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张玉梅的家乡在绥中县的庄子乡孤家子村。张玉梅经过刻苦学习,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锦州师范学院,张玉梅毕业后,被分配到小庄子乡中学当老师。 1965年,杨利伟出生于 辽宁省 绥中县一个普通居民家庭。父亲是县土副产品公司主管业务的副经理,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两位老人眼下均已退休,和小儿子杨俊伟一起生活。 张玉梅说,“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据介绍,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小学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高中时期的杨利伟学习成绩很优秀,理科尤其突出。毕业时,他本来可以报考地方大学,但自小向往军营。1983年,18岁的杨利伟从 绥中县 第二高级中学“选飞”进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成了一名光荣的 歼击机 飞行员。上世纪90年代初,杨利伟所在部队在“百万大裁军”的潮流中被撤销。这时,杨利伟面临着从业的再次选择,一些亲朋好友劝他:当飞行员既辛苦又危险,不如趁机换一份工作算了。与他同部队的战友们,很多在部队精简整编中改了行。然而,杨利伟向组织上递交的是一份申请继续飞行的决心书。于是,他被调到成都空军某部。 开战斗机既是令人羡慕和钦佩的事业,但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和挑战。飞行员的家属所要承受的压力非外人所能想象。在母亲学校同事的介绍下,杨利伟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知心伴侣。1990年,杨利伟与高中同学张玉梅喜结良缘。 1992年,杨利伟被调到成都空军某部。新的单位地处山沟,爱人一时安排不了工作,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过去差,飞行气象条件比过去复杂,在新的条件下,飞行技术得重新开始学。而不幸是,几个月后,杨利伟两岁多的女儿病逝。尽管抚养孩子耗费了小夫妻不少心血,但孩子带给了全家欢乐与希望,而这一切,顷刻之间都化为泡影,杨利伟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但他没有倒下,没有放弃飞行。他强忍着悲痛,擦干妻子的眼泪,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改装新机的训练场。 夏日的川东山区,像一座火炉,机场气温高达40多 摄氏度 ,飞行服安全带上的连接环被烈日晒得像在火中烤过一样,稍不注意,皮肤就会被烫起一个血泡。杨利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两个月。到了冬季,这里又寒气彻骨,冻得人手脚发麻。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杨利伟却表现得轻松、乐观,他说:“作为一个飞行员,意志比技术更重要,恶劣的环境正好磨砺意志。” 1996年8月,全空军有1500名飞行员参加航天员的体检,经过两年多的严格筛选,杨利伟终于脱颖而出,跻身14名入选人之列。家人最早并不是从杨利伟的口中知道他将成为航天员的消息的。据说,当时上级派来好几个人到县里调查杨利伟的家庭情况,家人意识到杨利伟要“调动工作”了。张玉梅原来是位中学教员,娴静文弱,两人婚后夫唱妇随。目前,张玉梅也在北京航天城里工作,是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资料员。 婚后,张玉梅随杨利伟辗转了好几个地方。 大西北 ,茫茫大漠;大西南,群山环抱。这对在 渤海 边长大的张玉梅来说,生活环境的不适是考验。她没有抱怨,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人间什么苦她都能吃。可当杨利伟的飞行与生活开始密不可分时,常常是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忧,每一次飞行她都牵肠挂肚。她终于意识到丈夫职业风光的背后是风险,是生离死别的危险。慢慢地,她知道,担心没有用,只有做好“后院”的一切事情,让杨利伟放心地飞、开开心心地飞,才能最大限度减轻人为的风险。慢慢地,张玉梅也成了半个“气象员”,会根据天气的能见度来判断能否飞行。她的耳朵也灵敏起来,能捕捉空中的信息,天上飞机的鸣响,在她听来是最为动听的音乐。 人物关系 杨利伟 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