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章炳炎,艺名“小桂芬”,1893年出生于 孝感县 (今 孝南区 )杨店镇高兴村。他幼时家贫,8岁多时才得以入私塾,12岁学木工,16岁师从花鼓戏名艺人杨喜贵学唱花鼓戏,初期习花旦,首次在汉口法租界登台演出《翠花女检过》。后改小生,经过多年的磨练,1914年他21岁时,以一出《吕蒙正赶斋》的黄孝花鼓戏名噪江城。同年,与他人一起创立了汉口第二家花鼓戏剧场――玉壶春茶园。 1921年,各类剧种相继进入 武汉 ,有的还深入租界“雅演”,黄孝花鼓属乡土小戏,其单调的情节和声腔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为了开创花鼓戏发展的新空间,章炳炎与李百川合作,以“楚歌社”的名义,赴 上海 拓展花鼓戏市场,兼学其他剧种改革经验。一年后回到汉口,为振兴“楚歌”,章炳炎与李百川等议定,必须突破原有花鼓戏声腔之囿。不久即聘请汉剧琴师严少尘共同为花鼓戏谱工尺、配过门,一改让人帮腔为 胡琴 伴奏,为后来的楚剧声腔继续改革奠定了基础。改革后的成果体现在新编《 碧玉簪 》一剧的演出过程中,该戏上演后吸引了无数戏迷,汉口 百代唱片公司 还灌制了章炳炎与李百川合唱的《碧玉簪》,唱片行销全国,并及海外。 1926年,黄孝花鼓正式定名为“楚剧”,章炳炎对楚剧的声腔、装扮改革实践并没有停止。在扮相上,他借鉴京、汉、 川剧 化装特点,融汇楚剧传统的“粉饰”技法,吸取话剧“念白”技巧,做到雅而不俗。在饰演 吕蒙正 时,他创新了10种“出指”动作,如“羞指”、“云手指”、“换花指”、“赞美指”、“反手指”等,把一个清高自负、主观迂腐和穷愁潦倒的寒酸秀才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唱法上,他吸取汉剧有益营养,融楚汉于一体,在不脱离黄孝声腔基本格调的同时,保持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章炳炎独创了“一字清”唱法,唱时吐字清楚,嗓音浑厚,情绪饱满,乡土味浓;在唱功上,他创新了“气口”控制法,行腔做到收放自如。讲究腔随字走,字随腔连,快慢、强弱、顿挫鲜明。章炳炎对楚剧的鼎力革新之举,收获了丰硕的艺术之果。特别在解放后,楚剧艺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60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章炳炎与 沈云陔 先生合演的《赶斋》、《泼粥》后,对他的演技给予了充分肯定。1964年,《赶斋》、《泼粥》还和 陈伯华 主演的汉剧《二度梅》共同拍成舞台艺术片《留住汉宫春》,在全国上演。 章炳炎一生演出楚剧剧目200余种,演出达1000余场。从1950年起,他还从事楚剧剧目的定本工作,经他之手审定的楚剧剧目有全本的《 吕蒙正 》、《送端阳》等31个。1967年楚剧大师章炳炎因病去世,终年74岁。 作品 代表剧目有《百日缘》、《酒醉花魁》、《吕蒙正赶斋》、《 碧玉簪 》、《左维明巧断绣鞋案》等。 个人荣誉 武汉市 劳动模范 武汉市文化系统“优秀教师” 武汉市丙等劳模