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哲中

任哲中
  • 姓名:任哲中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人物经历 演艺经历 1925年生于 永寿县 监军镇 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饱尝了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疾苦,12岁入晓钟社。先工小旦,后学小生,受范紫东、封至模、刘毓中、惠济民等名家栽培。冬练三九,夏练三比,既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又练就了一副细致哀婉,悲壮凄楚、激越慷慨、幽稚缠绵的独特唱腔。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任哲中就唱红了 关中 ,唱红了三秦。解放后进西北戏曲研究院,唱腔和表演更加炉火纯青。他在表演上的许多绝技、在唱腔上许多独特的唱法在广大秦腔观众中有口皆碑,老幼感宜。在广大城乡的群众集会上。古庙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在水保工地,在边防哨卡,夜阔人静后街市行人中,到处都可以听到任哲中的唱段,那么多人忘情的、悠然自得的陶醉在任派的唱腔之中。 任哲中形象 任哲中一生塑造的许多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秦腔观众的喜爱。他独创的许多高亢悲愤、激越缠绵的秦腔唱段长年累月,经久不衰地响彻在广袤的西北大地,家喻户晓,百听不厌。任哲中的名字和他扮演过的戏剧角色(《 周仁回府 》中的周仁、《激友》中的张仪、《 花亭相会 》中的高文举、《祝福》中的贺老六、《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等)紧紧相连。 任哲中说过,在旧社会,我不过是一个穷戏子。今天群众这样关心我,爱戴我,我要蝎尽全力,把自己全部的余热奉献给我钟爱的事腔艺术和父老乡亲。 1939年兴民剧社在永寿演出《 五典坡 》。散场后,只有十多岁的父亲悄悄溜到后台,站在扮演 王宝钏 的班主晁天民身后,唱道“前容儿未曾瞧得见,后影儿好像奴夫还……”,喜得晁天民当下便收父亲为徒,专攻小旦,并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兴华。后来他接受名小生施学易的建议,改习生角。当时父亲学戏家人不同意,曾多次被家人抓回让他继续上学读书。执意要唱戏的父亲,后又考入了乾县晓钟学社,师从 封至模 、 刘毓中 等。当时,在该社的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给父亲改名为任哲钟(即钟字辈演员)。从此父亲就使用了任哲钟这个艺名,习惯地写成任哲中。 任哲中黑白演出照 加入晓钟学社,任哲中就排练了范紫东写的《盗虎符》《 软玉屏 》等十多出戏,表演技巧提高很快,受到范紫东等人的赏识。 1941年 西安 易俗社上演《 周仁回府 》,晓钟学社派人到西安观摩学习,回去后排演该剧时,范紫东先生提议,由任哲中扮演周仁,首场演出便轰动 乾县 县城,连演不衰,“活周仁”的美称便传播开来。 1945年学社进了西安, 刘毓中 亲自为任哲中重排《周仁回府》,使他的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此《周仁回府》成了任哲中先生的看家戏,而任哲中与《周仁回府》也成了一对孪生兄弟,剧团无论走到哪里,有任哲中,必有《周仁回府》。那时任哲中走到哪里,只要被人认出,住宿、吃饭都不要钱,非要听他唱两句《 周仁回府 》。 进入省戏曲研究院,其唱腔和表演更加炉火纯青,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任派艺术 1954年被调进省戏曲研究院。此后,先生的唱腔和表演更加炉火纯青。在艺术实践中,先生把生旦的唱法,中、西路的唱腔以及山西梆子、 歌剧 等特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表演上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任派艺术,并把《周仁回府》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人物评价 顿步凝思,时而恍然若悟,把一个处于两难境地的周仁刻画得活灵活现。《夜逃》一场,是广大戏迷最喜欢的唱段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唱腔沧桑中透 出一丝激昂,悲愤中流露出一丝眷恋,尤其是鼻音的托腔,使人回味不尽。全段一气呵成,完成了由《悔路》的细腻向悲愤、粗旷的转变,犹如澎湃的感情脱缰而出,有流水东去不复返的气势,再加上他沙哑的唱腔特点,把一个中年的周仁表演得淋漓尽致。《哭墓》一场,任哲中以抽泣性虚字润腔,唱大段哭音乱弹,如流水呜咽,娓娓动听,委婉凄凉中不乏气势,有动人心魄之感! 任哲中演出照片 除《 周仁回府 》外,先生还以其娴熟的演技,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 花亭相会 》的高文举,《 软玉屏 》中的丁守梅,《和氏璧》中的 张仪 ,《紫金冠》中的 吕布 ,《 双蝴蝶 》中的梁山伯,《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祝福》中的贺老六,《 十五贯 》中的熊友兰等,其唱腔同样是精彩绝伦的,长期以来,在广大戏迷中广为传唱。 演戏严谨,待人却宽厚,常说的一句名言是“让人都活着” 任晓路和妻子 雷萍 回忆说,父亲一生做戏十分严谨,每天早上都要坚持练唱,尽管那些唱段对父亲来说已经烂熟于心。