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梅

黄少梅
  • 姓名:黄少梅
  • 性别:暂无
  • 别名:暂无
  • 国籍:暂无
  • 语言:暂无
  • 出生地:暂无
  • 生日:暂无
  • 星座:暂无
  • 身高:暂无
  • 体重:暂无

演员标签:

人物简介 黄少梅照片 黄少梅,著名 粤曲 平喉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广东省 曲协名誉主席,星腔传人,有不少家喻户晓的名曲传世。从艺61年至今退而未休,还随广东曲协深入城乡了解曲艺发展情况,耐心培养接班人,教授徒弟及学生有数十人。其中 叶幼琪 、 梁玉嵘 等已获 牡丹奖 及跨世纪之星称号。她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为 广东 曲艺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6―1981年任广州 荔湾区 政协委员,1981―1986年任 广州市 政协委员,1986―1997年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评审意见 广东省 广州市 粤曲 代表性传承人黄少梅师从荣获中国 唱片公司 粤曲唱片金奖的 李少芳 ,能够全面掌握唱粤曲的技艺特点和水平,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风格,通过名师指点,博取众家之长,学到了粤曲主要唱段。该申报人参加各种非遗展演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他的演唱风格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在代表作品上比较突出。在表演上既有传承,融合名家特点,更有发展,而且具有代表性,而且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能得到同行和社会上的认可和好评。他的传承谱系清楚,传承意愿表现强烈,而且在传承上有耐心,有想法,形成了该项目的社会性和艺术性。经评审,黄少梅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标准。 主要经历 黄少梅早在40年代十三岁时,就拜星腔第二代传人、星腔泰斗 李少芳 为师。次年即在广州茶座演出,踏上从事曲艺生涯的第一步。随后,又跟随李少芳到香港,先后在“高升”、“先施”等多间大茶座,演唱 粤曲 。1949年 广州 解放,即回到广州,继续在歌坛献艺。1950年,在澳门深造音乐和粤曲艺术,通过名师传艺指点,和自己长期不断的登台实践,以及刻苦的深造,为攀上“星腔”艺术的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6年,参加 广州市 第一次专业曲艺汇演,她演唱的《子建会洛神》,获得一等奖。1958年,在广东民间音乐曲艺团工作。同年八月,赴 北京 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1963年,参加广州市第一届 羊城 音乐花会,她演唱的《花木兰巡营》获一等奖。在“文革”十年浩劫期间,她被下放“五七”干校,1972年重返 广东音乐曲艺团 。 1980年,她所演唱的《歌手春秋》,获得广州市专业曲艺汇演独唱一等奖。1982年至1983年,她所演唱的《风雨梧桐》、《荔镜缘》、《行花街》分别获得 广州市 专业曲艺汇演独唱一等奖和 太平洋影音公司 云雀奖。1982年至1986年间,曾先后多次赴 香港 、澳门演出,她所演唱的“星腔”,受到港澳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1986年,她演唱的《瀛台恨》,获广州市专业唱腔改革优秀奖。在全国曲艺表演唱中,她演唱的《 乡恋 》获一等奖;同年举行“黄少梅星腔独唱会”,荣获第二届 鲁迅文艺奖 ,曲艺奖。1987年代表 广东 曲艺界赴 北京 参加中国首届 艺术节 演出,同年并赴美国、加拿大演出。1993年又赴美国作商业性的演出。 任职情况 1956年即被选为 广州市 荔湾区 政协常委。1958年当选为全国曲协委员。1981年,由于其星腔艺术的成就,被《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登载,列为全国曲艺知名演员。1981年至1988年,当选为广州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85年至198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广州市文化局先进工作者,1986年又被评为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 广东省 政府的记功奖励。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由1988年1月至1997先后当选为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民盟 广州市 委员、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广东省艺术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曲协主席、中国曲协理事。1996年光荣赴 北京 参加中国曲协第四次代表大会。1956年曾代表 广东 曲艺界接待前苏联领导人 伏罗希洛夫 及中央领导人贺龙、彭真和省长陶铸等。1958年,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期间,在北京怀仁堂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及中央文化领导的接见。