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 二年(1852年)七月,李熙出生于汉城贞善坊, 同治 二年十二月(1864年1月), 朝鲜哲宗 李? 无嗣而薨,在 神贞王后 赵氏的指定下,他以王室旁支身份入承翼宗大王( 孝明世子 )大统,并被宗主国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鲜摆脱清朝属国的地位,成为名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他于开国五百三年十二月(1895年)称“大君主”,十一月建年号“建阳”。建阳二年(1897年)改元“ 光武 ”,即皇帝位,定国号为“ 大韩帝国 ”。光武十一年(1907年)因海牙密使事件得罪日本而被迫退位,称“太皇帝”。隆熙四年(1910年)日韩合并后被封为 德寿宫 李太王。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驾崩,成为“ 三一运动 ”的导火索。庙号韩高宗,谥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葬于韩洪陵。 朝鲜高宗李熙的一生处于朝鲜半岛历史上空前动荡复杂的时期,经历了 朝鲜王朝 的亡国过程,其评价亦存在争议。多数观点认为他在位大部分时间里先后被父亲大院君、妻子 闵妃 以及日本人摆布或控制,是一位无能的傀儡君主;但亦有观点认为他的形象与业绩被日本人抹黑,其实是生不逢时的一代明君。 人物生平 入承大统 咸丰 二年(1852年)壬子七月二十五日,李熙出生于 朝鲜 首都 汉城 (今韩国首尔市)的贞善坊私第(兴宣君府,李熙即位后改称云岘宫),他即位前尚未冠礼,只有乳名命福。他的母亲是 骊兴府大夫人 闵氏 ,还有一位庶兄李载先和嫡兄 李载冕 。 李命福本来只是王室的旁支,几乎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从血缘上来说,他是 朝鲜仁祖 的9世孙;从宗法上来说,他是 朝鲜肃宗 的6世孙(他的祖父南延君 李球 被过继给英祖的孙子、肃宗的嗣曾孙 恩信君 李肚),和王室嫡系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由于前任国王―― 朝鲜哲宗 李? 无嗣而薨,李熙便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登上朝鲜王位。 高宗画像 朝鲜王朝 自正祖 李算 死后,王权旁落,朝政由外戚安东金氏把持。李命福的生父李?应生活在安东金氏的阴影下,过着怀才不遇的生活。 李?应 原本就知道朝鲜哲宗体弱多病,儿子又全部夭折,欲乘隙夺取王位,于是他极力装疯卖傻,一方面在安东金氏的高压下苟全性命,另一方面蒙骗了 赵大妃 等一干权贵,使他们认为李?应是无能之人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朝鲜哲宗 去世前夕,李?应的活动更加频繁了。李?应知道,赵大妃欲独揽大权而与朝鲜哲宗时掌握朝政的安东金氏众臣如金左根、金兴根等不和,于是就积极勾结赵大妃身边的宫女,对赵大妃多番献计,表示若任由金氏众臣拥立其它王族子孙为王,以承朝鲜哲宗大统,不但让金氏众臣坐拥大权,而且朝鲜翼宗(孝明世子)的世系也会因而断绝。但若以他的儿子为王,便可杜绝金氏掌权的野心。 李?应 长期以来的夤缘终于收效, 赵大妃 为其所动。十二月初八日上午 朝鲜哲宗 薨逝时,赵大妃收走国玺,并宣布立兴宣君第次子命福为新王,继承朝鲜翼宗大统,派领议政 金左根 、都承旨闵致庠去兴宣君家接他入宫。 李命福入宫后,并未立刻即位。他先被改名为李载晃,封翼成君,十二月十二日行冠礼,改名为李熙(正写为“?”)。(1864年),李熙穿戴上衮服和冕旒,正式即位于 昌德宫 之仁政门,是为朝鲜高宗。 同治 三年(1864年)九月九日,宗主国清朝所派使臣户部左侍郎皂保、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文谦(傅恒的玄孙)册封李熙为朝鲜国王。就这样,本来与王位无缘的朝鲜高宗李熙在生父 李?应 的操纵和 赵大妃 的支持之下,登上了 朝鲜王朝 第26位国王的宝座。 生父摄政 朝鲜高宗李熙即位时,只有十二岁。由养母赵大妃垂帘听政;又封其生父李?应为兴宣大院君,赞襄政务。 兴宣大院君 的执政被 韩国 史学界认为是韩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兴宣大院君一掌权,就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他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并启动了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目的的改革进程。 同治 五年(1866年), 神贞王后 赵氏撤帘,大院君遂独揽大权。大院君一面大力排斥安东金氏势力,同时大张旗鼓地重修 景福宫 ,以作为君主专制威权的象征。此外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参见词条大院君改革),试图修补 朝鲜 封建王朝的大厦;又厉行闭关锁国路线和宗教迫害政策,掀起“丙寅邪狱”,屠杀大量天主教徒。此时朝鲜已经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危机,到高宗时更加凸显。 同治 五年(1866年)七月发生了 美国 商船侵入 大同江 的 舍门将军号事件 ,同年九月发生了 法国 侵略朝鲜的“丙寅洋扰”事件。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又有美国军舰入侵朝鲜,史称“ 辛未洋扰 ”。然而法美舰队都在 朝鲜 军民的坚决抵抗下以失败告终,这更加坚定了大院君实行锁国政策的决心,他下令在全国各地竖立“斥和碑”。高宗即位之初的 朝鲜王朝 ,在大院君的铁腕政治和改弦更张下,似乎重现了生机。 朝鲜高宗本人在父亲大院君掌权的状况下,形同傀儡,终日沉湎享乐,不爱读书。但大院君为了培养朝鲜高宗,仍命他学习儒家经典。朝鲜高宗自即位后便接受严格教育,必须一天学习三次,开设经筵的时间是早上7时至9时,中午11时至1时,下午2时至4时。有一次,高宗读到《 孟子 》的时候,看到“汤七十里, 文王 百里”的章句时,慨然顾曰:“七十里、百里,犹可以为政于天下,况我国三千里乎!何以则能秣马燕云,洗祖宗之耻也(指丙子胡乱)?”可见高宗并非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但他毕竟是一个少年,也由于大院君政务繁忙而没有受到严格的管束,所以宠幸了一个比他大4岁的宫女―― 李顺娥 ,每日和她厮混,但此女终究没成为王妃,因为朝鲜王室规定李氏不得称为正妃。 朝鲜高宗书法 同治 五年(1866年)三月,在大院君的一手操纵下,十五岁的高宗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婚礼。而他的新娘不是别人,正是高宗母亲家的亲戚 闵氏 。原来大院君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的历史重演,专门找了自己妻子家的亲戚、幼年丧父的贫穷女孩闵氏作为内定王妃。细细算来,闵氏不仅比高宗大1岁,还是朝鲜高宗的姨母辈亲戚。但这在实行铁腕政治的大院君眼里算不上什么,因为他自以为这样就一劳永逸地消除了外戚专权的隐患,同时使自己身兼宗亲和国戚的身份,实在是巩固自己权势的高明之举。闵氏就是历史上所称的 闵妃 ,谥“ 明成皇后 ”。 作为一桩生父包办的政治婚姻,朝鲜高宗完全没有对闵妃在意,竟冷落了她三年时光。朝鲜高宗依然沉湎女色,他甚至在 同治 七年(1868年)和 李顺娥 生了一个儿子,即 完和君 李? 。但很快朝鲜高宗又离开李顺娥,转而垂青闵妃,而闵妃的从政之路,也是从这开始的。 闵妃当国 大院君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准。他的一颗棋子―― 闵妃 ,和她公公大院君一样,是一个充满权力欲和野心同时熟稔政治权术的女人。闵妃被冷落的三年时光里遍览宫中书籍,尤其是《 左传 》等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她被高宗宠幸以后,便逐步涉入政坛。闵妃和大院君的矛盾,是由于子嗣问题而引发的。大院君为防止王妃权力膨胀的局面出现,有意立高宗的庶长子 李? 为王世子。这使闵妃和大院君产生了根本的对立。 闵妃 先使高宗与自己牢牢站在同一阵线,又凝聚自己的娘家――骊兴闵氏的势力,逐渐形成外戚集团,同时纠合被大院君赶下台的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等家族的力量,准备与大院君抗衡,推翻其政权。而大院君却对闵妃的实力估计不足。 同治 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五日,闵妃利用 崔益铉 批判大院君之上疏,鼓动高宗宣布“亲政”,发动宫廷政变将大院君逼退并赶出京城。高宗一直站在 闵妃 一边,而他自己生性懦弱,对闵妃言听计从,所以实权由闵妃掌握。从此 朝鲜王朝 进入了名义上由国王高宗亲政,实际上为闵妃外戚集团统治的时代。 闵妃在夺权后不久就生下王子 李? (后来的 朝鲜纯宗 )并很快立为王世子,权势日益巩固。闵妃集团掌权后便着手将大院君时代的各种政策次第废除,尤其是其对外政策。 同治 七年(1868年), 朝鲜 的邻国日本发生剧变,开始实行“ 明治维新 ”而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国家的道路。此时的朝鲜,尚在 兴宣大院君 李?应 的锁国统治之下,借口书契问题(日本在对朝鲜通告“ 王政复古 ”的文书上有“皇”、“敕”等中国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断绝了与日本的联系。而自从闵妃集团执政后,便主张逐渐缓和朝日关系,甚至处死了大院君时代负责对日往来的东莱倭学训导、大院君党羽安东?,以展示其对日修好之意。