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灵凤(1932年-),女,满族,豫剧表演艺术家,陈派著名传人。这位19岁双目失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是“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创办的狮吼剧团招收的第一批演员,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义女和徒弟。20多年前,有媒体曾为关灵凤撰稿,称其为“豫剧苑中的‘苦菜花’”,20多年后,这位13岁就在舞台上唱红而今满头银发的老艺术家,仍在自己深深挚爱的艺术长河中,为传承和发展祥符调而“苦苦”求索。
关灵凤(1932年— ) 旦行女演员。“汴京金凤凰”、“金嗓子”“豫剧艺苑里的苦菜花”原名关二风,河 关灵凤
北省南宫县人。自幼家中贫困,随父母逃荒至西安,1942年考入樊粹庭先生创建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师从常警惕、韩盛岫、张国利等。此时的关灵凤身材矮小,自然条件一般,但是她天资聪慧,而且极能吃苦,在所有的学员之中练功之刻苦令人咋舌。通过严格、艰苦的学习,两年后关灵凤已是能文能武,技巧过人;不仅能熟练掌握豫东调、祥符调的演唱特点,而且对豫西调的演唱也颇有心得,在“狮吼”众多学员中已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在樊先生的支持下,她还经常观摩常香玉、崔兰田等豫剧名家的演出,受益匪浅。她出科后主演的第一个剧目《秦雪梅》,不仅具有常香玉华美、端庄的特点,也有崔兰田沉稳、悲凉的韵味,很快轰动了西安城。此后,樊粹庭特地为她创作了唱功戏《汉江女》。关二凤后又拜豫剧一代名家陈素真为师,并被陈收为义女,改名为关灵风。成为豫剧陈派艺术的第一代传人。1952年,关灵风由西安至开封和平戏院演出,一炮轰动古城,被人们称为西京飞到东京的一只金凤凰。同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关灵凤在开封红极一时的时候,一场大病使得她双眼的视力几乎全部丧失,仅右眼微有光感。关灵凤凭着极其顽强的毅力刻苦练习,终于重返舞台,在1956年举行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了演员一等奖。关灵凤深得陈派艺术的真谛,她根据陈派艺术风格和自身特点,继承并有所发展地演出了许多陈派的代表剧目,如《三上轿》、《柳绿云》、《三拂袖》等。在这些剧目中,她根据陈派声腔特点和自己嗓音的特质,在声腔上进一步发展强化了陈派艺术。
同时,她还以祥符调和陈派表演艺术为基础,广泛吸取豫剧其他流派之长处,成功地演出了《春秋配》、《佘太君点将》、《双侯斗》等剧目。
198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她拍摄了纪录片《她,没有离开舞台》,在全国放映。关灵凤经常建工厂、农村去为工人农民义务演唱,还应邀到河北省永年县百花豫剧团为学员们传授技艺,同剧团一起钻山沟下农村演戏,但分文不取,此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关灵凤是满族人,属正黄旗,原籍在河北省南宫县,父亲是贫穷流动木匠。1932年,关灵凤出生在石家庄市一个贫民窟。“七七”事变后,关灵凤全家流亡乞讨至陕西省西安市。为饥寒所迫,年仅10岁的关灵凤进入“狮吼”豫剧团学戏。也许是天赋,也许是勤奋,在短短的3年里,天生丽质的关灵凤凭着自己独具风姿的艺术表演,一跃而成为“狮吼”豫剧团的主要演员。关灵凤有一副好嗓子,并且接受能力强,学戏3个月就在西安首次演出《秦雪梅吊孝》,连唱一个月嗓子不哑,而且愈唱愈好,被当地观众誉为“金嗓子钢喉关二凤”。当时关灵凤在家排行老二,许多人都叫她关二凤。樊粹庭先生看她演戏的灵性十足,便给她取名关灵凤。此后,关灵凤又主演了樊粹庭先生新编的大戏《寒江女》和传统戏《樊梨花征西》、《穆桂英挂帅》等许多戏,成为豫剧“祥符调”中一位年轻气盛、才华无量的新秀。樊粹庭看到关灵凤是豫剧界不可多得的一棵好苗,便亲自把她介绍到豫剧大师陈素真的门下,让关灵凤正式拜陈素真为师。当时的陈素真在整个中国豫剧界早已是大名鼎鼎、声震四方,被广大观众推崇为“豫剧大王”、“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陈素真看了关灵凤的艺术表演之后,连连称赞,惊叹不已,不仅当即拍板愿意收徒,并且把关灵凤认为义女,倾心传授技艺。关灵凤在西安“狮吼”豫剧团学艺5年,从艺4年,后来正式转入陈素真创办的“豫光”剧团,协助义母演出,为义母配戏,得到义母的真传。