不管什么戏,不管大小角色,不管什么场合,只要让父亲演,父亲都认真对待,而且是第一个到化妆室,提前一个小时做准备。有一次父亲下乡演出,赶上下大雨,剧团决定砍掉一部分戏,但是我父亲并没有那么做,他加快了唱速和表演,20分钟演完全折《悔路》。任晓路感叹道,“这是父亲长期练就的功夫,父亲一直认为,演员演戏一定要对得起观众,这是一名演员最基本的品德”。 活动年表 2006年1月15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十六日:首届秦腔名人堂评选活动揭晓 由 陕西电视台 、 西北五省 (区)剧协、 陕西省 秦腔艺术协会等共同主办的首届“秦腔名人堂”评选活动揭晓。魏长生、刘毓中、王天民、李正敏、苏育民、任哲中、 肖若兰 入选。 魏长生 等7人是在100多名候选人中由专家和群众共同投票产生的,他们都是在秦腔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已故著名演员,在唱腔、表演、人物塑造上自成一派或有独创性,在秦腔界和广大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存世音像 1.录像资料: (1)《 周仁回府 》(全本)(与 李爱琴 、高登云、 张新华 、 余巧云 、 杨凤兰 等联袂演出) (2)《周仁回府》(全折)(与胡屯胜、 李小峰 、郝彩凤等联袂演出) (3)《周仁回府-悔路-回府》(选场)(与郝彩凤联袂演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 录像) (4)《激友》(全折)(与马力联袂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 (5)《祝福》(选场)(与 郝彩凤 联袂演出) (6)《 周仁回府 》(清唱片段)( 陕西 电视录像) 2.录音资料: (1)《血泪仇》(全剧)(与 谙宗翰 、郝彩凤、李兆芳等联袂演出) (2)《血泪仇》(全剧)(与 阎更平 等联袂演出) (3)《祝福》(全剧)(与郝彩凤等联袂演出) (4)《周仁回府-悔路》(全折) (5)《周仁回府-回府》(全折) (6)《周仁回府-夜逃》(全折)(与 苏蕊娥 联袂演出) (7)《 花亭相会 》(全折)(与苏蕊娥联袂演出) (8)《白衣庵》(选场)(与苏蕊娥联袂演出) (9)《木楠寺》(全折)(与杨金凤联袂演出) (10)《宫之奇》(选场)(与阎更平、阎振俗、郝彩凤等联袂演出) (11)《 刘巧儿 》(选场)(与 段林菊 、 阎振俗 等联袂演出) (12)《 法门寺 》(选场)(与段林菊联袂演出) (13)《哭祖庙》(选段) (14)《 斩经堂 》(选段) (15)《抱妆盒》(选段) (16)《卧虎令》(选段) (17)《 十五贯 》(选段) (18)《曾铁图》(选段) (19)《 金玉奴 》(选段)娘子莫要泪如雨 (20)《金玉奴》(选段)人逢喜事精神爽 (21)《 软玉屏 》(选段)三杯美酒便沉醉 任派艺术风格 任老的唱腔酣畅饱满、柔中有刚、韵味醇厚、声情并茂,为广大观众所赞赏,誉为艺坛绝唱,有“活周仁”之称。他以舞台作风严谨、作戏认真著称。表演洒脱飘逸、稳重大方、清新细腻、含蓄典雅,与其唱腔特点十分吻合。特别是他自1954年参加 陕西省 戏曲剧院后,在艺术上有了新的飞跃。先后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屈原》中的 宋玉 、《 法门寺 》中的傅朋、《 春秋配 》中的李华、《十五贯》中的熊友兰、《卧虎令》中的 刘秀 及现代戏《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祝福》中的贺老六等,为人们所称道。 任哲中在唱功上颇有造诣。中年时,由于演出繁重,嗓子变得缺乏亮度,但他却根据自己嗓音的条件,抑短扬长,情采溶汇,既发挥了中路秦腔传统唱法,又吸收了西路秦腔特长,并糅合了旦角旋转多变、细腻抒情的行腔特点,苍劲奔放、低回婉转、音韵和谐、清雅脱俗,给人以亲切新鲜之感,尤其拖腔运用了上挑装饰音和鼻腔共鸣的唱法,个性色彩更为鲜明。他还注重了通过唱腔念白细腻地表现不同境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引人入胜。《 周仁回府 》《 花亭相会 》《激友》《 十五贯 》《血泪仇》《祝福》等戏中的精彩唱段,被录音灌片,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也为许多后辈演员所效仿。 把生旦的唱法,中、西路的唱腔以及山西梆子、 歌剧 等特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运用自如,为群众喜闻乐见。在表演艺术上,一贯坚持体验与体现有机地结合,并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任派艺术,被誉为 大西北 “农民精神领袖”。 文革中先生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伤害,嗓音一落千丈,而且嗓子还做了好几次手术,所以嗓子更加沙哑!大家能听到的磁带,有《红銮僖》《 法门寺 》《哭祖庙》《 软玉屏 》《木楠寺》等剧目,是效果不好,想认识任派艺术,就必须听50年代的录音,那时的《 周仁回府 》简直是绝版,没有人能超越先生! 弟子 先生和余巧云、刘毓中老师在交谈 胡屯胜(已逝) 传人 任新民等。 《周仁回府》中剧照? 代表剧目 任哲中 剧照-来源陕西宝鸡 《周仁回府》《 花亭相会 》《激友》《祝福》《哭祖庙》《狸猫换太子?抱妆盒》《血泪仇》等。 人物关系 封至模 老师 惠济民 老师 刘毓中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