但日本已先行一步,准备以当年美国佩里舰队的“ 黑船事件 ”为蓝本准备,动用武力迅速打开 朝鲜 的国门。 光绪 元年(1875年)八月,日本派出军舰“云扬”号等3艘军舰前往朝鲜西海岸示威并测量海图,与江华岛炮台发生交火,史称“ 云扬号事件 ”。此事引起了朝鲜全国上下的极大震惊和不安,朝中分成以 闵奎镐 等闵妃集团官员为首的主和派和 金炳学 等大院君派系官员为首的主战派,就这一事件争论不休。而民间几乎清一色地支持对日的强硬政策。高宗和 闵妃 本来就倾向于开放国门,最终弹压了国内的示威者,采纳了主和派的意见,于 光绪 二年(1876年)二月签订《 江华条约 》。条约中规定 朝鲜 开放港口以及日本在朝鲜享有的领事裁判权等,严重破坏了朝鲜的主权,是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前奏;同时使朝鲜打开了国门,由此一步步走上近代化道路。 高宗和闵妃的对外开放政策很快引发朝鲜国内强烈的反弹。早在《江华条约》签订前,就有 崔益铉 、张皓根等人率儒生在王宫门前“持斧上疏”,坚决反对同日本谈判乃至缔约。随着 朝鲜 的逐渐开放,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事件――辛巳斥邪运动。 光绪 六年(1880年),礼曹参议金宏集(后改名金弘集)率团访问日本,商谈仁川开港、米谷禁运、修改关税等问题。他回国时,带回一本清朝驻日公使馆的官员 黄遵宪 所写的小册子,名为《 朝鲜策略 》。该书建议朝鲜为了求得经济发展应接受西方先进文物,并同中国、日本和 美国 合作,加强自己的防卫能力,以阻遏俄罗斯向南扩张。《 朝鲜 策略》在朝鲜一披露,就引发了朝鲜政界和学界的轩然大波。其中“耶苏、天主之学,犹吾教有朱、陆”一句,更是激怒了朝鲜的广大儒生,他们认为用 基督教 这类的“邪教”来类比儒教是对儒教的侮辱。于是,以李晚孙为首的300多名 庆尚道 儒生在 光绪 七年(1881年)上“万人疏”,借抨击 黄遵宪 、金宏集以抵制对外开放政策,宣称“和倭即和洋,和洋即拜跪犬羊也”。不久,各地的儒生纷纷上疏,高举“卫正斥邪”的旗帜,批判《 朝鲜策略 》及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高宗对“辛巳斥邪运动”进行严厉镇压,李晚孙等十多名儒生被扣上“谤讪朝廷”的罪名而发配荒岛或边地,洪在鹤等人由于上疏言辞激烈而被判为“犯上不道”并斩首示众。政府镇压上疏儒生自然引发了儒林对政府的极大不满,而蛰伏待机的兴宣大院君正欲利用此机会兴风作浪。大院君的党羽早已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在景福宫纵火,迫使高宗将王宫搬回昌德宫;这年十一月,他们更是送去炸弹炸死了闵妃之兄闵升镐及闵妃之母李氏。辛巳斥邪运动被镇压后,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大院君亲信安骥泳等企图发动政变,废黜高宗,另立大院君庶长子李载先为新王。其计划后被泄露,安骥泳等人被逮捕并被凌迟处斩,李载先在流放途中被赐死。安骥泳事件说明了高宗政权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称帝以前的高宗照片 但是,对外开放毕竟是时代潮流,任何腐儒的反对意见也无法扭转历史变革的车轮了。高宗于光绪七年(1881年)派“绅士游览团”去日本考察行政、军事、教育、工业和技术体制。与此同时,应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参议金允植率领的60名朝鲜青年访问了中国,在那里他们主要是研习制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艺。这种改革尝试发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广为蔓延,不仅席卷了两班和中人阶级,而且席卷了整个社会。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隐士之国正式对西方打开了国门。条约签订后,英国、德国、俄国、意大利、法国、奥匈帝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接踵而来,签订了类似条约,至此,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 飘摇时局 闵妃集团执掌国政后,国际国内局势动荡,特别是开港以后,朝鲜历史进入一个空前复杂动荡的时期。乱局首先自内而起。原来当时闵妃集团非常腐败,史书记载当时的朝鲜宫廷“每夜曲宴淫戏、保佑巫祝,工瞽歌吹??,殿庭灯烛如昼,达曙不休”,于是“大院君之多年蓄积充溢丰富之各库,一扫而空”。朝鲜国库积蓄荡尽,无饷米供养军队,五营军饷短缺13月,不少军人无法度日。而由日本教官训练的新军――别技军则装备精良,待遇优厚,引起旧五营军人的不满和怨恨。如此种种,终于酿成了“壬午兵变”。 光绪八年(1882年)春季,朝鲜发生大旱,又有“马入宫中”的凶兆发生,京城内人心惶惶,传说该年将有兵灾。该年六月九日(阳历7月23日),已经连续十三个月没有领到饷米的京城五营士兵积怨爆发,同市民一起发动暴动,捣毁宣惠厅堂上闵谦镐以及闵台镐、韩圭稷等外戚权贵宅第,夺取武库,攻打捕盗厅,包围大院君府第云岘宫向其求助。还有几路分别攻打日本公使馆,处死日本籍别技军教官堀本礼造,开仓放粮。次日,乱兵和市民攻入昌德宫,杀死闵谦镐、李最应(兴寅君,兴宣大院君的胞兄)等大臣,并追杀闵妃。闵妃化妆成宫女逃往外地。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和随员也逃往仁川,由英国军舰搭救回国。走投无路的高宗被迫召父亲大院君入宫,委其主政,大院君宣布闵妃已经死于动乱中,士兵方才放下武器,撤出王宫。逃到忠州的闵妃和逃回长崎的花房义质分别请求清朝和日本出兵朝鲜。宗主国清朝派吴长庆、丁汝昌及马建忠等官员及3000军队进入朝鲜,于8月26日扣留了前往中国军营拜访的大院君,并用军舰将其运回中国,软禁在保定,并镇压了起义士兵。闵妃集团遂在清军的扶持下重新掌握朝鲜政权。其后朝鲜与清朝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等不平等条约,清朝依据这些条约在朝鲜的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设立了租界。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则于8月12日回到朝鲜,带来了1500军队和四艘军舰,逼迫朝鲜政府赔偿损失、同意日本军驻扎朝鲜。8月30日,日本和朝鲜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另外,朝鲜高宗还将围攻日本公使馆的孙顺吉、崔奉圭及孔致元等汉城普通百姓在慕华馆前当着日本公使和清朝官员的面问斩,朝鲜的主权和尊严完全扫地。 壬午兵变被平定后,朝鲜高宗痛心疾首,向全国人民下旨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过,并宣布他将“洗心涤虑,惩前毖后,政令之从前不便于民者,悉令除之,择循良之吏,以牧群生,讲究实效,思与一国更始”。因此,壬午兵变可以说是朝鲜一个全新的开始,至此以后,大院君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的势力基本被肃清,在高宗“一国更始”的倡导下,朝鲜社会中开始形成开化和改革的氛围,全面启动了近代化之路。 然而,朝鲜的近代化之路并不是平坦的,甚至是凶险的,它从一开始就产生裂痕,使朝鲜卷入了新一轮的血腥动荡之中。在围绕改革的问题上,朝鲜统治集团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派是闵妃集团中的绝大部分,他们借助清朝的兵力夺回政权,心怀感激,采取亲华政策,被称为“事大党”。另外一派以年轻士族为主,包括师从福泽谕吉的金玉均,以及洪英植、朴泳孝等人。他们采取亲日态度,主张终结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借助日本之力实现朝鲜的近代化改革,被称为“开化党”。事大党走“东道西器”的路线,在清朝洋务派的协助下,事大党政权开始了渐进式的改革,设立内外衙门,开办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代购洋枪洋炮,代训新军,培养朝鲜的军事人才。开化党则接受日本资助,提出了“打倒清国”的口号,企图借助日本兵力发动政变,实施夺权目标。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半数驻朝清军撤回国内,日本以及朝鲜开化党视为举事良机,于是蠢蠢欲动,试图推翻事大党所把持的政权。此时高宗和闵妃因为中法战争胜负未定,对清朝的信心也发生了动摇。光绪十年(1884年)11月29日,开化党领袖金玉均入宫,对高宗游说说中日如果交战,清朝必败,朝鲜当自图万全之策,并夸口说会得到日本的全面协助。高宗为其所动,乃亲书秘旨交给金玉均,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金玉均与开化党激进分子经过密谈,决定在12月4日邮政总局开业之机发动政变。 光绪十年(1884年)12月4日晚,汉城邮政总局落成,洪英植设宴庆祝,然而开化党在邮政总局内全歼诸大臣的计划落空。金玉均遂赶往昌德宫,称清军作乱,劫持高宗和闵妃,逃往朝鲜纯祖生母绥嫔朴氏的祠堂――景佑宫(其地狭窄,易于守卫)。金玉均强迫高宗写教旨请求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派日本兵担任警卫,同时召事大党大臣前往景佑宫保护国王。当夜,奉旨赶往景佑宫护驾的韩圭稷、李祖渊、尹泰骏、闵泳穆、赵宁夏、闵台镐等六大臣等逐一在宫门内被开化党刺客杀害。次日清晨,新政府宣告成立,提出内政改革方案,同时宣布断绝与清朝的宗藩关系,朝鲜独立。结果清军将领吴兆有、袁世凯应朝鲜官民请求带兵入宫,与日军在宫内展开战斗。清军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日军抵挡不住,竹添进一郎被迫出逃仁川。