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英

黄建英
  • 姓名:黄建英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人物简介 黄建英(1925―1991),女, 鄞县 甲村乡石桥村(今属云龙镇)人。1943年初参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中共鄞奉县委联络站交通员、副站长、站长,武陵区区委委员。抗战胜利后,奉命随浙东地方干部团北撤至山东,曾被评为一等工作模范。1949年随军南下,宁波解放后,任中共鄞县县委通讯站站长、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长、县土改工作队队长、县委办公室负责人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后历任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后调任慈溪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1971年任宁波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次年复任慈溪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8年任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先后兼任宣传部长、纪委书记。1983年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次年任市委顾问。1990年离休,逝于宁波。 人物事迹 黄建英同志1925年3月出生于鄞县横溪区甲村乡石桥村一个贫农家庭,其父早年做过长工,后又做酒师傅,全家姐弟七人,黄建英同志是老大。因家庭经济困难,她十二岁才开始上学,只读了三年书便被迫辍学,1943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三月入党,是北上南下的老干部。她在慈溪工作了近20年,历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慈溪人民都亲切地称她为黄建英。 黄建英来慈溪工作前,一些企业厂长得知要调一位女同志来担任县委分管工业的领导,都心存疑虑,担心慈溪的工业从此会受影响。黄建英来慈后的第一个工业经济会议是在当时的浒山棉花加工厂召开的,会上,黄建英作了来慈后的第一个工作报告,她讲话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摆事实、讲道理,内容有深度、逻辑性强,语言生动朴实,大家听得聚精会神,会场内鸦雀无声。会后,与会人员一致反映,都说黄建英了不起、有水平,报告作得真好,听后深受鼓舞和启发。尔后,凡是县里召开有黄建英讲话的会议,大家都踊跃参加,甚至舍不得迟到。 黄建英是属牛的,她为人也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耕作。她没有节假日,晚上不到十二点不下班,身边总是带着一本很小的记事本,记着什么时候参加什么会,某件事办得怎么样……大约在1959年,浒山有一位老婆婆因租住公房漏水严重,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后给黄建英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这一情况。她看后马上批示,叫房管部门迅速解决,还派人跟踪实地查询,直到老婆婆满意才算安心。她说:“一封信代表了群众的一颗心,它寄托着群众对党的莫大希望,群众的最低要求是渴望一个满意的回音。”六十年代大旱时,浒山渔业队的渔民因天旱无法捕鱼,组织上动员他们去西三农场劳动,但对这些渔民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渔民来说,捕鱼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种地却非常吃力,不仅效力不高,收入也少得可怜,于是希望仍回原地从事渔业生产,并派出代表去向有关部门要求,但奔走了二三年也没有结果,有关部门能推则推,互相扯皮。黄建英得悉此事后深表动情,马上叫来粮食、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领导,一起商量、协调解决,最后,决定批准这些渔民回原地参加渔业生产的要求,还专门发了文件。黄建英经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别人的事头顶过,自己的事穿心过,要将心比心,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浒山渔民至今仍忘不了她的功德。 黄建英一生清正廉洁,生活艰苦朴素。刚调入慈溪时,经常骑着一辆26寸的自行车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她说:“工人、农民为国家作贡献,我们老泡在会上不下去,怎么能心安呢?”1961年,有一次我跟随黄建英去逍林油厂视察工作。当时,陶斌源厂长打算烧几只小菜招待黄建英,其实也只是极普通的几只菜,但黄建英坚决反对,执意让我到公共食堂排队,与工人一起就餐。三年暂时困难时期,黄建英身患重病,需到上海动手术,当时我的心里非常担忧,叫招待所同志买了一只鸡,想为其补补瘦弱的身体,当招待所同志把烧好的鸡送去时,她马上打电话给我,叫我去一趟,我去后她质问我:“小施,鸡是怎么搞的?”我解释说:“你身体不好,又要去上海就医,是我通知招待所同志办的。”她说:“国家现在有困难,我们当干部的决不能搞特殊化。”我检讨说,我知道错了,但这次算了,下次再不搞了。她说不行,还叫我把鸡退回给招待所,让师傅把鸡切成小块,同青菜拌在一起卖掉,我就遵嘱照办了。那时,黄建英全家住在一间半老式的旧平房里,家具摆设都十分简单。她衣着也非常俭朴,经常穿的一件外套是退了色的。当时,按规定每月可领取三斤副食品票作为夜餐补贴,但她从未领过。有一次,她到机榨油厂参加劳动,预先对我说:“参加劳动不能装样子,要实实在在,如有人来找我办事,你先接待一下。”一天下来,干得汗流浃背、满身尘土。那年,黄建英母亲病逝,她得悉后十分悲痛,立即动身,带着孩子回老家向老人家作最后告别,为了赶时间,不得已动用了县里唯一的一辆改装车,但回浒山后还是按规定付了汽油费。她这种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精神,令人为之感动,也教育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