在豫剧“祥符调”的表演中,陈素真最拿手的便是《三上轿》。陈素真曾经公开这样说:“在我一生演出的剧目中,有一出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比较大的戏,就是《三上轿》。”在河南农村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卖了牲口押了套,要听狗妞(陈素真小名)《三上轿》。”可见当时这出戏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三上轿》是描写贫家弱女只身报仇除暴的壮烈悲剧:崔金定的丈夫被恶霸毒死,公爹又身陷囹圄,逼亲花轿临门,她身怀利刃与婆母、幼子告别,分手的时候一气高唱了200多句戏词。这200多句戏词不是一般的叙事述景,而是崔氏上轿前的生死离别,并且200多句戏词要一气呵成,还要把高难度的“波颤音”、“含韵”、“三起腔”相继融会于唱腔之中,难度极大,非常不好掌握,用行话说是非常“吃工”的。陈素真深有感触地说:“从1932年起,我就开始唱此戏(指《三上轿》),经过反复琢磨,在表演和唱腔上曾做过改革,发展了‘祥符调’……后来在西安演出时,我把这出戏传授给她(指关灵凤)。”自那时开始,关灵凤就开始演《三上轿》。在这出难度非常大,且又典型具备“祥符调”的戏曲中,关灵凤除了继承发扬老师、义母陈素真的陈派风格外,又改革创新,大胆运用真假声的结合,在唱法上以情带声,富于韵味,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出戏中,关灵凤把豫剧“祥符调”中那些最难掌握的“波颤音”、“含韵”、“三起腔”、“用气共鸣”等方面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流畅自然,从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关灵凤的坎坷人生
解放后,关灵凤获得了新生,于1952年应聘加盟开封市和平豫剧团(市豫剧团前身)。 关灵凤与恩师陈素真大师
这时的关灵凤年仅19岁,如花似月,风华正茂……大河上下,江南江北,凡是豫剧所到之处,差不多都有关灵凤的“金嗓钢喉”在高唱……谁也想不到,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将她击倒,使她的双眼迅速失明,百般医治无效,两眼仅剩微弱光感,伸手不辨五指,对面不识来人,生活不能自理……关灵凤一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业内外人士一致认为:这位豫剧“祥符调”中的佼佼者将永远告别舞台、告别观众!
关灵凤双目失明的消息传出后,整个豫剧界一片哗然:老师为她流泪,同行为她惋惜,观众为她呼喊……许许多多的普通百姓给她写信表示慰问,一个又一个医生为她求药开方,更有甚者要求将自己的一双好眼移植给关灵凤……社会的关注、人民的厚爱,曾使性格刚强的关灵凤泣不成声,一次又一次地流泪……她感动、她痛苦、她痛不欲生……她躺在床上,双手死死地抠住自己失明的双眼,不止一次地想 关灵凤艺术照
了结此生……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相信,时间仅仅过去了半年多,关灵凤奇迹般地又“站”起来了,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又走上了舞台。她看不见剧本上的字,就让别人一遍一遍地读给她听。每次演出前,她必须让人扶她到戏台上反复摸索上下场门、桌椅道具,认准位置,做到心中有数。凡是武打场面,她仗着幼时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与开打对手反复排练,很少失手。排练重头戏的时候,上台需要迈几步、周围的人怎么调度、道具在什么地方,她都牢牢记住,演出时居然没有半点洒场漏水,不出任何差错。如果是一个不了解内情的观众坐在台下,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展眼前的那个扮演双阳公主时连打带唱、扮演白素贞时走爬虎翻乌龙绞柱的年轻演员,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为了迎合喜欢“祥符调”的广大观众,关灵凤率领全团(后来她成为开封市豫剧团团长)在开封有着1700多座位的“大众剧场”,隆重上演“祥符调”陈派代表作《三上轿》,连演47场,场场爆满。
关灵凤超出常人的英勇壮举,感动了许许多多普通的百姓,也感动了她的恩师、义母——豫剧“祥符调”大师陈素真。陈素真屡经磨难,先后经受错划“右派”、中年痛失爱子、“文革”中备受精神与肉体上的摧残、嗓音失调等诸多打击,不得已过早地离开了舞台,但豫剧“祥符调”陈派艺术却早已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发扬陈派艺术,陈素真在“牛棚”里脸贴脸地教关灵凤排戏,手把手地教她动作、身段……陈素真毫无保留地把“祥符调”陈派艺术的绝技,一点一滴地传授给她的爱徒、义女……1982年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中国大地的时候,关灵凤率领着开封市豫剧团赴首都公演豫剧“祥符调”陈派代表作《三上轿》,一举震动京华。