洪英植将高宗挟持到城北关帝庙,深夜才被清军找到,护送高宗前往清军大营,洪英植被愤怒的朝鲜士兵杀死。金玉均、朴泳孝等人随日本人逃窜到仁川,随后亡命日本。其他不及亡命的激进派开化党被愤怒的汉城市民殴杀。此次变乱史称“甲申政变”。 甲申政变平息后,光绪十一年(1885年)1月9日,日本再次强迫朝鲜签订《汉城条约》,勒索赔款,之后伊藤博文前往中国天津与李鸿章会晤,中日两国签署《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双方撤出在朝鲜兵力,聘请第三国人员协助朝鲜的军事改革,今后两国若要出兵朝鲜时须预先知会另一国等。该条约标志着日本已在事实上取得与清朝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根据《汉城条约》,朝鲜政府将金大兴、元汉甲等在甲申政变中杀死日本公使馆矶林真三大尉的朝鲜普通百姓斩首示众,并派徐相雨到日本“表明谢意”。明明是日本勾结开化党图谋颠覆朝鲜政府,却反倒强迫朝鲜政府惩凶、赔款、谢罪,这不能不说是朝鲜作为一个弱国的悲哀。 经过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朝鲜不仅在内讧中国力大为折损,更是逐渐沦为大国的角逐场所。朝鲜王室对内残酷剥削老百姓,对外一再杀害本国人民、遣使谢罪以向日本等国摇尾乞怜,使其更加失去民心,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甲申政变之后,朝鲜高宗和闵妃与清朝的矛盾又起。当时,清政府眼见英亡缅甸,法并越南,日吞琉球,中国的藩属国惟独朝鲜尚存,亦有俄国、日本虎视眈眈,再加上朝鲜战略位置重要,为东北、华北之屏障,所以决定力保这一最后的属邦,加强了对朝鲜内政、外交的控制,将名义上的宗藩关系实质化。清朝派遣袁世凯以三品道员头衔坐镇朝鲜,主掌朝鲜外交、通商等事务,俨然监国大臣。这自然引起了朝鲜高宗和闵妃的不满。闵妃集团接受了德国籍顾问穆麟德(本为李鸿章派去监视朝鲜,但后来背叛了清朝)的“联俄拒清”政策。清朝不得不罢斥穆麟德,并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放回兴宣大院君以牵制闵妃。 当时朝鲜半岛局势十分复杂,清朝此时虽然是朝鲜的宗主国,但是日本、英国、俄国、美国的势力不同程度地渗透朝鲜半岛,不满清朝干涉的闵妃集团与之相勾结,于是先后发生了巨文岛事件、两次朝俄密约事件、派使西国之争等国际争端,对清朝的宗主国地位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些状况,清廷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台了所谓朝鲜“整顿事宜六条”:1、精练水陆各军;2、东三省兴铁路;3、该国税司由中国委派;4、该国派使应守属国体制;5、阻止该国借外债;6、匡正该国纰政。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为人精明而多疑,能干且果断,不遗余力地贯彻清廷的对朝干涉政策,与朝鲜王室的矛盾因而日益加剧,以致发生了袁世凯密谋废黜朝鲜高宗、另立大院君之孙李?槠为国王的事件。但朝鲜的威胁不在于清朝或欧美俄国,而是觊觎朝鲜已久的东邻日本。 日人傀儡 甲申政变以后10年间,朝鲜表面上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而内部却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正在加速溃烂之中。这一时期,改革事业空有其名而停滞不前,以高宗和闵妃为首的朝鲜统治者更加贪图享乐,醉生梦死,卖官鬻爵,官场贿赂公行,尔虞我诈,科举考试完全沦为了两班贵族的交易场所。国内统治阶级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外国的经济侵略把本来就贫穷的朝鲜人民逼上了绝路,整个社会黑暗腐败到了极点。那时候,儒生学士接连上疏痛陈朝政之紊乱,而高宗与闵妃共阅奏章,“见有鲠辞,则动以逆贼目之而加罪”,李建昌、权凤熙、安孝济、朴始淳、张炳翊等上书言事者均被严刑窜配。朝鲜商人不堪日本等国的经济侵略,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行“撤栈”罢市斗争,反对日本商人进入京城,结果遭到闵妃集团镇压。而被政府严禁的宗教组织东学道更是接二连三地举行示威活动,甚至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光化门“伏阁上诉”,在汉城到处张贴赶走外国人的标语,导致“在汉洋人均大恐,日人多携刀昼行,尤骚讹”的状况。后东学道又在报恩郡揭起“斥倭洋倡义”的大旗,最后被朝鲜政府以软硬皆施的方式镇压下去。朝鲜的社会矛盾犹如干柴一般不断累积,终于引发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东学党起义(甲午农民战争),而窥伺朝鲜已久的日本也因此获得了控制朝鲜的大好良机。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十日,朝鲜全罗道古阜郡发生了反对郡守赵秉甲暴政的民乱,既而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由东学道领袖全?准领导,他们多次打败官军,迅速席卷了朝鲜南部三道,甚至攻占了朝鲜王室的老家――全州,直逼首都汉城。汉城的两班及富民纷纷逃窜避难,高宗和闵妃对此十分恐慌,急忙向宗主国清朝政府借兵,企图乞怜于清廷的武力镇压起义。后来政府与起义军议和,达成了全州和议,而日本亦以《中日天津条约》为借口不请自来,与驻朝清军形成对峙。六月二十一日,日军突袭汉城景福宫,挟持高宗及闵妃,而日本人抬出的傀儡,竟然是兴宣大院君。大院君将闵妃集团从政府中全部铲除,出面组建了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傀儡政府。新组成的亲日派朝鲜政府宣布废除中国光绪年号,改用朝鲜开国纪年,废除与清朝签订的一切条约,朝鲜将依赖日军从朝鲜领土上驱逐清朝军队。六月二十三日(阳历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朝鲜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而朝鲜亲日政权也在日本人的授意下实行一系列近代化改革措施,史称“甲午更张”。同年十月,井上馨出任日本驻朝公使,他逼退了有反日倾向的大院君,又出笼了《内政改革纲领二十条》,以“协助改革”的幌子来加紧对朝鲜的控制。同时将曾参与甲申政变的亲日分子朴泳孝安插进政府中,导入内阁制以进一步限制王室的权力。开国五百三年(1895年),朝鲜高宗在井上馨的压力下誓告宗庙,宣布《洪范十四条》,其中第一条即宣告“割断依附清国虑念,确建独立自主基础”,正式宣告朝鲜半岛与中华帝国上千年的宗藩关系就此终结。而其余诸条则大部分都是对君权的限制。十二月十七日,朝鲜高宗的称号由“国王殿下”晋升为“大君主陛下”,王妃改称“王后”,王大妃改称“王太后”,王世子改称“王太子”。尽管称谓提高了,但朝鲜高宗的权力已经被日本人及其亲日政权削弱,完全成为了日本的傀儡。当时大院君之孙李?槠图谋取代朝鲜高宗,只不过没有成功,李?槠后来逃亡日本。朝鲜高宗退位后才被赦免。 甲午战争后,被日本挟持的朝鲜高宗和闵妃对中国彻底失去了依附的信心,他们看到日本在俄国的干涉下被迫将辽东交还给中国,又对俄国产生了幻想。为了夺回权力,朝鲜高宗和闵妃开始“引俄拒日”。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闰五月,朝鲜政府以策划暗杀闵妃为由下令逮捕内部大臣朴泳孝,朴泳孝被迫亡命日本。随着朴泳孝的逃亡,亲日政府随之解散,失势了一年的闵妃集团重新掌握大权。闵妃日益亲俄,俄国在朝鲜的势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暗杀亲俄派首脑――闵妃。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拂晓,新任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策划日本士兵、浪人挟持大院君冲入景福宫,在乾清宫乱刀砍死了闵妃,并浇上煤油点火焚尸,而后将骨灰抛撒于池塘中,清除了宫中的亲俄派势力,并组成了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政府,将朝鲜高宗软禁起来并逼迫他下诏废闵妃为庶人,史称“乙未事变”。宫中警卫部队的美国教官目睹了日本军官冲进后宫的行动,于是乙未事变的真相得以流传开来。日本政府为此派小村寿太郎前往汉城调查事情真相,将有关人员送会日本,以谋杀、聚众行凶的罪名提交预审,但是犯人都被广岛地方法院宣判无罪。日本政府的虚伪嘴脸由此可见一斑。 称帝建制 乙未事变的真相暴露以后,引起了朝鲜人民的无比愤慨,反日情绪陡然升级。特别是金弘集亲日内阁宣布实行太阳历,并建年号为“建阳”,同时还宣布了“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民断发易服,这一连串的改革措施表面上是推行近代化,实际上却被朝鲜人民普遍认为是日本指使下的同化政策,因此极大地刺激了朝鲜人的民族感情,甲午更张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如火山般喷发出来,人们高举“为国母报仇”和“头可断,发不可剪”的口号,掀起了第一次义兵运动(乙未义兵),引发社会空前的骚乱。日本人在朝鲜逐渐站不住脚,而金弘集内阁亦是摇摇欲坠。亲俄派李范晋、李完用等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定利用混乱的局势浑水摸鱼,将不满日本很久的朝鲜高宗转移到俄国公使馆。他们收买宫女和宦官对高宗加以劝诱,朝鲜高宗遂于建阳元年(1896年)2月11日清晨和王太子乘坐宫女轿子偷偷逃出被日本人控制的景福宫,来到贞洞俄国驻朝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朝鲜高宗下令将亲日内阁成员全部免职,并将其中5人定为“逆贼”。