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芳

李毓芳
  • 姓名:李毓芳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2023年3月27日,李毓芳在郑州病逝,享年80岁。 学术讲座 《考古发现与历史诠释――以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为例》 闻名世界 李毓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1年调入 陕西咸阳博物馆 工作,1979年又调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她一直活跃在考古发掘第一线,2002年前,先后参加了汉高祖 长陵 陪葬墓――杨家湾大汉墓、秦都咸阳遗址、唐代 青龙寺 、秦都 栎阳城遗址 、汉宣帝杜陵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等重大项目的考古发掘,其中由她领队发掘的汉长安城 陶俑 官窑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她和爱人 刘庆柱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编撰的《汉长城 未央宫 》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 一等奖 。不过,即使早已成果累累、誉满业界,但真正让李毓芳走进大众视线、甚至“闻名世界”的却是2002年10月她主持并参加的 阿房宫 遗址考古项目。而这个项目,也让李毓芳深刻体会到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艰巨与不易。 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 西安市 文保考古所组成了以李毓芳为领队的阿房宫考古队,决定以考古揭开阿房宫神秘的面纱。“我们都知道阿房宫遗址仅剩下一个前殿,所以我们的考古工作最初也是从阿房宫前殿开始的。” 阿房宫 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高12米。“这个高度是从 秦代 地面算起的。”李毓芳指出。在这个夯土台基之上,西、北、东三面已夯筑土墙,墙顶部则已铺了瓦。不过,夯土台基上面还没有建筑南墙。而已有的三面墙里面根本没有宫殿建筑,没有柱础石、壁柱、排水设施、水井等等宫殿建筑的那一套。 在上林苑四号遗址发掘现场 “这说明阿房宫前殿并没有建成。”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边沿有一条东西向 壕沟 ,为后代所挖的防御设施。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面3米处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了一片秦汉铺瓦遗迹。据此,李毓芳判断,所谓 阿房宫 只是一个建设规划而已。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在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即东、西、北三面墙里都没有发现 秦代 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发现有 东汉 ―北朝时期― 宋代 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和墓葬。所以,种种迹象表明,阿房宫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仅建了一座前殿而已。即使是这座前殿,离建成也还远得很。事实上,很多文献,比如《 水经注 》,所记的‘ 阿房宫 ’也就是这座前殿而已。” 但为保万无一失,李毓芳还是做了更多工作:“除了这个前殿夯土台基,我们还一寸一寸地察看周围的建筑遗址。因为 秦朝 时间很短,这个土台基附近如果有跟它同一时期的建筑,应该也是阿房宫的建筑。所以从2003年直到2008年,我们队一共费时6年多,把这135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域捋了一遍,都没有再找到其它的 秦代 建筑,于是得出之前的结论。” 这个结论一出,不仅 阿房宫 三百里的神话瞬间灰飞烟灭,历史中著名的 楚霸王项羽 也顺便被“平反了”,卸下了头顶火烧秦朝最雄伟精美的宫殿的罪行。 时至今日,阿房宫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已为大众广泛了解并接受,“现在也没有其他人再来质疑了。”李毓芳因此声名鹊起,不仅频频出现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发现之旅》、《走进科学》、《魅力科学》、《科技之光》等名牌栏目,而且还被海外它国, 台湾 等地区请去讲座,“每到一处,我都会反复强调出土资料才是还原历史的最可靠手段,这其实也是考古最让我信仰的真理”。 田野考古生涯 “我第一次参加挖掘是1964年实习时,那时看到枯骨并不害怕。我从现场挖掘出骷髅头骨没地儿保存就都拿回住处。当时住的是当地农民的破房子,条件简陋,也没有桌子、柜子等家具,我就把装着头骨的麻袋放在自己床底下。”也许职业和人之间也有某种缘分,李毓芳这番胆量,别说女性,就是男性也算少有。 毕业后几经辗转被分到 咸阳博物馆 工作的李毓芳,到单位报到的第二天就被派往了工地:“我一个人从咸阳坐火车到达那个工地所在的村庄,直到走到垣上。那座墓葬是 刘邦 的陪葬墓,墓室深24米,长10米,宽12米,墓道100多米长,比刚发现的曹操墓还长,属于 汉代 高规格的大墓。因为这个墓太大了,我们当时的条件又只能靠人拿着头一点一点挖,所以竟一直挖到了1976年,光墓室的土就筛了三个月。” 高强度的体力工作还不是苦难的全部内容。因为考古工作包括发掘和科研两大部分,要求考古工作者具备野外发掘和室内研究的双重能力。所以,白天发掘一天的李毓芳晚上还必须整理资料,编写考古简报。“我们的居住环境大多很差,牛马棚、农民堆放柴草的无窗窑洞、老鼠横行的破房子都住过。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毓芳执著坚持白天挖掘,晚上编写考古简报,往往一处遗址发掘完毕后不久,其研究简报也编写完成。近十年来《 考古 》杂志上每年都有她的发掘简报,几十年间,她在中国古代都城和帝陵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撰写论文、简报、中篇报告40多篇,独著及合著专著4部,其中《前汉皇帝陵的研究》曾获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优秀科研成果奖,《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 未央宫 》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处于领先水平。 汉代骨签研究 1987年9月,李毓芳在未央宫西北部发掘一个遗址,一下子挖出许多小骨片,个个比柳树叶还小。回到研究室,她和老刘用醋酸配了一种溶液,把骨片放进去。等骨片上凝固的土质溶化之后,在放大镜下一看,每个骨片上都有文字!在两千年以前的文物上发现当今普通人能认出的文字,无疑是重大发现。 “我们俩的眼睛从那一次看骨片就看坏了,过去我们的眼睛可好了,从不带眼镜。现在不行了。那几个月,除了吃饭、睡觉,一睁眼,全世界仿佛都是用骨片串成的,我看老刘都是一片一片的。” 而这次发现的骨片,就是李毓芳退休后主要承担的社科院重大课题―― 汉代 骨签研究。“我们共挖出了58000多片骨片,现在释文基本弄完了,已发表360片,主要是汉代各地工官给当时的皇室缴纳的武器记录,这对研究当时汉代的官职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下一步,李毓芳说他们的任务是精细核对释文,研究上面的刻字、分类,要出一个完整的报告。 人物逝世 2023年3月27日,李毓芳在郑州病逝,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