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海

胡兆海
  • 姓名:胡兆海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胡兆海出生于市区新建路人民路口的一个贫寒的六口之家。 工作经历 1963年进 绍兴市 第三届戏曲训练班学习绍剧二花面,1965年支农后参加农村俱乐部演出莲花落,1972年因一曲《三支扁担》唱红绍兴。1973年进入绍兴曲艺团成为专业莲花落演员,1984年为浙江省曲艺莲花落队演员,1997年后个人出资兴办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 “尺板的笃琴弦起,我一人上场唱台戏……”如果你喜欢听绍兴莲花落,对这句开场白一定不会陌生。同样不会陌生的还有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胡兆海。这位曾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草根艺术家,在个人出资举办曲艺学校、自己也淡出舞台多年后,最近又开始频频亮相。和当年不同的是,如今重出江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推介更多的中青年新秀。启蒙老师,是街头的吆喝声 “我的启蒙老师,就是那些街头小贩的吆喝声。那叫卖功夫太绝了,从小就让我着迷。”胡兆海出生于市区新建路人民路口的一个贫寒的六口之家,排行老二。父亲靠打零工挣钱,母亲是家庭妇女,靠卖血、捡柴贴补家用。但家境的困苦,并没有压倒胡兆海对艺术的追求,仅凭着一种艺术上的天赋,他就这样从吆喝声中接受了最早的艺术熏陶。 12岁那年, 绍兴 曲艺培训班招生,胡兆海一听说就去报名了。小家伙天真加滑稽的表演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但大家笑的只是一个小孩子的烂漫,而他得到的也只是招考老师的一句玩笑话:等你长到高过了球桌,再来考吧!一直到16岁那年,绍兴第三届戏曲训练班招生,胡兆海再一次去赶考。当时竞争很激烈,1000多人报考只录取30多人,但胡兆海还是轻松通过了。进入科班的他如鱼得水,很快崭露头角。这一段的科班经历,也为他后来从事绍兴莲花落艺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根扁担》,救了一个曲种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胡兆海的艺术道路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1965年,戏曲训练班被撤消了,学员全部被解散。当时摆在前面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支农,另一条是回家“啃老骨头”。但对于胡兆海来说,路只有前面一条。 17岁的胡兆海挑着简单的铺盖来到当时的 绍兴县 解放公社联合大队,也就是现在的兰亭镇 联合村 ,过起了农民的日子。但因为之前在戏训班早就小有名气,胡兆海入乡的第一天晚上,就被村民要求露一手。这一“露”便不可收拾了,四邻八乡的村民听说了,都来请他。而他每到一个村子,方圆十里的“粉丝”都会赶去捧场。 “我本来就喜欢唱戏,而且还可以抵工分,总比做田 畈 轻松。”这是胡兆海当时最真实的想法。除了唱样板戏,他还唱“路头戏”。白天看“小人书”,晚上就上台“现炒现卖”。胡兆海的创作生涯也在这田间地头开始了,一个听来的简略故事,他能创作成一个可唱上两个晚上的莲花落《上海奇案》。而且渐渐地,他甚至不满足为挣工分而唱戏了,悄悄地拉上二三人组成一个“草台班子”,开始“走穴”。演出费还不低,一场能挣14块。“那时演出,简直像地下党一样,文化部门随时会来抓我们这样的‘黑剧团’。不过收获也不少,我们当时就用上了永久牌自行车、半钢手表等新鲜玩意。” 后来“文革”爆发了,胡兆海等人也不敢“顶风作案”了。一直到1972年9月,他终于等来了绝处逢生的机会。得知 绍兴县文化馆 要恢复莲花落的消息后,胡兆海飞一般地赶了过去。几经周折,他才以辅导排演“临时工”的身份留在了那里。排演的剧目叫《三根扁担》,当时领导已经决定了,如果这一次排演不成功,就只能让绍兴莲花落“自然死亡”了。也就是说,这关系到绍兴莲花落的生死存亡。在这种情况下,临时顶替上台的胡兆海一上场,居然就一炮打响了。后来《人民日报》刊登了文章:胡兆海一个人救活了一个曲种,说的就是这件事。这件事后,胡兆海总算走上了专业从事莲花落艺术的星光大道。 一曲《回娘家》,红了一个胡兆海 在改革开放、文艺复兴的春天里,这位草根艺术家迎来了他的巅峰时刻。他在继承传统绍兴莲花落的基础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改掉了原来唱腔音调平、节奏慢、拖等一些缺点,吸收了评弹、越剧、绍剧的表演手法,创作了一批雅俗共赏的新剧目。胡兆海和他的绍兴莲花落,就这样红了! 一部《常青指路》,让绍兴莲花落第一次跨过 长江 ,抵达京城。一部《三笑》,让人们改变了对绍兴莲花落只是“路头戏”的传统观念。还有不得不提的《 回娘家 》,1982年,胡兆海带着自己的这部得意之作赶赴 苏州 ,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汇演(南方片),与各路高手“华山论剑”。这一次,他再次成为众星拱月的焦点人物,成功拿下了创作 一等奖 和表演一等奖,也让绍兴莲花落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因为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胡兆海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赴西南、西北十三个省市巡演。无论在大漠深处的新疆,还是在大山里头的 青海 ,胡兆海的绍兴莲花落《回娘家》无一例外地受到了热捧。他在台上唱,台下密密麻麻的是一排录音机。演出结束后,大家就拎着录音机,一边听着《回娘家》一边走回家。 1988年,胡兆海带着自己创作的《姑娘上门》参加首届 中国艺术节 ,同样载誉而归。此后,他还创作了《 血泪荡 》、《一夜夫妻》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绍兴莲花落热潮。 为了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 “岁月不饶人,后来嗓子明显不行了。虽然还是有很多人请我去唱,报酬还不低,但我都推辞了,不能为了钱糊弄观众,糟蹋莲花落。”这是胡兆海对当年淡出江湖的解释。记者也与他多次接触后,也确实感觉到胡兆海是个奇人。他没有私家车,经常坐66路到 柯桥 上班,没有手机,联系上他非常困难。但他说,这是为了静心创作,不受干扰。 “一个曲种光靠一个人、两个人绝对是撑不下去的,必须要后继有人。”这是胡兆海最近重出江湖的最大动力。胡兆海一口地道的绍兴话,言语间也透着一股子绍兴莲花落的韵味。如今的他,再次当上了绍兴莲花落“领头羊”,他身为绍兴莲花落艺术团的团长,同时还将担任 浙江省 绍兴莲花落协会的会长。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胡兆海会变得非常忙。不过再忙再累也是快乐的,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让绍兴莲花落在“二次创业”中再创新的辉煌。“2008年绍兴莲花落将迎来百年华诞,到时大家肯定会看见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曲目,一台连着一台地登台亮相。” 个人作品 作品名称 出版时间 《三根扁担》 2008年1月 《回娘家》 - 《三笑》 - 《古越莲花》 - 《姑娘上门》 - 《血泪荡》 - 《一夜夫妻》 - 《常青指路》 - 《上海奇案》 - 获得荣誉 奖项全称 获奖作品 全国曲艺汇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 《回娘家》 浙江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