逆贼五大臣中总理大臣金弘集、农商工部大臣郑秉夏在押送途中被巡检打死,内部大臣俞吉?、军部大臣赵羲渊、法部大臣张博逃亡日本。朝鲜建立了以金炳始为总理大臣的亲俄政权。至此,亲日政权垮台,日本在朝鲜的地位迅速下降,俄国及朝鲜亲俄派的势力膨胀。此后日本与俄国先后签署了小村-韦伯协定、山县-罗巴洛夫协定、西-罗仙协定,协调两国在朝鲜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日俄在朝势力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为后来高宗称帝创造了条件。 朝鲜高宗玉玺 朝鲜高宗“播迁”到俄国公使馆以后,实际上被俄国人控制,仍然是一个傀儡君主。后来俄国人迫于朝鲜国内外压力允许朝鲜高宗还宫。高宗没有去景福宫,而是于建阳二年(1897年)2月20日回到了贞洞庆运宫(今德寿宫),这是因为贞洞为各国使馆所在地,而朝鲜高宗害怕再度发生类似“乙未事变”的事件,遂迁到庆运宫以寻求各国保护。高宗还宫后,亲俄派势力有所萎缩,而先前掣肘朝鲜高宗的势力如兴宣大院君、闵妃、日本人亦消亡或削弱,所以此时的韩高宗终于摆脱了傀儡的地位,获得了实权。朝鲜高宗不满于“大君主”的称号,决定采用“皇帝”之尊号,与中日两国分庭抗礼。建阳二年(1897年)8月16日,朝鲜高宗下诏改元“光武”。光武元年(1897年)10月12日,朝鲜高宗李熙穿上12章衮冕,在庆运宫之圜丘坛祭天,并即皇帝位,册封王后闵氏为皇后(谥号为“明成皇后”),王太子李?为皇太子。次日颁诏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沿袭中国明朝的典章制度。韩高宗遂成为朝鲜半岛历史第一个正式称帝的君主。 随着大韩帝国的建立,韩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重新改组。韩高宗废除了甲午更张时期引入的责任内阁制,恢复了议政府制度,着手恢复君主专制体制。韩高宗皇帝虽然重用沈舜泽、金炳始、尹容善、赵秉世这些元老大臣,但却对他们敬而远之,只奉尊位,不予实权。韩高宗倚靠的是当时以资本主义列强为背景的各种政治派别,包括赵秉式、闵种默为首的亲俄派,李址槠、俞箕焕为首的亲日派,闵商镐、闵泳焕为首的亲美派,另外还有李容翊、李根泽等人所组成的君王近侧派,君王近侧派里面也有区别,比如李容翊亲俄,李根泽亲日等等,只是他们相对其他派别而言与高宗关系更亲密而已。韩高宗利用这些派别对内相互牵制,以强化自己的专制皇权;对外让他们与不同国家打交道,以平衡各国(尤其是日俄)在韩势力,避免独大一方以威胁大韩帝国的独立地位。而韩高宗自己则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此时由于韩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入,涌现了“独立协会”这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团体,他们举行“万民共同会”这样的大规模群众集会,要求对内实现政治民主和经济富强,对外不依靠外国,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独立协会自然引起了韩高宗及守旧大臣的反感,光武二年(1898年)12月,韩高宗出动军队镇压了独立协会的集会,数十人死亡,同时宣布取缔独立协会,独立协会领导人李承晚等被捕下狱。韩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民主政治的道路就这样被韩高宗关闭了。随后,大韩帝国又于光武三年(1899年)8月17日出台了所谓“大韩国国制”,名义上是宪法,实际上却明确规定了韩国实行“专制政治”、“无限君权”。韩高宗的权力至此达到顶峰。韩高宗也并非不改革,他称帝后实行了“光武改革”,在经济和军事上大规模推进近代化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一切都是维护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为根本前提的,也就是所谓的“旧本新参”路线(以旧制为根本,参酌新事物)。高宗想以这种政经分离的方式实现大韩帝国的独立与富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 高宗即位40年称庆纪念碑殿 韩高宗称帝以后到日俄战争爆发的数年时间,朝鲜半岛又一次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此时韩国社会虽然没有出现1895年、1896年之间的大混乱,但仍动荡不安。东学党起义的部分残余以“英学党”的名义在全罗道一代不断举行农民暴动,光武二年(1898年)济州岛又爆发了“南学党”领导的房星七之乱,活跃于南部的“活贫党”也不断进行“劫富济贫”的活动,令韩国政府十分头疼。光武二年(1898年)9月又发生“茶毒事件”,亲俄派官员金鸿陆指使厨师孔洪植等人在韩高宗的咖啡中下毒,但没有成功,金鸿陆被处死;而亡命日本的朴泳孝、俞吉?等亲日派也蠢蠢欲动,多次图谋潜回国内,发动政变废黜韩高宗,因此在日亡命的政治犯也是当时高宗面临的一个难题。除了韩国内部的暗潮涌动,外部日俄等国虽然暂时没有对韩国直接进行内政干涉,但却加紧了经济侵略,比如在马山浦租借权上的竞争、对韩借款竞争、铁路敷设权的竞争及俄国强占龙岩浦事件等等,在日俄角逐的情况下,韩高宗通过到处周旋来维持国运。然而,这种不靠自立自强而依靠外力来维持国家独立的政策虽然短期有效,注定撑不了多久。朴殷植对韩高宗的政策批评道:“不以厚我民力为自强之图,徒以庆运宫在各国使馆之侧为太平之基,竭吾国财谄事外人,朝秦暮楚,择强而交,实依赖以苟安,其能久乎?”终于,随着日俄矛盾的激化,两国终于爆发战争,而新生的大韩帝国也被迫卷入了日俄的争夺中,并走上殖民地的道路。 被逼退位 光武八年(1904年)2月10日,日本对俄国宣战,日俄战争爆发,原本宣布中立的大韩帝国被迫签订《日韩议定书》,协助日本作战。至此,高宗第二次沦为了日本的傀儡。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日本公使林权助又强迫韩国签署《日韩新协约》(第一次日韩协约),规定韩国雇用日本财政和外交顾问、与外国缔结条约前要与日本协商等等。光武九年(1905年)11月9日,日本特使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被派往韩国“慰问”韩国皇室,实则准备将一项保护条约强加在韩国身上。然而韩高宗皇帝却坚决反对缔约。11月15日,伊藤博文进宫谒见韩高宗,摊开早已炮制好的保护条约,屏退左右,反复威胁利诱韩高宗,韩高宗则坚持不允。 伊藤博文与日军驻韩司令长谷川好道合计,决定一方面收买韩国的内阁大臣,一方面派遣大批军队开入汉城,包围庆运宫,以武力强迫韩国缔约。光武九年(1905年)11月17日夜晚,在大批日军的簇拥下,伊藤博文和长谷川好道携条约入宫,强迫韩国缔约。韩高宗见大势已去,称病不出,由内阁八大臣接待伊藤一行。李完用(此时由亲俄转向亲日)等5人同意缔约,反对缔约的参政大臣(总理大臣)韩圭?被日军拘禁。外部大臣朴齐纯代表韩国政府签订了《日韩保护协约》(第二次日韩协约,又称“乙巳保护条约”),根据这个协约,日本在韩国设立统监,韩国撤消外交机关,并不设外务大臣职务,这样,韩国就失去外交权,变成日本的保护国,实际上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韩保护协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立即激起韩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此时主掌韩国国政的学部大臣李完用、军部大臣李根泽、内部大臣李址槠、外部大臣朴齐纯、农商工部大臣权重显被韩国人民骂为“乙巳五贼”。韩国各阶层人民一致要求“废除保护协约”、“驱逐倭寇、诛灭五贼”,闵泳焕、赵秉世等有民族气节的大臣殉国,在韩国全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和第二次反日义兵运动。日本政府根据《乙巳条约》,撤销驻韩公使职务,成立了统治韩国的新机关――韩国统监府,伊藤博文为第一任统监。 《乙巳条约》签订后,韩高宗从此被日本玩弄于股掌之上,没有丝毫权力。但他并不甘心做日本人的傀儡。光武十一年(1907年)1月16日,《大韩每日申报》发表了高宗的声明,韩高宗称自己从未批准缔结《乙巳条约》,没有放弃外交权,也未同意日本统监常驻韩国,所谓“保护权”系日本单方面宣布的,不能成立,呼吁列强进行干预,共同保护韩国的独立。韩高宗此举极大震惊了日本人,同时,韩高宗也通过秘密援助国内义兵运动的方式来争取国家独立,韩国统监伊藤博文曾说:“(我)熟知宫中与暴徒(指抗日义兵)之间的关系,现有宫中供给暴徒资金的证据。不仅宫中与暴徒之间互相进行秘密联络,而且宫中与上海、浦潮(即海参崴)地方的韩人之间也互有密使与密电的来往”。为了限制韩高宗的独立运动,日本人以“改革”为借口,打着“宫府分离”的幌子,让日本警务顾问攫取了庆运宫的警卫指挥权,同年7月,根据伊藤博文“肃清宫禁”的要求,实行“门鉴”制度,无统监府颁发的门票者不得进宫,迫使韩高宗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尽管如此,韩高宗仍采取秘外交途径,争取恢复主权。光武十一年(1907年),荷兰海牙召开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韩高宗秘遣李相?、李?、李玮钟三人带着韩高宗的亲笔信和参加会议的委任状前往海牙,控诉日本对韩国的侵略,呼吁各国声援韩国,宣布《乙巳条约》无效。由于与会各国均承认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权,于是拍电报向韩高宗确认代表身份,此时韩国电信权落入日本手中,询问电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闻讯大怒,通知和会委任状系伪造。