1996年赴北京出席全国 文代会 ,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同年底,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被选为理事。 个人作品 由于她的 粤曲 演唱成就和星腔艺术的造诣,被公认为“星腔”第三代传人。 1956年至1987年,黄少梅先后在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 太平洋影音公司 、白天鹅影音公司、新时代影音公司、佛山出版社、香港红A公司、百利 唱片公司 等灌制唱片、卡带等数十余款,风行国内外。1985年举办个人从艺40周年的“星腔演唱会”,为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 筹集资金。通过唱片、卡带的传播,黄少梅的星腔艺术,扬声艺海,享誉国际。 艺术生涯 最早的女权崛起 如今 广州 的茶楼,推着盛放干蒸、 烧卖 、 凤爪 、叉烧包的小车, 萝卜糕 、 马蹄糕 摆开,吃得人声鼎沸,却是只剩下吃,喝着杯子里琥珀色的茶,眼睛和耳朵却是闲着的。可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盛况不再了。二三十年代的广州,让人产生联想的是西关青色的骑楼,旗袍大行其道, 珠江 上 商船 如织,还有 宝华路 、珠玑路、十八甫、 带河路 、西堤等等一带的茶楼,以及茶楼上的乐声曼妙。 林燕玉 、卓可卿开创茶楼开眼女伶演唱之风,因此后来才有源妙生、小明星、 李少芳 、张惠芳、张琼仙、 熊飞影 、袁影荷、 张月儿 等响当当的名字进入人们的视野。 五十年代李少芳(左)与黄少梅师徒合影 黄少梅有了女伶的茶楼便带上几分传奇色彩。茶楼大厅向门处设歌坛,上置一几两椅,左首大佬官坐,右首次位配角坐。坛上装五彩电灯,女伶盛服浓妆,光彩照人,歌坛下右方为伴奏乐队。一边喝茶吃 点心 ,一边听曲,一边还看女伶的眼波流转,消费美食又消费美色,想想就知道为何“喝茶”一事在 广州 有如此市场。在社交场合谋生的女人必定有她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女伶们是风光的,尤其若是她貌美,必受到众星捧月般待遇,那时大部分女人还本本分分呆在家中相夫教子,她们是最早崛起凭一技之长自己养活自己的女人,当然换个角度说也是源于她们的身世凄凉,因为无依无靠,方需靠自己在欢场打拼,卖艺人的地位是低的,卖艺还要卖笑,养父母、师傅、伴奏乐队、作曲师、包家、工会,还有恶霸无赖,各方势力都来欺压她们。太多女伶因为不堪忍受欺凌,或自尽或病死,小明星的吐血而亡是女伶们悲剧人生的一个典型。然而女伶是拒绝在开席饮宴时演唱的,因为她们的工作是唱而不是陪。 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们甚至不惮强权,联合起来自救, 张琼仙 、黄佩英、 熊飞影 就曾组织“女子歌伶互助社”,反对政府“女子歌伶不法行为取缔税”的迫害。我欣赏她们的节气,没有被严酷生存环境逼倒的女伶,她们反而比受了启蒙要反叛家庭束缚的女大学生们更早觉醒。 戏里戏外 黄少梅,生于1931年农历10月15日,祖籍广东番禺,1945年拜“星腔”第二代传人 李少芳 为师,后从师曲艺名家梁以忠、王者师、梁巨洵等人。国家一级演员。经典曲目有《子建会洛神》、《王十朋祭江》、《花木兰巡营》、《瀛台恨》等。获奖无数,被公认为“星腔”第三代传人。 《子建会洛神》之后,黄少梅唱的“星腔”大受欢迎,她开始不断接到邀请,马不停蹄到各地演出。上世纪50年代后期,她一年演出400多场,有时一天得连演三场,没有休息时间,第二天接着演,根本就是分身乏术。一次在广西南宁,她发烧41.5 摄氏度 ,已经十分难受,可台下观众都伸长脖子在等,台下掌声一浪接一浪,她不愿意辜负听众,就硬撑着上台。 因此 梅姐 说她最怕生病,特别是感冒,因为感冒会导致 失声 ,然而声带长期被过度使用,她已习惯了忍受声带水肿、小结、发炎等病变的痛苦。然而声带越是劳累,就越没有时间休息,因为有演不完的演出等着她。她成了医院咽喉科的常客。 只要在台上,她就不允许自己有失水准的表现。她的声带不堪忍受折磨,曾试过站在台上,曲子一唱完声带立即罢工,竟再吐不出一个字,台下掌声雷动,她一次又一次出来谢幕,听众希望她再唱一小段,可她当时实在有心无力,只好一再鞠躬,对听众的支持表示感激。 获奖情况 1956年凭《子建会洛神》获 广州市 文化 一等奖 ;1958年赴 北京 参加曲艺首届 艺术节 ;1963年《花木兰从军》获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一等奖;1987年代表 广东 曲艺赴京参加首届艺术节;1981年载入《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成为知名演员;1985年在广州平安戏院举办三场个人演唱会;1986年获省人民政府给予记功奖励,1986年 粤曲 《 乡恋 》获全国表演一等奖;1986及1999年获第二届、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1986年专业唱腔改革 特等奖 ;1996年任省曲协第五届主席;1999年获文化局专业技术人员突出贡献奖;2005年获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2001年获中国曲协颁发的从艺50年积极贡献奖。??2015年12月7日,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5年《黄少梅星腔艺术专辑》获 金唱片奖 。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