首都各大新闻媒体发表消息后,承担此次演出的长安大戏院一下子空前热闹起来,预先安排好的几场戏票很快兜售一空,许多没有买到票的人打电话、找门路、托熟人,非要亲眼看一看被誉为“豫剧中的‘苦菜花’”、“双目失明的‘陈派’传人”关灵凤的英姿……首都长安大戏院的帷幕终于拉开了,已经50岁的关灵凤走上舞台,宝刀不老,用她那仍然是“金嗓钢喉”的“祥符调”,气力充沛、响堂而又挂味地连唱200多句而游刃有余,博得了满堂喝彩,征服了台下数不清的首都观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关灵凤坎坷传奇的一生,给源远流长的豫剧“祥符调”又抹上一笔更加浓重、更加神秘的艺术色彩,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众多令人刮目相看的辉煌声誉:中国唱片公司为关灵凤特别灌制了豫剧“祥符调”陈派艺术唱腔专辑;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派出15人的摄制组,专程来汴拍摄以关灵凤艺术生涯为主题的大型艺术纪录片《她,没有离开舞台》,并在海内外放映;中国戏剧家协会专门为关灵凤召开舞台艺术研讨会;关灵凤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习仲勋的亲切接见;远隔重洋的美国、加拿大许多热爱豫剧“祥符调”陈派艺术的人士,不断向关灵凤索取音像资料;关灵凤的专题报导、画页、连环画现已收集有百余种……
陈素真一句一句教她唱腔,一点一点教她身段,关灵凤进步很快。为了重点培养关灵凤,在她13岁那年,樊粹庭将她引见给了豫剧大师陈素真。
“二凤(小名),以后这就是老师了,给老师叩头。”听完樊粹庭的介绍,懂事的关灵凤赶忙趴在地上给陈素真磕了3个头。
“这孩子有点笨,教她可得多费点工夫,该打就打!” 话虽这么说,但见关灵凤既老实、学戏又刻苦,陈素真教她格外认真。
有一次,关灵凤正学戏时,忽然瞟见桌上玻璃板下压着陈素真的剧照非常漂亮,忍不住多看了两眼。陈素真见状,佯怒道:“把手伸过来!”关灵凤心中不免有几分胆怯。陈素真将手中的折扇高高抬起,却又轻轻放了下来。关灵凤笑了,陈素真也笑了。下课后,陈素真将自己的影集递给关灵凤,但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她:“该玩就玩,但学的时候一定要专心!”
陈素真一句一句教她唱腔,一点一点教她身段,每天跟大师学艺,关灵凤进步很快。陈素真对关灵凤也疼爱有加。她说:“这孩子不笨呀,学戏挺灵的,以后就叫灵凤吧。”关灵凤的名字就是从那时叫开的。1951年,当时膝下只有3个儿子的陈素真正式收关灵凤为义女。
1985年退休,关灵凤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为戏曲事业奔波。她和丈夫、戏曲导演霍林创办了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艺豫剧团,专门为残疾人义演;只要有文化下乡等公益性演出,她都积极参加,并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送上他们爱听的剧目;她经常为广播电台的学唱、教唱栏目做点评,帮助戏迷提高演唱技艺;她还精心带徒,为陈派艺术的传承培养人才。
最让老人高兴的是,她依然生活在她的戏迷当中。每天都会有戏迷往她家里打电话,向她请教演唱技巧,有时电话里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
关灵凤说:“只要愿意学戏,谁学我都教。我这次被确定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感觉压力很大。我会继续努力,为宣传、传承‘祥符调’作贡献!”
代表作品1946年 豫剧:《汉江女》,狮吼豫剧团创办人樊粹庭专为关灵凤编写的剧目。
首演于古都西安,引起轰动,人们开始注意到关灵凤这位青年新秀。
1947年 豫剧:《羽巾误》,樊粹庭为培养关灵凤又编写的剧目。
此剧演出效果极好,已成为剧团与关灵凤的保留剧目。
1948年 豫剧:《喜荣归》,樊粹庭为打破关灵凤只演青衣的局面,专为她编写的花旦戏。
关灵凤已成为剧团主要演员,《喜荣归》上演,观众耳目一新,狮吼剧团和关灵凤的知名度均得到提高。
1956年 豫剧:《秦雪梅吊孝》,此戏为“祥符调”经典唱功戏。
关灵凤以此剧参赛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获取一等奖。
1982年 豫剧:《三上轿》,此剧为“祥符调”传统剧目,陈派代表剧目,也是陈素真大师传授关灵凤的启蒙戏。打倒“四人帮”恢复古装戏,关灵凤重新上演。
当时在有一千七百多座位的开封大众剧院连演四十七场。观众情绪热烈。第二年关灵凤赴北京演出此剧,更是好评如潮。
1983年 豫剧:中国唱片公司连续录制《关灵凤唱腔集锦》。
唱片及磁带投入市场,立即被抢购而脱销,并数次再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关灵凤大型专题片《她,没有离开舞台》。此片系参加联合国“残疾人”年的我国宣传资料片,已在海内外上映。
1985年 豫剧:《佘太君点将》系关灵凤夫妇创作的新编历史剧。
已由音像部门录制成磁带和光碟,兄弟剧团多次移植上演。
1987年 豫剧:《樊梨花与薛金莲》(又名《樊梨花征西》),系关灵凤夫妇创作的新编历史剧,也是关灵凤最后一出保留剧目。已被多家院团移植演出,并录像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