李?愤死海牙,其他两人亡命天涯。“海牙密使事件”以失败告终。 海牙密使事件中的高宗亲笔信 伊藤博文早就想废掉韩高宗,海牙密使事件正好给了他机会,于是他开始追究韩高宗违反保护条约的责任。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3日,伊藤进宫声色俱厉地对韩高宗说:“陛下与其以如此阴险手段蹂躏日本的保护权,不如对日本发布堂堂宣战文告更便捷”,“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进行,大可以公开干”伊藤还唆使韩国卖国组织“一进会”开展要求韩高宗退位的活动。在伊藤的嗾使和恫吓之下,李完用内阁于7月7日至18日举行3次御前会议。会上农商工部大臣、一进会头目宋秉?对韩高宗进行威胁说:“今为陛下着想,只有两计:一则陛下亲赴日本,向其(天皇)谢罪,二则陛下出大汉门,亲迎长谷川司令官,向其谢罪,不然开战败后将如何受辱,难以设想。”7月17日,李完用等七大臣逼迫韩高宗退位,韩高宗忍无可忍,拍案怒斥道:“卿等欲将朕卖与统监乎!”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达汉城,和总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高宗则坚称自己与海牙密使事件无关,拒绝退位,双方僵持不下。7月19日凌晨3时,韩高宗被逼无奈,宣布“军国大事令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却诡称韩国皇帝已经退位。伊藤和李完用等人仍不善罢甘休,继续逼宫,光武十一年(1907年)7月19日,日军在汉城南山倭城台正对着庆运宫驾设6门大炮,并派日军包围庆运宫,强行将皇太子代理听政仪式变为禅让仪式。7月20日上午10时,在日本兵严密看护下,庆运宫中和殿举行禅位仪式。这个禅让仪式乃是以所谓“权停例”举行,韩高宗和太子都没有出席仪式,而是以宦官作为替身代行,而且匆忙结束,过程“至极简略”。翌日,日本首相西园寺公望按照伊藤博文的请求,以天皇的名义致电庆贺新帝登基,并迫不及待公布于世界,致使韩高宗的退位变成既成事实。8月27日,皇太子李?正式登基,改元隆熙,是为朝鲜王朝最后一位君主――韩纯宗。 韩高宗虽然被逼退位,但是内心非常不满,在退位后的一段时间怀着强烈的复辟的念头,企图依靠宫内府大臣朴泳孝等人的力量夺回皇位。韩高宗自始至终没有说出“退位”二字,而是以“代理”的名义让韩纯宗接管政务,却被日本人曲解为“退位”而公之于众。当时来韩处理韩高宗退位事件的日本外相林董称韩高宗在退位诏书中使用“皇太子代理”的语句,意在“为了日后再次恢复君权而留下回旋余地”。日本迅速采取措施,逮捕朴泳孝等人,韩高宗也被日本控制,其复辟之望因而断绝。韩高宗退位还引发了韩国国内的轩然大波。据伊藤博文的报告称,韩高宗让位时“京城之人心更为躁动,特别是侍卫队(近卫队)甚为激昂,同日(7月19日)他们筹划夜半闯入宫中,杀害在宫中的各国务大臣,其形势极为不稳”。7月18日,汉城市民2000余人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反对韩高宗退位。“大韩自强会”、“同友会”等爱国团体也在汉城街头到处发表演说,痛斥日本的侵略罪行。人民砸烂了“一进会”的机关报《国民新闻》社,破坏了该社的建筑与印刷机。次日,数千人坐在庆运宫大汉门外,高呼“皇帝陛下不要退位!”“斩杀卖国叛逆!”他们与日本军警发生冲突,双方伤亡数人,不少韩国军人也加入了汉城钟路的集会,并用手中的武器抗击前来镇压的日本警察。这一天,群众捣毁了钟路派出所,焚毁李完用的住宅。日本“已排置机关炮四门,又以车载弹药,如赴战场,韩民遂不敢动”。由韩高宗退位引发的一场骚动便平息下去了。 晚年生活 韩高宗被迫退位后,被尊为太皇帝,被日军监视居住于庆运宫内。韩纯宗李?比他的父亲韩高宗更软弱,日本在高宗退位4天后就强迫韩国签订了《丁未七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解散了大韩帝国军。韩高宗的儿子英亲王李垠被伊藤博文带到日本接受教育。隆熙四年(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灭亡。韩国皇帝李?、太皇帝(太上皇)李熙和皇太子李垠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韩高宗的封号降为“德寿宫李太王”。韩高宗常常夜不能寐,在深夜里追忆不堪回首的政治生涯,短叹长嗟直至清晨日出。据韩高宗晚年宠幸的三祝堂尚宫金氏(金玉基)和德惠翁主乳母的回忆,韩高宗那时候“本来晚上睡觉就不好,自从被日帝强迫退位以后,失眠越发厉害,要到清晨听到喜鹊叫声才能勉强入睡”。尽管已经沦为亡国奴,韩高宗仍然企图挽回国家主权。大正六年(1917年),李垠从日本归国,日本打算将日本皇室之女嫁给李垠,以便长久控制朝鲜王族。为此,日本驻朝总督长谷川好道与韩纯宗外戚尹德荣亲自找韩高宗说媒,要求李垠娶日本梨本宫亲王之女方子为妻,不料却被韩高宗以李垠12岁时就与韩国旧臣闵泳敦之女闵甲完订婚为由而拒绝。后经多次威逼,才同意他们的婚姻。大正七年(1918年)底,日本殖民当局又发起所谓“韩人签名运动”,以请愿书的形式表明全体朝鲜人甘愿做日本帝国的臣民,否认独立的愿望,以成为以后日本对其他列强表明自己的合法性的依据。他们还要韩韩高宗加盖玉玺,却又一次被韩高宗所坚决拒绝,事情竟然泡汤。经过这两次事件之后,日本对韩高宗提高了警惕,欲除之而后快。 大正七年(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决定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表示维护殖民地和弱小国家的利益。这又给韩高宗和朝鲜人民以复国之希望。而日本害怕海牙密使事件重演,便加紧对高宗的监控。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凌晨6时,韩高宗突然在德寿宫咸宁殿驾崩,终年六十八岁。 韩高宗驾崩时,日本官方只发布号外,称李太王病重,但死讯已经泄漏于世,大街小巷议论纷纷。1月23日,日本殖民当局见无法隐瞒,发布了李太王于1月21日凌晨6时因脑溢血发作而死亡的消息,并特许朝鲜人“望哭”7日。大正八年(1919年)3月1日,在为去世的韩高宗举行国葬的时候,朝鲜人民借悼念这位一生经历坎坷的君王的机会,在各地聚集游行,要求朝鲜独立,是为“三一运动”,是朝鲜近代独立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李熙驾崩后,李王职(日本殖民时期特设的管理前韩国皇室事务的机构)为他选定的庙号共有3个:韩高宗、韩神宗、韩敬宗,最后定为韩高宗,谥号则为定为“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庙号、尊号和谥号合称为“韩高宗统天隆运肇极敦伦正圣光义明功大德尧峻舜徽禹谟汤敬应命立纪至化神烈巍勋洪业启基宣历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寿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与明成皇后合葬于韩洪陵。 为政举措 本标题只列举光武元年(1897年)至光武九年(1905年)高宗亲自主导的举措。在大院君、闵妃及日俄等势力影响或干预下的举措则不列入。 政治 制定宪法 大韩帝国时期,韩高宗拒绝了独立协会所主张的议会政治道路,并以武力镇压了独立协会运动。光武三年(1899年)6月,韩高宗设置校正所(不久改称法规校正所)。8月17日,法规校正所呈上《大韩国国制》,韩高宗予以批准,8月22日正式刊登于《官报》上,强调“大韩帝国之政治为由前则五百年传来、由后则亘万世不变之专制政治”“大韩国大皇帝享有无限之君权”。该“国制”就是大韩帝国的宪法。 加强皇权 韩高宗在俄馆播迁期间废除了甲午更张中所确立的内阁制,恢复了议政府,但官制改为议政大臣、参政大臣、七部大臣(内、外、度支、军、学、法、农商工)、赞政和参赞组成。不过议政虽名为首相,实际上只是用于优待元老大臣,并无实权,且常被虚置,这是出于高宗强化皇权的目的起见。另一方面,高宗也像闵妃干政期间那样,倚重的不是朝廷重臣,而是李容翊、李根泽等亲信及以“别入侍“的身份参预机务的中下级官员,从而避免受制于权臣。 设置西京 光武六年(1902年)5月6日,韩高宗下诏定平壤为陪都,称西京。并命闵泳?负责营建行宫,称丰庆宫。据说韩高宗的真实目的是打算在发生政变或日俄战争爆发时迁都平壤,但未能如愿。 经济 殖产兴业 光武年间,韩高宗在经济上实施了一系列“殖产兴业”的政策。大韩帝国政府鼓励工商业,因而韩国的民族资本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以纺织业为例,光武年间先后建立了大朝鲜苎麻制丝会社(1897年)、织造劝业场(1898年)、郑肯朝织造会社(1900年)、李仁荣织造所(1900年)、李仁基织造所(1900年)、艺洞织造缎布株式会社(1900年)、钟路织造社(1900年)、南竹洞组织所(1900年)、汉城制织会社(1901年)、中谷染织工所(1902年)等企业。在海运业方面,先后创办了大韩协同邮船会社(1900年)、仁川邮船会社(1900年)、仁汉轮船株式会社(1900年)等企业;在陆运业方面,创建了利运社(1899年)、通运社(1900年)、京釜铁道役夫会社(1901年)等企业。大韩帝国还在铁路、矿山、电气等方面招商引资,不仅吸收先进技术,也作为维持各方均势的手段。 财政改革 韩高宗还进行财政改革,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宫内府权力扩张。甲午更张时期,实行财政一元化管理,统归度支部;光武改革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宫内府的权力极度膨胀,包揽了大韩帝国的财政税收及新兴产业,从而与度支部分庭抗礼。光武年间,宫内府陆续增设了西北铁道局(管理京义、京元铁路)、铁道院(管理京仁、京釜铁路)、矿学局(管理矿山)、绥民院(管理出入境)、平式院(管理度量衡)、通信司(管理邮政通讯)、警卫院(管理警务)等附属机构,只要有管理相关产业的需要,宫内府立即越过政府据为己有,可以明显看出宫内府对大韩帝国经济社会的经营管理权膨胀之状。