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桦,女,1958年11月生,豫剧名家,梅花奖获得者,甘肃豫剧杰出代表,她影响力和号召力使豫剧在甘肃不让于秦腔。曾向陈素真、马金凤、张宝英学艺。籍贯上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主攻青衣、闺门旦、花旦。代表作有《山月》、《花打朝》、《穆桂英挂帅》等
一个上海人在甘肃把河南戏唱出了名堂,梅花奖得主周桦的从艺经历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括。
周桦1958年出生于上海,1974年,正在兰州二中上高一的她不顾家人反对,进了兰州市豫剧团去学戏。这一年,周桦刚刚16岁,在这之前她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豫剧。年龄偏大,加上一口吴侬软语,周桦倒也没什么野心:“只想跑跑龙套”。不过,周桦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即便只想跑跑龙套,她也想跑好。
1975年初,周桦到河南开封戏校去学习。“主要是学习语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很严格。不过学习的方法很丰富。”周桦告诉记者,当时为了练好说话,每逢周末的时候他们都会跑到大街上去,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去学河南话。
1980年,豫剧团放了大假,她每天去当时的越剧团练功。越剧团的老师们很喜欢小姑娘的踏实劲,想把她调过去,没什么野心的周桦却来了犟劲,不肯放弃豫剧。“我运气好,学艺途中遇到许多好老师。”周桦说。令她最不能忘怀的老师是著名戏剧教育家李战,这位一生痴迷于豫剧的大师在观察初学戏的小周桦一段时间后,开始给她吃小灶,帮她定学习方案,安排她学习豫剧几大流派的戏。在李战的督促下,陈(素真)派的《宇宙锋》、常(香玉)派的《白蛇传》、马(金凤)派的《穆桂英挂帅》、崔(兰田)派的《桃花庵》、阎(立品)派的《秦雪梅吊孝》,周桦纷纷拿下。
周桦的好运似乎仍在继续,1980年,在与来兰演出的陈素真大师同台合作后,陈很是喜欢周桦的表现,主动提出收她为徒。
1983年,因嗓子出现问题在上海疗养的周桦见到了豫剧大师马金凤,当时,马正在安徽、河南一带巡演,在此后3个月的演出中,马和这个主动找上门的年轻人吃住在一起。当周桦挑大梁唱完一出《花打朝》之后,马金凤操着浓浓的河南口音说:“乖,以后可以挂老师的牌子了。”
1992年,周桦在郑州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她还拜访了豫剧大师常香玉。常香玉见到她后,说:“这个孩子比较有前途,要好好努力。”还教导她:“学会演戏首先要学会做人。” 从此这句话便深深的刻在她心里。这次演出是她第一次在外省演出,也就是这次演出她凭借《秦雪梅吊孝》、《花打朝》等获得了“香玉杯”。
1996年周桦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参加首届中国豫剧艺术节演出,夺得个人最高奖;1999年被甘肃省文联评为“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
如今,人们这样评价周桦:集陈派的中正俏丽、常派的舒展豪放,、马派的清脆明亮、崔派的质朴委婉、阎派的灵秀甜美于一身,形成了自己清脆秀丽、委婉细腻的演唱风格。当初只是想跑跑龙套的周桦没把如此高的评价放在心上,她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平和。她仍为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苦恼,仍为新角色的一颦一笑绞尽脑汁。
2004年,兰州市豫剧团创排了现代豫剧《山月》,周桦出任剧中女主角,这部改编于贾平凹原著《天狗》的戏讲述了一个“招夫养夫”的悲剧故事。导演李维鲁说这是一部“中国少有的对人物命运进行探索的戏”,要求周桦将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无奈与无助表现出来。“一个是为了我,一个是为了家,我心怎装他们俩,难道这酸甜苦辣都得我咽下?”台下不善言辞的周桦在台上却将这段最能体现山月两难处境的唱词,演绎得从容舒展、细腻含蓄,从而给剧中人物以淋漓尽致的解读。在最后一场“雪祭”中,周桦为表现人物的悲愤心境,她压低嗓音用气声进行表达,尽显出女主人公当时心力交瘁的痛苦,似是有气无力,却字字声声叩击着观众的心。
现已进入中年的周桦仍然充满朝气,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戏曲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兰州市豫剧团的前辈和老师们精心培养,在地方剧团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个普通演员。因此,我对戏剧、对自己的剧团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参加何种形式的演出活动,都是以维护戏曲艺术和剧团的声誉与利益为目的,积极地投入、认真地表演、主动地宣传。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豫剧艺术的追求,永远视戏曲事业为自己的生命。”她和剧团领导班子一起,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造艺术精品,推出优秀人才,不断提升剧团的声誉和品位,不断开拓演出市场。周桦正以她对戏曲的痴心和对艺术的追求印证着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