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红

李应红
  • 姓名:李应红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现任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专家,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应红先后组织完成了与我军装备发展相关的十多项重要科研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3年获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一等奖,并提前晋升为专业技术4级。 李应红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控制、诊断与部件表面强化研究。 人物履历 1963年1月5日,李应红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 1978年,年仅15岁的李应红参加了高考,当时按他的分数,完全可以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李应红毅然选择了空军工程学院,成为他们那个小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而后李应红29岁晋升副教授,33岁晋升教授,35岁当上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空军工程学院。 1989年3月,在南京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2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0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同年晋升技术三级。 2012年12月,晋升技术二级。 2011年、2013年,两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推进技术领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人物事迹 还在上军校时,李应红就开始从事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的人员之一。他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用模糊数学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研究的论文,被钱学森评价为模糊数学在中国应用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之一;编著了国内第一本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面的专著―――《航空发动机监控与诊断原理》。 他主编的《飞机高原使用与装备技术》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飞机高原技术方面的专著…… 为延长某型飞机的发动机使用寿命,李应红带领课题组查阅了上千卷发动机大修履历本,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多次试车,最终将几种型号的发动机使用寿命从400小时延长到800小时。他和系里的专家教授用一台没有履历本的废弃发动机建起了少见的现代化的发动机试车台。他主持研究成功的《某型飞机地面压力加油数字控制系统》,缩短了该型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提高工效数倍。 李应红主持突破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提出航空发动机高原起动建模与控制方法、覆盖机器学习理论、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与残余压应力复合强化机制、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与压气机近失速流动测控方法并取得突出工程应用效果。他还创建了国家和军队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 20世纪90年代,李应红带领课题组多次奔赴高原,克服缺资料、缺设备及工作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困难,攻克战机发动机“高原病”难题,使中国战机作战范围首次覆盖青藏高原全境。2002年,李应红进入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领域,并建立了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被用于航空器和发动机设计预研。 截至2016年9月,李应红先后发表SCl收录论文80余篇、EI收录论文170余篇,出版著作4部,参编中国国外著作5部。李应红发表了中国国内第一篇用模糊数学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研究的论文;编著了中国国内第一本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面的专著《航空发动机监控与诊断原理》。他主编的《飞机高原使用与装备技术》是中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飞机高原技术方面的专著。 2010年,李应红指导的博士生吴云的毕业论文《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及其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的原理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指导的博士生罗思海的毕业论文《航空发动机叶片激光冲击复合工艺及其强化机理研究》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荣誉成就 李应红先后组织完成了与我军装备发展相关的十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发明专利13项。 2003年获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一等奖,并提前晋升为专业技术4级。 2004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通令,给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记一等功。 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中国科协“求是”奖 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2021年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社会任职 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西北工业大学外聘院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总装飞机总体技术专业组成员 两项国防973项目首席专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 西安交通大学双聘院士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人物评价 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李应红的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某型飞机高原作战研究试验”是一个风险性极大的课题,李应红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项课题。他带领课题组三进高原,每次一呆就是一个月。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大胆挑战技术极限,取得了成功。 李应红和老师一道发表了中国国内第一篇模糊数学故障诊断的论文,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之为模糊数学在中国应用中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之一。李应红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机发动机故障分析与诊断事业,执着追逐航空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