宫内府中最重要的机构是内藏院,原本该机构是管理皇室内帑,到光武年间对国家经济财政的管理职能及其管辖领域扩大,“凡国课、正供以外杂税皆属之,财与度支埒”,此外内藏院还负责经营红参贸易、铸造白铜货、管理水利、矿山等业务。内藏院卿长期由深得高宗信任的李容翊担任,还曾兼任宫内府及度支部多个要职,可以说他在日俄战争前垄断管理了大韩帝国的全盘财务,是韩国皇室的大管家。宫内府及内藏院权力膨胀,一方面表现出高宗的私心,增加了苛捐杂税,另一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此外大韩帝国还引入了近代预算会计制度,从光武四年(1900年)开始公布国家预算,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方面,在政府资金参与下兴办了大韩天一银行(1899年)、汉城银行(1903年)等民间银行。光武五年(1901年)2月,高宗发布敕令第4号,公布《货币条例》,实行金本位制,开始筹划发行货币。大韩帝国为了抵制当时日本的经济侵略,于1903年3月设立中央银行,以沈相薰和李容翊为正副总裁,计划全面开发韩国金融,但因日俄战争的爆发而中断。 国土开发 韩高宗还实施国土开发政策,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城市建设和“光武量田”等方面。建阳元年(1896年)7月,朝鲜政府发布了六条“铁道规则”,决定在国内兴建标准轨距铁路。铁路敷设成为日俄等列强在朝鲜半岛竞争的重点,日本很快就夺取了京仁线、京釜线两条铁路的敷设权,法国亦取得了京义线铁路的敷设权。但大韩帝国政府于光武三年(1899年)收回了京义线的权利,成立西北铁道局进行修筑与管理,这条铁路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一直为日俄所垂涎,但韩国拒绝让出,直到日俄战争爆发后才被日本夺取。此外大韩帝国在全国进行铁路调查,英国顾问柏卓安在光武二年(1898年)8月制订方案,规划了京元线、湖南线等4条铁路构成的朝鲜半岛铁路网。 城市建设上,主要是展开对首都汉城的改造工程,大韩帝国起用朴定阳、李商在、李采渊等留美人员参与汉城市政建设,并与美国企业合作,于光武二年(1898年)成立汉城电气会社,由汉城府判尹李采渊任社长。汉城的改造也是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为模板,在市中心设置元标,增修和拓宽道路,光武三年(1899年)开始在市内运行电车,并安装了路灯,光武七年(1903年)又进行汉城的自来水和下水道建设,此外还在汉城兴建公园、剧场等设施,从而在日俄战争前初步完成了汉城的电气化和现代化。 韩高宗的另一个国土开发的重大举措则是“光武量田”,光武二年(1898年)设置量地衙门,开始在美国人的协助下丈量全国土地,光武五年(1901年)10月设地契衙门,光武六年(1902年)3月将量地衙门合并入地契衙门中,在推进量田事业的同时根据量田之成果作成“量案”,又根据“量案”对土地所有者发给“地契”。“地契”的立案制度发展成为现代产权制度,因此是近代化的重要体现。日俄战争以后,“光武量田”事业被迫中止。 军事 设元帅府 光武三年(1899年),韩高宗开设“元帅府”,自任陆海军大元帅,皇太子任元帅,分为军务、检查、记录、会计四局。此举将军权牢牢掌握在韩高宗一人手中,乃是适应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扩充军备 韩高宗积极改革军制,着手建立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在中央设亲卫队和侍卫队,在地方设镇卫队(参见词条大韩帝国军)。 文化 崇尚儒学 韩高宗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情况,有意振兴儒学。他将儒教定为大韩帝国国教,并将乙未事变前后的动乱归咎于儒教衰落,自居韩国的“儒教宗主”,鼓励儒学研究。同时在成均馆设立招贤堂,聘请“宿学隐沦之士”鉴评政务,以振儒风。 建立学堂 韩高宗颁布了大量近代学校教育规则,如《医学校官制》《中学校官制》《商工学校官制》《外国语学校规则》《中学校规则》《矿物学校官制》《邮务学徒规则》和《电务学徒规则》等。在大韩帝国政府的支持下,直至光武卅年(1899年),成立了10间汉城国立小学、6间外语学校、1间医科学校、1间师范学校及62间地方国立小学,同时也对外派出留学生。从新设学校名称来看,大韩帝国重点发展的是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技术人才。而灌输近代文明、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则未在考虑之列。大韩帝国政府在教育开支上严重不足,常年保持在财政支出预算的2%左右,与连年增长的军费开支形成鲜明对照。 外交 中立外交 韩高宗建立的大韩帝国在日俄两强之间的夹缝中生存,推行旨在实现朝鲜半岛中立化的外交政策,希望在列强的保障下使韩国像瑞士一样成为永久中立国。韩高宗在建阳元年(1896年)俄馆播迁后摆脱日本控制,光武二年(1898年)又让俄国财政顾问和军事教官撤回,并试图依靠美国来谋求韩国中立化的目标。美国驻韩公使霍勒斯?艾伦(安连)曾提到:“皇帝常常会见我,他国官员越是向他施加威胁,他就越是向我们美国人靠拢。”光武三年(1899年)美籍宫内府顾问李仙得(李善得)死后,韩高宗继续聘用美国人山岛接任,山岛也积极推动韩国中立化。同时,韩高宗也多次与艾伦谈论朝鲜半岛中立化问题,但由于美国政府对朝鲜半岛没兴趣,指示山岛和安连拒绝或回避韩高宗请求美国帮助韩国实现中立的请求。光武四年(1900年),韩高宗派近臣赵秉式为驻日公使,向日本试探韩国中立化问题,日本倾向日韩攻守同盟,故对韩国中立化也反应冷淡,提出需要向日本借款1000万日元并用以创建5万人常备军才可考虑。俄国虽然倾向于韩国中立化,但对于韩国事先找日本商量且谈到借款和军队问题,引起俄国不满。故韩高宗的第一次中立外交计划流产。 光武五年(1901年),第二次韩国中立化计划开始酝酿。当时因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俄国趁机占领中国东北,并希望通过韩国中立化来遏制日本,确保俄国对中国东北的控制,于是在当年1月向日本提出了韩国中立化方案。日本识破了俄国的意图,表示在俄军撤出满洲前不会同意韩国中立化,随后日俄开始交涉“满韩”问题。风声传入韩国,韩高宗派外部大臣朴齐纯访问日本,探听日本的对韩政策,结果了解到日本依然坚持日韩攻守同盟优先,反对韩国中立化,于是再次作罢。 光武七年(1903年),日俄谈判濒临破裂,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上空战云密布,韩高宗退而求其次,谋求战时中立化方案。当年8月,韩高宗让驻日公使高永喜、驻俄公使李范晋向日、俄政府呼吁承认韩国在日俄开战情况下的中立状态,日本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因为日本想在开战后将韩国拉入自己阵营。俄国则以日俄不会发生战争为由,没有回复李范晋的呼吁。与此同时,韩高宗派精通法语的宫内府官员玄尚健去法国游说,终于在法国驻韩公使冯道来的帮助下,于光武八年(1904年)1月21日在中国芝罘以外部大臣李址槠的名义发表战时局外中立宣言。俄国予以承认,日本则彻底无视,因此在日俄开战后的2月9日,日军就占领了汉城,其后强迫韩国签订《日韩议定书》,将韩国拉入日本阵营,韩高宗的中立外交政策至此破产。 抗日外交 日俄战争前夕,韩国的舆论普遍亲日反俄,希望黄种人团结一致抵御白种人。但韩高宗却暗中亲俄,在光武七年(1903年)08月和光武八年(1904年)1月至少两次写密信向俄国保证,一旦日俄开战,韩国将充当俄国内应,协助俄军击退日军。日俄战争爆发前夜,韩高宗打算逃到俄国或法国驻韩公使馆。由于日本在开战后迅速控制了汉城,所以高宗的联俄抗日构想未能实现。即便如此,光武八年(1904年)6月和光武九年(1905年)1月,韩高宗又两次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写密信求援。 随着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韩高宗又转向联美抗日。他派李承晚作为密使去美国求救,还向前美国驻韩公使霍勒斯?艾伦(安连)和传教士胡默?赫尔伯特(讫法)以及韩国驻法公使闵泳瓒发送密函,要求设法说服美国政府维护韩国独立。此外,1905年09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女儿爱丽丝?罗斯福来亚洲旅行、途中访问韩国时,韩高宗也用尽全力进行招待,以期能够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这一切努力并没能扭转罗斯福政府的亲日政策,美国通过与日本缔结《桂太郎-塔夫脱密约》及斡旋日俄《朴茨茅斯和约》,承认了日本对韩国的控制,并率先承认《乙巳条约》,是第一个将驻韩公使馆降格为领事馆的国家。 《乙巳条约》缔结后不久的光武十年(1906年)1月,韩高宗向美、法、德、俄四国元首写密信声明日本逼迫韩国签订的《乙巳条约》是未经他同意的非法条约,并请求他们提供援助,此即“四国亲书”,但如石沉大海,未有回音。光武十年(1906年)6月,高宗任命赫尔伯特为“特别委员”,携带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比利时、中国(清朝)九国元首的控告日本的密信出使九国,并设法将此转呈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此即“九国亲书”,但这次甚至根本就没有发出去。高宗的抗日外交随着光武十一年(1907年)的海牙密使事件而公开化,彻底惹怒日本,使他被迫退位。 对华关系 甲午战争后,韩高宗在《洪范十四条》中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此后四年时间里,中朝处于断交状态。