴滴情厚,兄饮这泪和酒铭刻心头。
(急子接过酒杯,推开公子寿之手,跟望公子寿,含泪一饮而尽。起二更鼓。)
急子:(白)呀!
(唱)隐隐听得二更漏,王命在身难停留。
(白)御弟呀!我有王命在身,不可迟误,你快快乘舟回宫去吧!
公子寿:(白)王兄事到如今我对你实说了吧!想卫国有你则强,无我则可。小弟急急赶来,实是有意要替王兄一死,你快快驾舟投奔他国去吧!
急子:(白)哎呀!如此说来御弟你要替我去死?也罢!待为兄先你一步投江而死――
(急子欲投江。)
公子寿:(白)且慢!王兄千万不要如此,待小弟再敬几杯,等到过了三更再乘舟回去就是。
急子:(白)就依御弟。
公子寿:(白)如此王兄请来用酒。
(公子寿斟酒。)
急子:(白)好哇!
(急子接杯痛饮。)
急子:(哭相思牌)泪湿衣裳袖,白旄当酒筹。
咏尽伤心曲,听得江水悠!
(急子斟满酒,左手握杯,右手掏双翎,走至台口,以翎指酒,缓缓发出一阵苦笑,闭目锁眉,如吞苦水,一口一口将酒吞下,回身至桌前,右腿登椅,控制住微晃的身驱,斟满酒,抬眼与公子寿相望,无语。急子、公子寿相对抽泣落泪。急子端起酒杯用力一搁,一饮而尽,公子寿上前拦,急子走醉步,推开公子寿,斟满酒,慢慢走向台前,仰面朝天,突然欲吐,低头看酒,强饮完杯中酒,一阵呕吐,酒杯落地。急子踉跄后退,俯于桌前。乱锤。急子掉旄,公于寿欲盗未成,为急子披衣,急子睡卧桌前。起三更鼓。)
公子寿:(白)好哇!
(唱)趁此机会我将他救,替兄一死美名留!
(白)三更已过,王兄醉倒桌案,待我暗取白旄替他前去。
(公子寿取白旄。)
公子寿:(白)军士何在?
军士甲:(白)有!
公子寿:(白)速取笔砚过来!
军士甲:(白)是。
(公子寿急写,将字柬放在桌上。)
公子寿:(白)殿下酒醉不可惊动于他,如若醒来问到于我,就将此帖交与殿下就是。
军士甲:(白)遵命!
公子寿:(白)军士们!将小王所乘之舟拨转船头速往莘野进发!
军士乙:(白)请殿下登舟。
公子寿:(白)搭扶手!
(公子寿过船。)
公子寿:(白)王兄啊!王兄!小弟拜别了!
(公子寿乘舟下。起四更鼓。急子醒。)
急子:(白)御弟,天到什么时候了?你快快乘舟回去吧!
(急子看。)
急子:(白)啊?军士的。
(军士甲进船。)
军士甲:(白)有。
急子:(白)我那御弟哪里去了?
军士甲:(白)二殿下登舟去了。
急子:(白)白旄不见,莫非他……
军士甲:(白)二殿下留下柬帖一张殿下请看!
(急子看帖。)
急子:(白) “弟已代行,兄宜速避!”
啊!军士的,我那御弟他几时登舟?
军士甲:(白)三更已后。
急子:(白)如今呢?
军士甲:(白)四更方过。
急子:(白)若不急速追赶,弟命休矣!
军士的!
军士甲:(白)有!
急子:(白)随我扯起船蓬,急速拨桨,待我掌舵,速往莘野进发!
(急子、军土甲同扯船蓬,急速拨桨追下。)
【第十四场:莘野遇难】
(校尉领众兵卒同上。)
校尉:(白)来此已是莘野。但见白旄为号,将那急子杀死,大家俱有封赏,埋伏了!
(众人同下。公子寿、军士乙同上。)
公子寿:(白)军土的!
军士乙:(白)有。
公子寿:(白)前面可是莘野?
军士乙:(白)正是莘野。
公子寿:(白)将船拢岸。
(校尉领众兵卒同上。)
校尉:(白)呔!来者何人?
公子寿:(白)我乃卫国大殿下急子在此!
校尉、众兵卒:(同白)有何为证?
(公子寿举白旄。)
公子寿:(白)白旄在此!
(公子寿登岸,众人同绕圆场。牌子。校尉、众兵卒同杀公子寿。)
校尉:(白)人头装在木匣之中,拿定白旄,回朝请功受赏!
急子:(内白)军士的!将舟拢岸。
校尉:(白)有人来了,隐藏起来!
(校尉、众兵卒同归下场门。军士甲、急子同急上。)
急子:(白)江岸之上似有人影,待我诈他一诈。
呔!三殿下命尔等所作之事可曾成功?
校尉:(白)早已成功,现有人头在此!
急子:(白)拿来我看。
校尉:(白)木匣之内拿去看来!
(校尉付木匣,急子看。)
急子:(白)哎呀!
(急子下船,走圆场跪步。)
急子:(白)御弟呀!好兄弟!为兄酒醉你来送死!岂不痛煞人也!
(急子哭。)
校尉:(白)你是何人唤他御弟?
急子:(白)他是我弟公子寿,暗取白旄亲替我死,尔等错杀,怎样回覆圣旨?
校尉:(白)你是何人?
急子:(白)卫国大殿下急子在此!
校尉、众兵卒:(同白)啊?快将他乱刀分尸!
(众人同走圆场,同杀急子。)
校尉:(白)将人头放入木匣之中,弃岸登舟,回朝报于三殿下知道。
(众人同上船,同下。)
(完)
【注释】
此剧根据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情节编写。一九三五年创作、首演于沈阳。老生应工,全剧共十四场,是一出悲剧色彩浓烈的大戏。初演时场子较多,需三个小时。一九五六年在沈阳市文化局举办“久不上演剧目展览周”期间,先父(唐韵笙)对剧本作了重新整理。一九六二年在全面整理唐派剧目时又作了较大的改动,此次编入的剧本是一九六四年的修订本,其中第十一场“赐死”及第十三场“乘舟诀别”片段说明由周仲博提供。
根据《唐韵笙舞台艺术集》整理
录入:锡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