虽然唐绍仪在战争结束后以领事名义被派到朝鲜,但不被朝鲜承认,朝鲜华侨由英国驻朝领事馆代管。当时,清朝虽然在《马关条约》中承认朝鲜独立,但迟迟不肯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拒绝同朝鲜缔约,坚持派领事不派公使,“以存属国之体”。韩高宗屡次派人向唐绍仪提出缔约问题,均被拒绝。光武二年(1898年)6月,韩高宗打算派度支部大臣沈相薰直接到清朝交涉,就在清政府为此伤脑筋时,光绪帝决定同大韩帝国建交,待以平行之礼,并先派使臣赴韩缔约,选定安徽按察使徐寿朋为首任驻韩公使。光武三年(1899年)2月1日,徐寿朋觐见高宗,呈递写着“大清国皇帝问大韩国大皇帝好”的国书,韩高宗则穿着西式戎装,以西式礼仪握手接待。经过徐寿朋与韩国外部大臣朴齐纯的多轮谈判,终于在同年9月11日缔结《中韩通商条约》,标志着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平等的、近代的外交关系。韩高宗认为中国和朝鲜半岛“四千年后,今为对等国”是一大“快事”。 与清朝建立平等邦交后不久,清朝就爆发义和团运动,随即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韩高宗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列强瓜分之事在韩国重演,因此一面加强军备,加大镇压民变的力度;另一面加紧推进中立外交。此外,韩高宗还极力讨好八国联军,于7月10日向八国领导人致电慰问其在中国遭难的外交官和侨民。8月7日,韩高宗派宫内府参理官吴仁铎携白米2000袋、麦粉3000袋、卷烟2000箱乘韩国轮船苍龙号赴天津,犒劳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占领顺天府后,韩高宗又向八国致贺电祝捷。当时有人建议韩国也出兵参加八国联军,被韩高宗拒绝。 另一方面,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韩国政府开始觊觎中国延边地区(韩国称“间岛”),挑起中韩边界冲突。据说,光武五年(1900年)韩俄就私相授受,由俄国驻韩公使韦贝和韩国外部大臣李道宰签订了两国共管“间岛”地区的密约(但当时俄国驻韩公使是巴禹路厚(巴甫洛夫)而非韦贝,韩国外部大臣是朴齐纯而非李道宰,故准确性存疑)。光武六年(1902年),韩高宗任命李范允为北间(垦)岛视察官,李范允屡屡派兵武装渡图们江骚扰,与清朝发生多次冲突。清朝驻韩公使许台身多次要求韩方召还李范允,韩高宗不听,并派亲信李容翊向许台身宣称“间岛”在历史上属于韩国,企图在俄国占领中国东北前迫使中国割让“间岛”。清朝吉林地方官员毫不退让,逮捕了李范允在“间岛”擅自任命的官吏,终于到光武八年(1904年)4月初,李范允率私自组织的炮队5、6千人入侵延边,被延吉厅同知陈作彦、吉强军统领陈殿甲迎头痛歼。韩国被迫同意与清朝谈判,于7月由中韩边界军政官员签订《中韩边界善后章程》,使边界冲突告一段落。日本控制韩国以后,代表韩国与清朝勘界,并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解决边界问题。 轶事典故 天日之表 庆尚道清道郡人朴有鹏擅长看人面相,自称变成独眼龙就会富贵,便刺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韩高宗幼年时曾拜访他,他屏退旁人,说:“天日之表,请不要泄露!”韩高宗继位后,朴有鹏就获得南阳府使的官职,据说后来因在立储问题上得罪高宗而被赐死。 秣马燕云 韩高宗少年时,在经筵上读到《孟子》中“汤七十里,文王百里”的章句,慨然顾曰:“七十里、百里,犹可以为政于天下,况我国三千里乎!何以则能秣马燕云,洗祖宗之耻也(指丙子胡乱)?” 听阿里郎 据说在甲午战争前夕,韩高宗每晚打开电灯,让伶人给他演唱《阿里郎》,由大臣闵泳柱负责,给唱得好的伶人赏赐尚方金银,直到大鸟圭介侵犯景福宫后才中止。 首饮咖啡 据说,咖啡被引入韩国是在19世纪末。当时朝鲜经历了乙未事变,韩高宗为了躲避日本的威胁,躲进俄国驻韩公馆,为其做翻译的德国安托瓦内特?孙泽(俄国驻朝公使韦贝的小姨子)向韩高宗介绍了咖啡,于是韩高宗成了第一位喝咖啡的韩国人。自此,韩高宗对咖啡的钟爱就一发不可收拾。然而这一推断并没有文献记录的佐证。实际上孙泽在闵妃遇害前就已经通过俄国公使韦贝的介绍而成为王宫的西餐厨师,她还曾受到过闵妃的接见。虽然不能说韩高宗是在俄国使馆首次接触到咖啡,但是他喜好咖啡的习惯应该是在俄国使馆期间形成的,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字迹分析 韩国专家对韩高宗生前字迹的分析指出,韩高宗的字迹总而言之是生涩而无力。配图字迹是高宗在63岁的大正四年(1915年)所书。他的字体十分稚嫩,简直难以相信是一个治国44年之久的人所写。固然不能期待能和世宗或正祖的字体相比,但作为国王的字迹是不具备资格的,作为乱世的国王更是如此。韩高宗根本不是判断迅捷、行动没有迟疑的伊藤博文的对手。 元音的最后部分会有一撇,入口?字最后也是强烈地合拢,竖划很长,由此来看,韩高宗处理普通业务时会很细致。但是,韩高宗的字体是正方形,而且僵硬不够柔和。这样的人单纯而正直,但由于性格板直,难以突破困难局面。尤其是,入口?字的上半部分板直,说明不能以开放的心胸看待世道。从上面的余白、字体、笔压来看,他是个勇气不足、不够积极而柔弱的人。 人际关系 父母 父亲:兴宣大院君李?应 母亲:骊兴府大夫人闵氏 养父:朝鲜翼宗李? 养母:神贞王后赵氏 后妃 皇后: 明成皇后闵氏。 妃嫔: 纯献皇贵妃严氏 永保堂贵人李顺娥 贵人张氏 宝贤堂贵人郑氏 光华堂贵人李完兴 福宁堂贵人梁氏 内安堂贵人李氏 三祝堂尚宫金玉基 子女 皇子 序列 爵位 姓名 生卒年 母亲 第一子 完亲王 李? 1868年-1880年 永保堂贵人李氏 第二子 元子 1871年 明成皇后 第三子 皇太子/韩纯宗 李? 1874年-1926年 明成皇后 第四子 大君 1875年 明成皇后 第五子 义亲王 李? 1877年-1955年 宫人张氏 第六子 大君 1878年 明成皇后 第七子 英亲王 李垠 1897年-1970年 纯献皇贵妃严氏 第八子 王子 李? 1914年-1915年 光华堂贵人李氏 第九子 王子 李? 1915年-1916年 宝贤堂贵人郑氏 皇女 序列 爵位 姓名 母亲 简介 第一女 公主 明成皇后 第二女 翁主 永保堂贵人李氏 第三女 翁主 内安堂贵人李氏 第四女 德惠翁主 李德惠 福宁堂贵人梁氏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纵观韩高宗的一生,他在位的44年间,除了大韩帝国建立后的几年时间握有实权外,其余数十年时间都被父亲兴宣大院君、妻子闵妃、俄国人和日本人所摆布,可谓形同傀儡。韩高宗个性懦弱,缺乏君主的气魄,几乎没有驾驭局势的才干,导致他一生受制于人,最后不得善终,国家也黑暗混乱,乃至灭亡。然而,韩高宗也并非完全没有头脑之人。从甲申政变、镇压独立协会、拒签《乙巳条约》、海牙密使事件等仍可以看出一个韩软弱君主的权力欲,可见韩高宗还是有一定主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韩高宗拒绝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不向日本人妥协,体现出他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反抗精神。在对外政策方面,韩高宗企图采取各国互相牵制的策略来维系国家独立,并不止一次地宣布韩国是中立国;而对内他也并非不思改革,只是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引入西方文物,实行一系列“殖产兴业”的政策,于是有了“光武改革”这个由韩高宗亲自主导的近代化改革。此外,韩高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仁君。韩高宗的宽厚与日本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尽管韩高宗没有拯救朝鲜,他死时朝鲜百姓仍然大规模自发悼念,他的死成为声势浩大的“三一运动”的导火索。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韩高宗虽然受到历史局限而没有成为像同时期的日本明治天皇或是暹罗拉玛五世那样振兴国家的君主,但也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不能对他简单地一概而论。 史书评价 《 梅泉野录 》 :“于君人之德无一允蹈”。“上(指韩高宗)自负雄才大略为不世出之资,总揽权纲,奔走一世;交通重译,罗络五洲。非徒上比祖烈为有余裕,抑足为东方创有之君”。 《韩国丁未政变史》 :“暗愚”。 《朝鲜通史》 :“太皇帝虽历四十三年之久,然当国家多难之际,内治国政,外交强邻,力与愿违,动辄得咎,致国势日益萎靡不振,不得已而隐退德寿宫,不亦悲夫?” 《罗斯福与日俄战争》 :“出卖韩国的不是罗斯福总统,而正是那个国家的皇帝,而且还出自于其卑鄙的动机。人品与能力方面比不上人家,却自以为是20世纪的沙皇。” 《近代朝鲜史》 :“聪明的青年国王虽然刚毅果断不及乃父大院君,宽和厚重不如其兄李载冕,仁慈纯情不比祖考纯祖,但操纵臣下、收揽人心、应待接遇等方面早在青年时代就极其绝妙。至于制度文物之考察,在李氏王朝二十六代中以韩高宗为第一等。用先王类比的话,他是兼有世祖的气宇和英祖的性情的历代少见的名君。不幸的是周围处在强大国之间,专念于外交而不能善处内政统制,其统治的五十年间几度袭来国际党祸,国势遂穷弱无法自立,不能不为之惋惜。” 个人作品 韩高宗生前的诗文被整理为《珠渊集》40卷20册,藏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 历代评价 尹致昊:“暗梦(懵)君王”,“每事不能自断”,“个人品质的和蔼可亲与公众形象的不靠谱类似英国的查理一世”。 金允植:“德寿宫陛下御极四十余年,邦家多难。险阻艰危之会,不至一再。既已禅位,又陨社稷,仅奉宗庙、修祭祀而已,遽至宾天,臣民痛廓之情,呼叫无地也!” 李鸿章 :“暗弱长厚”。 袁世凯 :“昏君”,“如此昏庸,断难与之为善”。 梁启超 :“朝鲜所谓太皇帝者,在位垂五十年。上则见挠于所生,内则见制于哲妇,下则见胁于贵戚豪右,见荧于左右近习,政出多门,举棋不定,而国家之元气,遂斫丧以尽。韩之亡,实韩皇亡之也。” 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他(指韩高宗)作为一个统治者是非常勤奋的。他有非常善良的心灵,非常同情进步主张,如果他能更强势、更智慧,而且不是那么容易受小人影响的话,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君主,但他的弱点是致命的。” 安连 (霍勒斯?艾伦):“每位被允许觐见皇帝的外国人或许都会被他的和蔼可亲所感染。他甚至对犯了错误的大臣都非常仁慈,还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自己国家的民生问题。另外,作为一位君主,他开明而不保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通过阅读外国报纸了解外部世界的发展。但由于久居深宫,且经历数次变故,皇帝的威严外表却掩盖不了他内心深处的卑怯与懦弱。” 韩高宗 自评:“方今地球上帝王虽多,但能把持主权、行专制之政的真正帝王,只有西方的威廉二世和东方的朕而已。” 人物争议 死因争议 韩高宗驾崩前并无长期患病的经历,是突然死亡的。对此,日本官方公布的死因是突发脑溢血,韩高宗临终前守在他身边的医官神冈一享还声称是遗传性脑溢血。但是日本没有提供病理报告,而且掩盖死亡讯息,篡改死亡时间,因此他们的说法一直受到怀疑。 从韩高宗驾崩之际开始,关于他非正常死亡的传闻就在朝鲜流行开来。根据朝鲜总督府在大正八年(1919年)2月对朝鲜各地坊间传闻的调查,有人说韩高宗迫于日本种种压力而被气死或忧愤而死,有人说是自杀的,也有人说是被毒杀的,只不过是因为不同意取消李垠婚礼而被反日大臣毒杀,尚未有日本毒杀的说法。不过,在海外韩人社会中,已经出现了高宗因打算派遣密使到巴黎和会上控诉日本侵略、呼吁朝鲜独立而遭日本毒杀的传闻。该传闻经过三一运动的发酵,成为被朝鲜人(尤其是有抗日意识者)广泛接受的韩高宗死因,在三一运动前后各种抗日檄文、传单和书籍中屡屡提出。对此,日本殖民当局曾在3月15日、16日的《每日申报》上发文辟谣,但无法阻止“高宗毒杀说”的流播。当时被指是下毒嫌疑者的人有李王职长官闵丙?、赞侍尹德荣及亲日派官员李完用、韩相鹤等,为此闵丙?、尹德荣不得不于同年10月辞职。? 在“韩高宗毒杀说”的各种版本中,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刊行的《韩日关系史料集》中的说法和朴殷植在1920年出版的《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 前者记载,韩高宗在用晚餐时还没下筷子就暴死了,死后满身红斑并腐烂,目击的两名宫女同时死亡,尹德荣、尹泽荣在当日晨4时召集朝鲜贵族,要求在“日人不弑”的保证书上捺印,因朴泳孝和李载完的反对而未遂。闵泳绮、洪肯燮在袭敛时发现高宗遗体过早腐烂的异象,泄露给外界,因此一度遭到日本警察拘捕训诫。朝鲜民众认为日本为了预防海牙密使事件在巴黎和会上重演,便在给韩高宗食用的食醯中下毒。? 后者记载,巴黎和会前夕,日本人和亲日派炮制了朝鲜自愿并入日本的声明,要求韩高宗用印签字,被韩高宗拒绝。于是日本指使韩相鹤在给高宗食用的食醯中下毒,韩高宗吃了后叫道:“吾食何物而如是耶?”然后身亡。死时“两眼皆赤,遍体红斑而腐烂”,两名目击宫女也暴死。日本本来想拖到李垠婚礼结束后才公布韩高宗死讯,但因瞒不住,故被迫在1月23日公布。韩纯宗密令李垠调查韩高宗死因,日本人得知后命令李垠立即返回东京。? 此外,据2004年披露的一份史料,韩高宗的小女儿德惠翁主在日本上学时给交好的日本女同学说她父亲是被朝鲜总督府指使的典医(医官)安商浩配了砒霜的红茶给毒死的。? 不过,这些说法也存在不少谬误和疑点。例如这些说法中的死亡时间是晚餐时间,而韩高宗实际上死于凌晨6时,尹德荣、尹泽荣当时已经去日本参加李垠婚礼,并不在朝鲜,也没有其他史料证明日本有出炉过朝鲜自愿并入日本的声明。至于两名宫女暴死的说法,可能是因为在韩高宗驾崩后不久,报纸又先后报道两名老宫女(朴完基、金春馨)病死,被坊间怀疑为日本灭口。而德惠翁主的证词也无法确认是当时目击的或是长大后道听途说的,从常理来说,很难认为一个不到7岁的幼童就已经清楚把握到这些事实。? 当代历史学界中,部分学者认为“韩高宗毒杀说”不成立,因为日本当时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李垠与梨本宫方子的婚事,借此大力宣传“日鲜融合”,不愿横生枝节,因此没有理由毒死高宗。??不过韩国学者李泰镇则认为韩高宗就是被日本总督长谷川好道毒杀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主张“高宗毒杀说”,强调“过去日寇犯下的韩高宗皇帝毒死暴行是不可容忍的穷凶极恶的犯罪之一”。? 能力争议 韩高宗无论生前还是死后,普遍被认为是懦弱无能却温和仁厚的君主,甚至不乏有认为他是“昏君”“暗主”的见解。但韩国国内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重新评价韩高宗的倾向,而这种转变的代表著作则是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国史编纂委员会前委员长、首尔大学教授李泰镇于2000年出版的《韩高宗时代的再照明》,该书将过去对高宗的评价视为日本殖民史观的歪曲与杜撰,日本强调韩高宗和大韩帝国的软弱无能,将其亡国的原因全部转嫁给韩国的国内问题上来,以便对其殖民统治加以正当化,而该书则将韩高宗塑造为一个推进开化、拯救国家的开明君主。李泰镇认为许多相关资料都是日本编造来诬陷韩高宗的,他说:“我很遗憾很多学者,尤其是韩国的历史学者们被日本当局捏造的假象所迷惑,分不清资料的真假。”??他对韩高宗在大韩帝国时期所进行的“光武改革”进行高度评价。李泰镇还认为韩高宗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日本等外部因素,并非韩高宗个人的无能所造成。他的观点对韩国史学界有很大影响,韩高宗在韩国的形象不再是一个招致亡国的昏君,而俨然是一名生不逢时的明君。? 不过,也有韩国人对为韩高宗翻案的论调提出异议。如《朝鲜日报》的论说委员、学术专门记者金基哲针对这种美化高宗的现象,列举了韩高宗的三宗罪(参见“历史评价-历代评价”部分),认为再怎么美化也无法减少高宗的亡国之罪。??《东亚日报》则认为高宗亡国虽情有可原,但难辞无能之咎:“在当时帝国主义的漩涡中,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生存,因此难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韩高宗身上。但还是难以逃避‘那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高宗啊’的叹息。”? 后世纪念 韩洪陵 韩高宗驾崩后,与妻子闵妃(明成皇后)合葬于韩洪陵,只不过位置从汉城东大门(兴仁之门)外的清凉里移至京畿道南杨州市金谷洞。日本宫内省以称“陵”是对日本天皇不敬(天皇的墓也称“陵”)为由,不许立带有私上庙号、谥号及“韩洪陵”字样的碑,因此高宗下葬后四年间都没有立碑。 直到大正十二年(1923年)3月,韩纯宗对韩高宗洪陵无碑的状况感到不满,跟李王职官员商量后,决定以韩洪陵参奉(管理人)高永根私自立碑的形式,树立“大韩高宗太皇帝洪陵”字样的石碑。 事后高永根被李王职罢免,但陵碑并未被推倒,朝鲜总督府虽然知道是韩纯宗及一些朝鲜贵族所为,却装作不知,同时劝说宫内省默认陵碑的存在,没必要在这种枝节末叶的问题上刺激朝鲜人,以朝鲜的稳定为重。因此洪陵陵碑被保留至今(但碑阴落款的大正年号在朝鲜半岛独立后被抹掉)。 韩高宗之路 建阳元年(1896年)俄馆播迁时韩高宗从景福宫逃到俄国公使馆的一段120米的路径曾被美国驻韩大使馆用作职员宿舍,2011年被韩国政府收回,并进行了复原,命名为“韩高宗之路”,2018年10月正式开放。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类型 名称 年代 国家 饰演者 电影 大院君与闵妃 1959年 韩国 崔戊龙 韩末风云与闵忠正公(血竹) 李龙 高宗皇帝与义士安重根 金胜镐 独立协会和青年李承晚 百年恨 1963年 清日战争和女杰闵妃 1964年 南宫远 妖花裴贞子 1966年 金胜镐 大院君 1968年 李丰求 殿下何往 1969年 申星一 末代皇后尹妃 1970年 崔?铉 末代皇太子英亲王 崔戊龙 景福宫的女人们 1971年 义士安重根 1972年 朴七用 三日天下 1973年 申星一 没有回来的密使 1984年 朝鲜 黄民 安重根 2004年 韩国 许先行 韩半岛 2006年 金相中 如花似蝶 2009年 金英敏 The Influence 2010年 曹在显 咖啡 2012年 朴熙顺 桃李花歌 2015年 赵龙镇 咸元镇 德惠翁主 2016年 白润植 大将金昌洙 2017年 李善均 明堂 2018年 李时宇 电视剧 大院君 1972年 宋在浩 闵妃 1974年 郑旭 大韩国人 1979年 宋在浩 义亲王 1980年 郑旭 李心的悲恋记 1981年 吉用钓 李容翊 1982年 郑旭 风云 安政勋 朴七用 实录 韩美百年 黄治勋 吉用钓 朝鲜总督府 1984年 李豪宰 独立门 朴七用 招魂歌 1986年 朴七用 被俘的灵魂 1988年 申久 风云碑 1989年 鲜于在德 朝鲜王朝500年-大院君 1990年 金弘植 王朝的岁月 金世润 灿烂的黎明 1995年 曹在显 明成皇后 2001年 李仁 李振宇 你们了解国家吗 2002年 玄石 架上彩虹的王妃 2006年 日本 奇英浩 济众院 2010年 韩国 崔钟焕 别巡检3 李星 自由人李会荣 宋勇泰 仁医 2012年 李炯锡 朝鲜神枪手 2014年 李珉宇 阳光先生 2018年 李升俊 绿豆花 2019年 李润健 风云碑 2020年 朴尚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